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桃花的物候意义
中国古代桃花的物候意义
物候是环境条件的周期变化对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的影响,是大自然的语言。在古代,动植物的物候所传递的自然界的信息,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极大。物候至今仍具有科学价值。我国桃树生长和栽种的地域范围较广,历史悠远,与古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桃花阳春三月开放,烂漫妩媚,形象醒目,所以,自古就是一个重要的植物物候。在农书、类书中多有关于桃
花的物候记载。这些记载包含了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累积起来的关于桃花的感性认识和物候知识。基于这些基本认识,文人在田园、时序、行旅、写景、咏物等题材中写桃花,也往往含有时令之意。
一、古代农书、历史等文献中桃花的物候记录
上古时期,人们的农耕和社会活动都要依时令和节候而动,“敬授民时”是重要的政治生活内容。《尚书·尧典》即记载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的周期变化成为人们耕耘稼穑以及安排其他活动的信号。桃花常见,艳阳三月至四月开花,从古至今都是春天的物候,因此,在古代一些时令或物候性质的农书、类书等文献中,常常以桃花记载春天物候。“桃花雨”、“桃花水”等表述逐渐成为固定说法,桃花风也被作为春天的风信。[1](P118)
首先看以物候为主的农书中关于桃花的记载。考察桃花的物候记录最早可上溯至《夏小正》。《夏小正》是一部较早、较详细记录物候以及有关农事活动的文献,分别记载春、夏、秋、冬的物候、天象及农事安排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农桑衣食撮要》(永乐大典本):“《豳风》所纪,皆陈物候。《夏小正》所记,亦多切田功。”如《夏小正》“春”时
记载:“正月……梅、杏、杝、桃则华,缇缟,鸡桴粥。”[2](P11)学术界一般认为,《夏小正》的产生年代应在商、周以前[3](P108),主要记录生活在今河南省西北部、山西省中南部、陕西省全境及甘肃省境内的夏族的天象、物候、农事及日常生活。这些地方是桃的原产地,人们普遍熟悉桃花,对桃花的各种认识也很全面,因而,习惯上以桃花开为春天到来的信号,以便适时地把握农时。
《吕氏春秋·十二纪》各纪的首篇、《礼记·月令》等书中,都有依照节气而安排的物候历,其中,就以桃花作为春天的物候。《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之月……始雨水,桃李华,仓庚鸣。”[4](P17)显然,桃树开花、雨水增多、仓庚鸣叫都是仲春的物候。《礼记·月令》中也有类似记载:“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花,仓庚鸣。”《礼记正义》注曰:“皆记时候也……汉始以雨水为二月节。”[5](P297)显然,桃花开是这一时节最稳定的物候标志。
以上几则材料证明,桃花开是古代文献中常见的春天的物候。然而,不难发现,《吕氏春秋》、《礼记·月令》所记桃始花的时间比现在黄河流域的桃花开花时间早。学术界研究认为,《吕氏春秋》的成书时代是在战国,《礼记·月令》成书时间约在汉代,有关物候记载均是黄河流域。据竺可桢先生研究,西周初年、战国、汉代前期是气候历史上的温暖时期,平
均气温偏高。这种现象也可在文学中到证据,如《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如《豳风》、《卫风》中有许多蚕、桑农事诗;《左传》、《史记》中则有对竹、梅、橘、漆等亚热带植物的记载。一般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较为发达的桑蚕业在先秦时期的黄河流域如甘肃、山西、河南、山东等地曾经很普遍,竹、梅、橘等植物可以在北方生长,这说明当时黄河流域的气候比现在温暖。[6](P20-21)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桃花开放不仅用来表示春天的物候,而且还可以用于占卜,如《逸周书·时训解》:“惊蛰之日,桃始华……桃始不华,是谓阳否。”(黄怀信《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可见桃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桃花的物候记录不仅见于《夏小正》、《吕氏春秋》、《礼记·月令》等以记载时令为主的文献,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农书也常常是以桃花记录春天物候,其目的主要是指导农时。农时在农耕社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自春秋、战国以来,古人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适时,如《管子》卷二十一云:“彼王者,不夺民时,故五谷兴丰,五谷兴丰则士轻禄,民简赏。彼善为国者,使农夫寒耕暑耘。”[7](P198)汉代汜胜之《汜胜之书》开篇即言:“凡耕之本,在于趣时。”[8](P3)《齐民要术》卷一云:“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
情返道,劳而无获。”[9](P7)由此可见人们对农时的重视。而在这样重要的时令,桃花即成了告知人们抓紧时机赶快耕作的重要信号,《太平御览》卷九百六十七引汉代崔寔《四民月令》曰:“三月桃花,农人候时而种也。”[10](P4288)尤其是《齐民要术》中以种植谷子为例,用植物的生长周期为物候,提醒人们各个种植时段的优劣:“谷田必须岁易……二月上旬及麻菩杨生,种者为上时;三月上旬及清明节,桃始花,为中时;四月上旬及枣叶生桑花落,为下时。”[9](P7)这段文字说明,清明节桃花时是种谷子的中等时令。另外,由“三月上旬及清明节,桃始花”可知,贾思勰生活的北魏时期的物候较先秦时期晚,因为这个时期是气候历史上的寒冷期。
古人对于桃花的认识逐渐成为物候常识在历代文献中皆有直接或者间接表现,“桃花开”、“桃花水”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春天物候用语。宋代吕祖谦《东莱集》卷十五《庚子辛丑日记》记载南宋淳熙年间(1180-1181)今浙江金华(婺州)的物候,就以桃花盛开作为当地惊蛰的标志:“惊蛰三日,鸤鸠晴和桃杏盛开;淳熈八年辛丑二月辛卯二十六日,晴和,桃花开。三月壬辰清明二十六日,晴,百叶桃开。”[11]明代王逵《蠡海集》中则明确将桃花列为惊蛰的第一候。[12](P34)清初刘献廷《广阳杂记》记载:“长沙府二月初间已桃李盛开,绿杨如线,较吴下气候约差三四十日,较燕都约差五六十日。五岭而南,又不知何如矣。”[13](P66)刘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
献廷(1648-1695),字继壮,一字贤君,别号广阳子,直隶大兴人,但大部分时间居吴下。[13](P1)这则材料是以桃花盛开的时间不同表示清代初年的五岭、长沙、吴下、燕都为代表的南北、东西地域之间的物候差异。
由于桃花一般是在三月中下旬至四月初开放,正是春光最盛的仲春时节,艳阳高照,和风煦暖,因此,人们感觉温度适宜,身心舒畅。又,古代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处于黄河流域,属于大陆性气候,春季降水稀少,因此,人们对春雨特别期待。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观察到,桃花盛开的时候大地冰雪融化、泥土解冻、雨水增多、河流水位上涨,这种感觉逐渐成为人们对冬天和春天交替时的直接认识。对雨水的渴望使人们对桃花盛开、河流水位上涨的自然现象的印象尤其深刻。于是,这一季节的水即被称为“桃花水”,是春天的物候之一,早在《汉书》中即有此类记载。[14](P150)此后,“桃花水”便成为春水的一种固定表达,历代文献中屡见不鲜。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桃花水”条记云:“《水衡记》:黄河水二月三月名‘桃花水’。又颜师古《汉书》音义云:‘《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涨泮,众流盛长,故谓之‘桃花水’。老杜诗云:‘春岸桃花水’,又曰:‘三月桃花浪’,注曰:‘峡以三月桃花发时,春水生,谓之桃花水。’王摩诘诗云:‘春来到处桃花水’。欧阳公诗云:‘桃花水下清明路’。”(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十“农事·
占候”:“三月……月内有暴水谓之‘桃花水’,则多梅雨。无涝亦无干。”[15](P256)清代傅泽洪主编《行水金鉴》卷九亦云:“黄河随时涨落,故举物候为水势之名……二月三月桃华始开,冰泮积,川流猥集,波澜盛长,谓之‘桃华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这些资料有力地说明,桃花为三月物候,三月的雨水或河水称为“桃花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