备考考试中常见通假字及其出处
备考考试中常见通假字及其出处
七年级语文教材(上)中的古诗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中用字的一种现象,有广义、狭义之分。
其中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我们通常所说的通假字是狭义的通假字,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本质上属于错字或别字,会对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带来麻烦,所以在学习文言文时,最好能掌握一些常见的通假字。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且常用的通假字如下:
一、《十六则》论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悦)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惘)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识—志)
4.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莫—暮)
二、《鱼我所欲也》
5.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避)
6.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避)
7.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辟—避)
8.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辩—辨)
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德;与—欤)
10.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乡—向;得—德)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曾—增)
1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横)
1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拂—弼)
四、《邹忌讽齐王纳谏》
1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熟)
五、《出师表》
15.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阙—缺)
16.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又)
六、《桃花源记》
1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邀)
七、《三峡》
18.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缺)
八、《马说》
19.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只)
说明:用作范围副词时——表示仅仅、只有——祇、祗、衹三者皆可用,但自宋代开始,已出现改用'只'的趋势;《简化字总表》规定用'只'。量词的“只”,繁体字为“隻”。
20.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饲)
2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见—现)
2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食—饲;材—才)
2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邪—耶)
九、《岳阳楼记》
24.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俱)
25.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嘱)
十、《送东阳马生序》
26.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支—肢)
27.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被—披)
十一、《行路难》
28.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馐;直—值)
十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感恩老师手抄报图片>2022最火下雪文案短句29.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见—现)
十三、《钱塘湖春行》
30.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阴—荫)
十四、《观刈麦》
31.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陇—垄)
十五、《雁门太守行》
32.角声满天秋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胭)
十六、《劝学》
3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煣)
注:'輮'当为'车柔'。简体字库里无此字形,暂以'輮'代之,请留意。
3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又;輮—煣)
3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
3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性)
十七、《逍遥游》
37.北冥有鱼/南冥者/有冥海者(冥—溟)
38.其正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耶)
39.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反—返)
40.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知—智)
41.汤之问棘也是已。(已—矣)
42.此小大之辩也。(辩—辨)
4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知—智;而—能)
44.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辩—辨)
45.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有—又;反—返)
46.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辩—变)
十八、《师说》
4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授)
4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不—否)
十九、《赤壁赋》
better49.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嘱)
50.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凭)
51.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属—嘱)
二十、《离骚》还珠之鸿燕传书
5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错—措)
53.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邑—悒)
54.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圜—圆)
55.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反—返)
56.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离—罹)
57.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章—彰)
二十一、《蜀道难》
58.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非)
二十二、《念奴娇·赤壁怀古》
59.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尊—樽)
二十三、《氓》
60.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非)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匪—非)
61.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于—吁)
6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说—脱)
6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畔)
“同”和“通”的区别我像是一个你可有可无的影子
'同'是指古代的很多异体字。比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
'通'一般是指狭义的通假字。
它们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通'
表示通假字,是指'写错或印错的字'通'作者本来要写的字'。
'同'
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体字'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某字'。
二是表示异体字。即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字。
关注
爱上文言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