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会在采访中和小朋友对话
如何学会在采访中和小朋友对话
作者:毕媛媛
来源:《学习导刊》2014年第07
        记者向被采访者提问,是新闻采访全过程的中心环节。而在所有的采访对象中,小朋友是记者采访对话的难点之一,尽管我们在报纸、杂志、电视上看到很多有关儿童的报道,了解很多关于他们的消息,但是很少有他们自己的话。学会怎样采访儿童将更好地让儿童的声音得到倾听,而如何从小朋友口中获得简洁有效而又有逻辑感的采访内容,是记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尤其是作为电视记者,如何在获得有效采访内容的同时,让小朋友看起来更上镜,而不是在镜头前不听话,则更需要记者有一定的经验和技。
        一、 发现采访的可能,不要害怕和小朋友对话
        作为电视新闻编辑,我常常会收到一些有儿童作为新闻当事人的稿件,每一篇稿件的采访效果都不同,有的记者会采访好几个小朋友作为新闻当事人回答问题,有的记者则一个都采访不到,甚至有的记者因为未能成功采访到小朋友而使得整篇新闻稿件流产。其中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是,一位男记者去采访一个儿童环保绘画的活动,回来之后他只提交了一条不足百字的
简讯,他的理由是 活动现场秩序混乱,参与活动的孩子太小难以采访。
为什么cf进不去游戏        作为编辑,也作为一线记者,我是这样认为的:仅以这一活动的采访为例,儿童环保绘画活动,确实不是什么主题深刻、矛盾突出的新闻事件,但是作为电视新闻的特征之一——可看性,是这一新闻活动特别具备的。
        比如,采访三四岁小朋友参加的环保活动,记者可以提问小朋友,知不知道什么是环保,环保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这样的提问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童言无忌的答案,进而获得深入的思考,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儿童环保意识的培养,儿童环保理念的建立或缺失等等。
        这位前去采访的记者是我们一位非常优秀的时政新闻记者,但是面对孩子的采访提问,他却手足无措了,可以理解的是,采访小朋友恐怕是大多数未婚男记者的弱项,但另一方面也要反思,面对有小朋友作为新闻当事人的采访,敢于并乐于和小朋友对话,并善于发现与小朋友对话中所获得的新闻视角,这才是成功采访小朋友的基础,才能接下来继续探讨采访小朋友的技巧。
        二、打破角差异,提具体直观的问题
        采访中,我经常遇到这么一些孩子,他们说话比较紧张,一边说,一边回头望望老师或家长,生怕自己说错了,似乎在寻他认为我喜欢听的话。这是什么原因呢?儿童的思维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评价主要是根据老师和家长提出的标准。凡是老师肯定或者表扬的行为,他们就认为是好的,凡是老师、家长否定或指责的行为,他们就认为是坏的。
        例如,我曾经采访过一个参加重走东纵路活动的小学生,让她说说参加活动的感受。孩子的回答非常官方,连用词都是书面化的,大致是革命先烈的事迹感动了我,我们要以先烈的精神为榜样,好好学习,为祖国做贡献。这样的回答看似没有错误,但是充满了口号感,让人觉得不真诚,也不像一个小学生的口吻。事后我反思了一下,因为在采访之前,我并没有和孩子做任何沟通,上来就提问,而且问题过于开放性,让孩子不到方向,她自然就用书本上的语言回答了我。
        所以我认为,在采访小朋友之前,要事先和他们沟通,建立简单的信任和友好,而不是让孩子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一抬头就撞向一位手拿话筒的记者,——通常在孩子看来,记者都是遥远的、严肃的,这个印象首先就难以让孩子与你轻松对话。其次,记者的提问应该是具
体的、有针对性的、闭合的,少问抽象的、开放性的、专业的问题。如果要提开放性的问题,则最好在一个个闭合的问题之后进行追问,让孩子们有提前思考的余地。
        三、用孩子熟悉的语言提问,引导他们说真心话
        在采访小朋友的时候,尽量让你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口味。最好使用那些可以让大人和小孩都能明白的话。确定一下孩子们是否明白了你的提问。重要的一点是,你要帮助孩子们放松,让他们认识到采访并不是对他们知识的测试,而只是发现他们的观点的过程,这会让他们觉得这是一次对话,对话中孩子们是重要的角,而不是你。一旦他们随心所欲地聊开了,就很容易。
        例如,有位记者在调查学校周边食品安全的时候采访了几位小学生,他的提问非常简单通俗,完全没有提到食品安全这类字眼,而完全是孩子的语言,就好像同学之间的对话,这让接受采访的孩子很容易说出了真实想法。
        对话如下:
        记者:你觉得这东西好吃么?
        学生:挺好吃。
        记者:你会经常买么?
        学生:反正放学顺路就买了。
        记者:那你妈妈让你买么?
        学生:当然不让了,我妈说很脏。
        记者:那你还敢买?
        学生:确实有一次吃了之后就拉肚子了,都没去上课,后来就很少买了。
        这样一段非常简单的对话,看起来甚至不像采访,倒是像两个小学生在讨论问题,反而得到了非常好的采访效果,让人了解了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的真实情况。
        四、换一种方式 从孩子们关注的角度提问
        成年人和孩子的思维方式不同,孩子的思维方式更具象,思考内容零散而充满细节,如
果用成年人那种抽象的方式提问,往往会让孩子不到方向,甚至不理解记者的提问,如果他们对提问理解有偏差,记者可以试着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释,仅仅重复是不起什么作用的。换一种方式,从孩子们关注的角度提问,或许能得到更好的答案。
        例如,有一次我去幼儿园采访关于男性幼教老师的情况,当我向四五岁的小朋友发问,男老师和女老师有什么不同的时候,孩子们几乎不明白我在说什么,他们一个个都不说话,或许当时他们觉得,男老师和女老师的不同就是,一个是男的一个是女的。显然我的提问失败了,我不可能从四五岁孩子的口中听到,男老师有活力,女老师更温柔这样的答案。于是我换了一种方法,我又问,你们喜欢男老师带你们做什么游戏。这时候小朋友们纷纷作答,喜欢男老师带着我们跑喜欢男老师跟我们踢球喜欢男老师背着我跳格子,回答很简单,但是让主题立即明晰起来——这就是男老师和女老师的不同
        五、尊重孩子内心,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对孩子的采访中,除了有趣的、令人鼓舞的话题,难免也会遇到令人悲伤的话题,这时候,就要避免回忆性提问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更不能刻意引导孩子再次回到悲剧现场,描述细节。
        例如,我在多年前的一次采访中,遇到过一个受到家暴的十四岁男孩,十四岁已经是大孩子了,已经可以完整清晰地描述事实和内心感受。在采访他之前,我在外围采访中提前了解了家暴的部分具体情况,所以不想再采访男孩关于父母如何打你的问题,我想关注的是,一个受到家暴的孩子的内心变化。
        于是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你还记得你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给你留下的最温暖的记忆么?
        2、你看到你身边什么样的家庭关系是让你羡慕的?
        3、有一天你的父母老了,需要你照顾他们的时候,你会照顾他们吗?
        4、如果你将来有了孩子,你会怎么对待他?
        因为是专题节目采访,所以那一次的对话很长,采访中,十四岁男孩难免还是会在回答我的提问中表现出伤心、失望和愤怒。但是,我尽量避免让他回忆家暴本身,我更想让他将目光重新回到亲自关系,这也是节目内容所最终关注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