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交织成的音乐画卷——徐振民《边寨音画》的音高结构关系分析
作者:徐维雅
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
徐维雅[1]
[内容提要] 《边寨音画》这部作品是徐振民先生1983 年春天在云南深入生活期间,被祖国边疆壮丽的景、各族人民多彩的生`活和美妙的民间音乐深深打动,于1986 年创作完成了这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充分运用了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主题音调进行写作,作品中两个占主导地位的主题都是由云南民间音乐素材构成。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民族五声、六声及七声调式和极富五声化的和弦,同时使用很大篇幅来描写少数民族充满热情奔放感情的舞蹈场面。在保持民族性风格的同时,徐先生在创作中还借鉴了西方现代的作曲技法。如多种调式的融合、多种非三度排列的叠置和弦的运用及一些非传统的和声材料等,形成了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徐振民式"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 民族调式/多调性思维/音高材料/感结合
中图分类号:J61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6)01-0096-14
徐维雅(1983~)女,沈阳音乐学院附中讲师。
一、作品调式材料的运用
作为一部音乐作品的基础组成部分,调式材料的运用是极为重要的。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五声调式为主要发展线索,在此基础上分别运用了有变化的五声调式、六声、七声调式以及各种综合调式等调式材料,同时还运用了同宫系统交替以及同主音系统交替的方法,使作品在调式材料的变化上更加丰富多样。而且这部作品中不单单只使用了民族调式,在某些片段中还存在大小调体系的调式材料。需要注意的就是民族调式系统和大小调系统之间有什么区别。首先,除了风格上的差异之外,就是民族调式音阶的主音与大小调体系调式主音上的不同。以民族五声音阶为例,在同宫系统中,它可以有五个主音,五声音阶中的每个音都可能成为主音,调性中带有随机性、模糊性和可动性,不变的是调式的宫音。而大小调体系中只有一个主音,也就是该调式音阶的名称音。民族调式与大小调体系主音上的区别自然也会引起调式音阶上的差异,首先,民族调式的音阶可以在同宫系统内进行转换,大小调体系的音阶则不可以。虽然民族调式中的七声调式在音阶结构上已经与大小调相同了,但由于民族调式是“以五声奉七声”,即音乐以五声为主,偏音以经过或辅助等次要形式出现,因此两者在风格上是截然不同的。
1.民族调式的运用
(1)纯五声调式
1)在作品的第14-16 小节中,木管声部主题的调式材料为F 角调式:
2)在作品的第24--29 小节中,木管声部主题的调式材料为G 羽调式:
(2)使用半音或者代替音的五声调式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在纯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半音或者代替音。这种变化为作品增添了不同的彩变化。1)在作品的第106 小节中,圆号声部在F 宫系统内出现了#G 音:
2)在作品的第114 小节中,弦乐声部在C 宫系统内出现了bE、bA 和bB 音:
(3)六声、七声调式
1)在作品的第187--189 小节中,弦乐声部的调式材料为加闰音的F 角调式:调式音阶:
2)在作品的第21--23 小节中,弦乐声部调式材料为bD 雅乐F 角调式:
3)在作品的第136--139 小节中,所运用的调式材料为雅乐bG 宫调式:
4)在作品的第32--36 小节中,为附加调式外音降角音的燕乐G 角调式:
通过以上的谱例可以看出,作曲家如果想既保留传统五声调式材料的轮廓,又在此基础上做最大程度的进行扩展,那么则必然要通过使用这些融合性的调式材料,从而使调式材料在单层次的使用上实现了调性扩张的最大化。
2.非五声调式
(1)大、小调式
在作品的第56--60 小节中,旋律与和声都具有f 和声小调和f 旋律小调的特征:
(2)多种调式的重叠和并置
多调性(Polytonality)思维,即两个调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调性在纵向上的同时结合所构成的调性处理方式。这种不同调性的接触与冲突是面向纵向化的发展与扩张所形成的调性思维,是在20 世纪这个多元化的音乐风格时期大量涌现的调性表现手段之一,也可以说是当调性的横向发展到了极至的一种转向。这种思维也可以理解为和声的异调配置,即旋律主音与和声主音是不同的。在这部作品中,主要的调式材料都是具有强烈民族五声化风格的,在此基础上,作曲家运用了多调性的写作思维使作品在调式材料的使用上更加丰满立体,而并不仅仅只是以一种民族五声化的横向支声旋律形态呈现出来。
1)在作品的第32-36 小节中,小提琴声部形成了bB 宫系统与bE 宫系统的调式重叠:
2)在作品的第22-24 小节中,弦乐声部整体上形成了D 宫和bD 宫的调式远关系并置:
在作品的第30 小节中,由于低音的进行引起了短暂地bE 宫系统和E 宫系统的并置: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在这种横向或纵向上的重叠和并置中,不同的调式材料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可辨认性,这使音乐在调式材料的使用以及彩性上,都产生了新的变化和对比。
3.调式材料安排上的其他特点
在调性材料安排上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作品的首尾并不是在一个调上。这部作品的主调是f 角调式,虽然引子的第一句停留在bb 羽调式,但最终还是结束在了f 羽调式上。而作者并没有在作品的尾声强调原来的主调f 羽,而是结束在了bb 羽上。这样,在整体上便形成了同宫系统内的,从属调(引子部分)到主调(尾声部分)的调性布局。这种调性布局的手法源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体现出作者在调性布局上的巧思。
二、作品音高材料的运用
在这部作品中,五声性的音高材料占有着主导地位。作者通过运用三度结构和弦及其变体、非三度结构和弦等音高材料,使整部作品保持在统一的民族化风格中。
1.三度结构和弦
许魏洲 放 (1)在作品的第10-12 小节中,弦乐部分采用的和弦是:
(2)在作品的第43 小节中,弦乐织体采用的是三度结构的K 6 4-D7 的连接:
(3)在作品的第59 小节中,弦乐织体采用的是省略三音的DDⅦ7 和弦:
2.三度结构和弦的变体
这里所说的变体,是指主要运用了以三度结构和弦为基础,增加附加音的方法进行变化。通过这种方法,使和弦在纵向上形成民族化的风格。
(1)附加音和弦
1)在作品的第14 小节中,弦乐织体部分以三度和弦为基本结构,采用了附加音和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