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活动-妈妈去哪儿了
妈妈去哪儿了
场景一:
这是一双漂亮的、但是略带焦虑和害怕的大眼睛。当我踏入这家的房门,就发现一个从老妇人身后怯怯露出的小脑袋,从而让我印象深刻地记住了这个小姑娘——蓓蓓。而老人是蓓蓓的奶奶,也是今天我们家访的对象——蓓蓓的主要监护人。
“你好,蓓蓓!真是个漂亮、可爱的小姑娘。以后在幼儿园老师可以天天教你学本领,还陪着你玩好吗?”我蹲下身,微笑着伸出手去,想拉拉她的小手表示友好,可小姑娘扭扭身子,把双手背到自己身后又怯怯地往她奶奶身后躲去。
“哎呀,看这孩子,胆子太小,怕生……”蓓蓓奶奶歉意地笑笑,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客厅,忙这忙那地招呼我们。直到我们落座时,蓓蓓始终一言不发地跟在她奶奶身侧并拉着奶奶的衣角。看的出,蓓蓓奶奶是个慈祥而又能干的家庭主妇,不一会,我们就对这个家庭有了清楚地了解。
这是一个四口之家:蓓蓓和爸爸、爷爷、奶奶,唯独缺了孩子的妈妈。孩子的爸爸工作繁忙,
很少照顾到家庭,孩子妈妈从外地嫁来之后一直没有工作过,夫妻两人感情一般;在孩子两岁多的时候,由于家庭矛盾,孩子妈妈竟然离家出走了,从此杳无音讯。而抚养照顾蓓蓓的担子就落在了隔代的爷爷奶奶身上。这也就是为什么蓓蓓奶奶脸上始终有着一丝的疲惫和忧郁。
“那蓓蓓跟她爸爸亲近么?平时她爸爸陪她的时间多么?”我问道。她奶奶叹了口气:“这会儿她爸爸还在吃饭应酬呢,要很晚才回来,平时都是我们哄孩子睡觉的。”我明白了,这是一个缺失了母爱又较少从父亲那里得到加倍补偿的近似于单亲家庭的孩子……
蓓蓓,一个即将成为我的班级一员的幼儿,她的家庭情况较为特殊:父母都健在,却缺失母爱、父爱不健全;有教育,却是隔代的失衡的教养。面对这样一个幼儿,她来到班级后,面对她人生中第一次的集体生活和人际交往,她的表现将会如何呢?
  场景二:
    在“娃娃家”,小朋友们一起做着各种各样的游戏,玩得不亦乐乎,蓓蓓也和小朋友们做着烧饭做菜的游戏。突然,旁边的军军不小心滑了一跤,痛得哇哇地哭了起来。顿时,周围的
小朋友有些不知所措,但在老师的关心和提醒下,小朋友都围了上来,有的抚摸军军疼痛的地方,有的说“不要哭”来安慰军军……这时,我却看到蓓蓓一边走,一边冷冷地说“哭有什么用!”并已经远远地坐到了一个无人的角落,漠然地看着这一幕。
    看到蓓蓓孤僻、冷漠的表现,我的分析是:由于家庭原因,缺少正常交流,蓓蓓表现的不敢交往或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心灵封闭起来,对不关自己的事情表现无所谓的态度。因此给人感觉内向、沉默寡言、不善表达、情感淡薄,表现出缺乏同情心、冷漠、拒人千里之外。而且,蓓蓓所说的“哭有什么用”是否暗示着她曾经有无数次的哭泣都换不来妈妈的回归,从此在蓓蓓的心灵上烙下的阴影呢?回想起来,蓓蓓还真没有在幼儿园哭过呢,在我的印象中,她总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在她脸上没有看到过“喜、怒、哀、乐”。
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哭泣”也是一种宣泄的方式。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当一个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产生忧愁、烦恼等消极情感时,适度的给予渲泄有利于缓解内心的压抑,减少对心理的危害。在众多的宣泄方式中“哭”也是很有效的方式,这是因为“哭”作为一种纯真的情感爆发,是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然而,才三岁多的蓓蓓却认为“哭有什么用”,也许在她的世界中,她认为哭根本不会招来妈妈的疼爱,也不会带来爸爸的关心。
那么怎样才能熔化她心底的坚冰,让她不再冷漠,和其他孩子一样爱笑、爱哭、爱闹、爱玩?
为什么cf进不去游戏针对这样的情况,针对“妈妈”这个敏感的话题,我认为影响蓓蓓性格、情绪最大的突破口就是家庭,因此我特意再一次进行了家访。通过开诚布公的谈话,蓓蓓的爷爷、奶奶、爸爸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与我达成了共识,开始了我们更密切的家园合作:
  (一)妈妈的照片—鼓励家长打开禁忌话题
为了让蓓蓓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拥有喜、怒、哀、乐,我决定先从“妈妈”这个敏感地带作为突破口。一不做二不休,针对十月主题“亲亲一家人”,我决定收集宝宝妈妈的照片,把妈妈的照片贴在主题墙的一个个温馨的爱心上,成为了一面“妈妈墙”,这其中也得到了蓓蓓爸爸的支持,提供了孩子妈妈的照片。
“妈妈墙”布置好的第二天,当蓓蓓发现其中有妈妈的照片时先感到诧异,而敏感的她在发现我在注意她后,随即就跑开了。而在第三天,我又发现蓓蓓一个人跑到“妈妈墙”边,对着“妈妈”轻声嘀咕着,可是眼圈却是红红的。“妈妈在别的地方是吗?我们给妈妈打个电话吧。”我
马上掏出一个玩具手机,示意着蓓蓓。没想到,这一通“电话”聊得可真长呀,而我就在蓓蓓的旁边扮演着妈妈和她进行了通话。到最后蓓蓓终于忍不住哭着问:“妈妈什么时候回来看我呀……”看到哭泣的蓓蓓,我轻轻地把她拥入怀中。
分离被认为是最基本和最普遍引起痛苦的原因,对于三岁左右的宝宝更是如此。而这时情感的释放和发泄却显得尤为需要,所以大声地哭反而能让孩子的痛苦减轻许多。所以在必要时,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些情感发泄的条件。而这时的“妈妈墙”正是成为了一个让蓓蓓随意地进行情感宣泄的对象。
在我的影响下,爸爸也逐渐认识到“妈妈”这个话题在家里也不该成为一个禁忌之地,因为成人越是逃避,孩子越会感到这是一个敏感话题,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对“妈妈”这个称谓胆战心惊、不敢面对,甚至冷漠的情况。所以在家里,爸爸也非常配合地重新拿出了妈妈的照片,让孩子有时间可以看一看。
  (二)游戏中的笑声—鼓励家长多与孩子互动
通过玩具手机这个小道具,拉近了我和蓓蓓之间的距离。无论是我还是蓓蓓,都非常乐意玩
这个“我和妈妈通电话”的游戏,并且在通话的过程中,能不断地听到蓓蓓呵呵的笑声,有时问我吃了什么,有时问我穿了什么衣服,有时又会表演刚学会的儿歌……蓓蓓在游戏中的表现逐渐变得开朗、活泼,是不是也要鼓励孩子的爸爸和她多一些这样的互动呢?
亲子游戏,不仅有益于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密切亲子关系,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儿童的实物游戏和伙伴游戏也具有重要的促进和影响作用。儿童在亲子游戏中获得的对待物体的态度、方式方法以及人际交往的态度、方法会迁移到儿童的实物游戏和伙伴游戏中去。
通过我与爸爸的联系,爸爸也会尽量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空来陪孩子,更是在老师的建议下经常与蓓蓓外出参观或进行户外活动。从父女之间的互动,我也看出爸爸的转变带给女儿巨大的变化。
  (三)家人的情绪—让快乐常住我家
生活在近似单亲家庭的儿童,面临着亲情残缺或教养失衡问题,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导致部分孩子心理出现异常。由于单亲家庭子女身处不完整、破碎的家庭,生活和学习环境有所缺憾,
因此或多或少存在某些心理困惑与障碍。作为蓓蓓的家人,在开学前也已经发现这个问题。
但是经过这一段时间,孩子的家人发现蓓蓓比以前爱笑了,话也多了,幼儿园发生的事情也非常愿意回家说给大家听了,看到孩子的变化,奶奶也开心极了。
同时,作为孩子的家人,蓓蓓的爸爸和爷爷奶奶也认识到了以往在处理家庭变故时的不足之处,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虽然在心里仍不满孩子妈妈的某些做法,但是也决不会再把消极的情绪带给孩子。
  作为虹桥枢杻港的拆迁地区,其实像蓓蓓这样的近似单亲家庭的孩子有很多。由于拆迁之后带来的经济上的变化,使原本婚姻基础不太牢靠的当地年轻夫妇选择了离婚或“准”离婚,从而多了许多“蓓蓓”们。
而面对这些单亲家庭子女的异常心理和行为,教师应先全面细致地了解孩子与家人的生活状况,一方面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更要牵手孩子的家人并给予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最后,要对亲爱的孩子说:想哭就哭得痛快,想笑就笑得舒畅,要在“哭”中学会勇敢,在“笑”
中体会快乐。
同时,更要对家长们说:无论孩子的妈妈/爸爸去了哪儿,在原地的你请好好守护你的小天使。
从迷失自己的“世界”走出来吧
一、背景
1、幼儿基本情况
小琪,男,5岁,入园一年,就没有开口说一句话。对于任何集体活动,他从不愿参加;每天来园都会大声啼哭一阵子;对于主要教养人——奶奶极度依赖。我们与他的父母沟通,父母都认为小琪行为表现没有任何异样,一切都是源自于“年龄还小”。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如非必要(吃饭、如厕等),永远都默默地坐在自己座位上,眼神空洞地看着某一点。对于其他一切的声音,充耳不闻,仿佛隔离在这个热闹非凡的儿童世界之外。
2、家庭基本情况
三代同堂,父母居住在农村,但工作都在市区,主要教养人为奶奶。父母工作很忙,由于上班距离远,起早贪黑,与小琪相处很少,但是对孩子的要求很高,但是却对小琪的种种“特殊”表现,听之任之。而身为只要教养人的奶奶则对小琪极其溺爱,生活一切所需都包办代替,每天奶奶都选择婴儿推车接送小琪,仿佛小琪在她眼里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婴儿”。
二、实录:
又到了户外运动的时间了,在热身运动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奔向了操场中最大的滑滑梯,瞬间到处都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就在这时,蹲在滑滑梯旁不远处的一个小小身影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小琪双手抱着脚,仰起头,小小的身体缩成一团,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滑滑梯,不时的有孩子从他身边经过,有些孩子还主动邀请他一起玩,可是他就好像没听见别人的话一样,对别人的邀请不理不睬,依然一动不动、默默地看着远处的滑滑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这样的情况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三、成因——“自我世界”的形成
1、祖辈教养,互相依赖
小琪进入中班后,每天早晨入园时,依然大哭不止,不愿意离开奶奶,而奶奶则不顾老师的劝说,依然“坚持”每天送小琪进教室,并且在小琪大哭时紧紧抱着小琪不愿意离开,老师上前劝阻,奶奶甚至提出陪伴小琪一起上幼儿园的要求。在与奶奶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小琪的爸爸妈妈工作很忙,奶奶退休后在家生活比较单一。有了小琪后,她所有的生活重心就完全集中到了小琪身上。可是自从小琪进入幼儿园后,奶奶觉得自己的生活一下子没了主心骨,同时她还反复强调小琪离不开她,她也舍不得小琪。
2、父母强势,孩子封闭
在发现了小琪的“与众不同”后,我们前往了小琪的家里进行了家访,在家访时,妈妈也告诉我,小琪从小胆子就小,而且她认为外面太不安全,所以就很少带小琪外出,长此以往,小琪就更不愿意到外面去,也不愿意和除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之外的人说话了。在我们与小琪交流时,我们也发现,爸爸妈妈非常急切地想让小琪开口回答问题,但是每次都缺乏耐心等待,取而代之的是比较强势而又主观的替小琪进行回答。如:看到小琪在画画,我们问他,“小琪,原来你喜欢画画呀,可以介绍一下你在画什么吗?”小琪对我们的提问置若罔闻。妈妈立即接口道,“快告诉老师呀,你是不是在画幼儿园呀?”然后马上对我们说,“我们
小琪就是这样,除了我们之外的人和他说话,他都当没有听见……”之后就开始当着小琪的面开始向我们滔滔不绝地数落着小琪的种种事情,而小琪则至始至终都没有抬头注意我们,依旧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中。
四、策略——“自我世界”的“裂缝”
    一个孩子个性的养成,不仅仅是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引导教育,也要来自于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如何能让小琪走出这样“冰火两重天的小世界”,让他慢慢融入集体生活,这也让小琪的爸爸妈妈很着急,通过一段时间的家园联系,对小琪和其家庭情况的了解,教师为小琪的家庭提供以下几条建议:
1、 家庭会议,明确主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