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
绪论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古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大教育学论》。提出普及初等教育、论证班级授课制、论述教学原则。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康德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反对思辨。代表作是1861年出版的《教育论》
杜威创立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他的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4)教育学党的理论深化阶段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订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著作《教育过程》。他认为学科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提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交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
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出版《教学与发展》。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第1章 教育的概念
1.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学考研复习资料)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2.教育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者事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3.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发展特点
(1)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奴隶社会出现学校,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现代教育发展特点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未来教育的发展特点
在未来社会,人类将进入“个性自由”的发展阶段。
4.教育的概念
在肯定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的基础上,把教育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第2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的含义
人的发展可看成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个体发展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狭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儿童的成人过程。
2.人的发展分类
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但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作出不同的分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
3.人的发展的特点是未完成性和能动性。
4.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从形式上看,人的发展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这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规律性。
5.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人的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基本因素为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能动性。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3)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
总之,在人的发展中,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一是遗传,它给人的生长以生理基础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二是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社会关系和文化资源;三是教育,它也是一种环境影响,只不过是为育人而有意识的组织起来;四是个体能动性,它属于遗传,每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自我的能动选择与建构。
第3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此外,人口因素、地域环境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2.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方面,教育被社会发展所制约,另一方面,教育也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教育通过育人功能进而实现其社会功能,影响和保障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推动社会变迁与促进社会流动。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教育的生态功能
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3.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2)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4.义务教育的立法与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简称《义务教育法》,1985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6年7月1日实施。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共性事业。
5.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2)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