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一句。
2.教育这个子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
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4.《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5.在教育学的创立过程中,夸美纽斯一生写了大量的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教学论》
。
6.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
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7.英国哲学家洛克于1693年出版了《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有比较
大的影响。
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的研究结果。
其基本观点是: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段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3.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的唯一方法
5.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
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促进工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
性,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研究,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就会陷入到不可知论和相对论的泥坑中去。
第二章
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论述或简答)
1)教育对人口的正向功能
2)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
3)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
第三章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指所属各级各类教育(或
者说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2)广义的教育目的: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
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功用性教育目的: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功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
第四章
什么是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个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大众化入学率达到15℅;普及化入学率应达到50℅。
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定义:
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第五章
1.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
专业理想的建立
专业知识的拓展
专业能力的发展
专业自我的形成
2.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
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个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
教育学考研复习资料
1)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 2)合理的专业知识 3)复合型的专业能力
4)崇高的专业道德 5)强健的身体素质 6)健康的心理素质
3.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4.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六章:课程
1.经验主义课程论:
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的,应代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此外,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P155)
2.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代表是美国学者多尔(W.E.Doll)(P159)
3.什么是课程标准?答: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编写课程标准是开发课程的重要步骤。(P163)
4.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P165)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总体上都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二者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上,活动课程又与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一,从目的来看,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而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
第二,从编排方式上看,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而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看,学科课程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的种族经验;而活动课程则主要是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导去获取直接经验;
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总之,活动课程较之学科课程,提供给学生更为广泛的学习空间和更为充分的动手操作空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