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歌头原⽂注释及赏析(10篇)
2021-10-22
⽔调歌头原⽂注释及赏析1
原⽂:
⽔调歌头·题西⼭秋爽图
清代:纳兰性德
空⼭梵呗静,⽔⽉影俱沉。悠然⼀境⼈外,都不许尘侵。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抹界疏林。绝顶茅庵⾥,⽼衲正孤吟。
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此⽣著⼏两屐,谁识卧游⼼?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何⽇得投簪。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
译⽂:
空⼭梵呗静,⽔⽉影俱沉。悠然⼀境⼈外,都不许尘侵。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抹界疏林。
绝顶茅庵⾥,⽼衲正孤吟。
空⼭梵呗,⽔⽉洞天,这世外幽静的⼭林,不惹⼀丝世俗的尘埃。还记得那⼣阳西下时,疏林上⼀抹微云的情景。在悬崖绝顶之上的茅草屋中,⼀位⽼和尚正在沉吟。
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此⽣著⼏两屐,谁识卧游⼼?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何⽇得投簪。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
⾏⾛在云⼭之中,垂钓于溪头之上,弹琴于涧⽔边,真是快活⽆⽐。隐居⼭中,四处云游,⼀⽣⼜能穿破⼏双鞋⼦,⽽我赏画神游、的⼼情⼜有谁能理解?往⽇误⼊仕途,贪图富贵,如今悔恨,想要归隐⼭林,但是这⼀愿望要到何⽇才能实现呢?只希冀从这画中寻。
注释:
空⼭梵(fàn)呗静,⽔⽉影俱沉。悠然⼀境⼈外,都不许尘侵。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抹界疏林。绝顶茅庵(ān)⾥,⽼衲(nà)正孤吟。
梵呗:指寺庙中诵经之声。犹记⼆句:谓还记得那⼣阳西下时,疏林上⼀抹微云的情景。界疏林,连接着稀疏的树林。
云中锡,溪头钓,涧(jiàn)边琴。此⽣著⼏两屐(jī),谁识卧游⼼?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何⽇得投簪(zān)。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
锡:即锡飞,僧⼈⾏⾛。⼏两屐:⼏双鞋⼦(指⽊屐,⽊底有齿的鞋⼦,古⼈游⼭多⽤之)。卧游,观赏⼭⽔画以代游览。准拟,打算、希望。槐安,即槐安梦、南柯梦故事。事见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投簪:丢下固冠⽤的簪⼦,⽐喻弃官。布袜青鞋:本指平民百姓之装束,此处借指弃官隐居,语出唐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障歌》:“青鞋布袜从此始。”
赏析:
湖光水月人留恋 (打一字) 题画之作有类咏物,既要有物⼜要有⼈,⼈物交融,不即不离,⽅为佳构。本篇即可谓有如此特⾊的⼀⾸。此中之物是作画者所画之图,⼈是赏画之作者。清⼈将所题之画于词中作了传神的描绘,⼜于画景之中表达了感受和⼼情。上⽚侧重画图之景与境的描写,下⽚侧重观画之感受与⼼情的刻画。由此篇所表达的情趣来看,纳兰厌于荣华富贵的贵公⼦、侍从官的⽣涯,向往清⼼寡欲。远离尘嚣,像图画中的⽼僧⼀样去⽣活,同对也表达了所愿难以求得的⽭盾与⽆奈的⼼情。
⽔调歌头原⽂注释及赏析2
原⽂:
⽔调歌头·泛湘江
宋代:张孝祥
濯⾜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楚泽⾏遍,只⽋到潇湘。买得扁⾈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云乡。
制荷⾐,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字,还与⽇争光。莫遣⼉辈觉,此乐未渠央。
译⽂:
濯⾜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楚泽⾏遍,只⽋到潇湘。买得扁⾈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云乡。
滩头洗⾜,夜⾊随急流从脚背流淌。清晨,晾⼀头短发,感受清风丝丝的微凉。吴地的⼭峦,楚地的湖泽,⼀路⾏遍⼭⾊湖光,只是还未到达早已⼼神驰往的潇湘。买得⼀叶扁⾈,罢官归来,⼜何妨。这是天意作美,如今让我如愿以偿,正值盛夏六⽉,⼀帆顺风浮泛沧浪。志趣⾼洁闲远,象秋蝉蜕壳于浊泥,在尘埃之外浮翔,⼜如庄周晓梦化蝶,翩然于⽔淡云闲之乡。
制荷⾐,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字,还与⽇争光。莫遣⼉辈觉,此乐未渠央。
恍惚可见——裁绿荷为⾐,缀秋兰为佩,⼀⾝清雅脱尘的⾐装。啊,那是屈原⼿持⼀束沁⼈的琼芳。湘⽔⼥神嫣然⼀笑,飘旋舞的霓裳,拨弄琴瑟的纤指下流泻幽怨的⼀曲清商,唤起⾏吟泽畔的屈⼦⼀腔报国的忠愤,写⼊《九歌》眷眷不忘那拂袖挥洒的⽂字,⼀字⼀句与⽇⽉争光。呵,莫要让⼉辈知晓⼀江湘⽔的遐想,这泛⾈的乐趣悠渺不尽,正该我辈独享。
注释:
濯(zhuó)⾜夜滩急,晞(xī)发北风凉。吴⼭楚泽(zé)⾏遍,只⽋到潇(xiāo)湘。买得扁(piān)⾈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云乡。
濯⾜:洗脚。晞发:晾⼲头发。吴⼭楚泽:泛指南⽅的⼭⽔。潇湘:湘⽔与潇⽔合流处称为潇湘,这⾥指湘江。扁⾈:⼩船。付:给予,赐予。沧浪:⽔名,这⾥指湘江。蝉蜕尘埃外:蝉脱壳⽻化飞上青天,这⾥表⽰词⼈超脱尘俗的胸怀。蝶梦:梦中化为蝴蝶。说明词⼈⾃⼰情致的悠闲。
制荷⾐,纫(rèn)兰佩,把琼(qióng)芳。湘妃起舞⼀笑,抚瑟(sè)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fú)拭(shì)三闾(lǘ)⽂字,还与⽇争光。莫遣⼉辈觉,此乐未渠央。
制荷⾐:⽤荷叶作⾐服。纫兰佩:把兰花穿结成佩带。把琼芳:⼿握芳洁的花枝。湘妃:湘⽔⼥神。抚瑟:弹瑟。清商:指悲凉的乐曲。九歌:屈原作品《楚辞》中的篇⽬,这⾥以《九歌》代指屈原的作品。拂拭:抹去尘垢,⽐喻识拔真才。三闾⽂字:屈原曾任三闾⼤夫,这⾥指屈原骚赋。未渠央:即未尽之意。渠,同“遽”,急遽;央,尽。
赏析:
词的上⽚写⾏⾈过湘⽔的情景。开头“濯⾜”⼆句即⽤屈原作品的词语,⼜⾮常切合⾈⾏途中情景。⾸句见《楚辞·渔⽗》:“沧浪之⽔浊兮,可以濯吾⾜。”次句见《楚辞·九歌·少司命》:“与⼥沐兮咸池,晞⼥发兮阳之阿。”但“北风凉”出⾃《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濯⾜夜滩急”⼆句,既写驾⾈远⾏者的表象动态,⼜借以抒发⾃⼰⾼洁的情怀,并且贯穿全篇。从濯⾜到晞发的意象,显⽰出词⼈胸怀的⾼洁脱俗。“吴⼭”⼆句承上则抒发词⼈渴望到潇湘的⼼愿。“买得扁⾈”三句,进⼀步展⽰想象与现实相结合的美好机遇。“六⽉下沧浪”,既点明了时间,⼜借指湘江并与上⽂潇湘呼应。”天公付我”,从表象上看,⼤概是写天公为我作美,其实,词⼈此刻的⼼绪是异常复杂的,透过这幽默诙谐的词语,读者可以体察到词⼈埋藏于内⼼的⼈⽣苦涩滋味。“蝉蜕尘埃外,蝶梦⽔云乡。”词⼈转换视⾓,采⽤两个不同层次景⾊来展现蕴含着的奥秘。前句⽤《史记·屈原贾⽣列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的,皭然泥⽽不滓者也。”后者运⽤《庄⼦·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
蝶,栩栩然胡蝶也。”⽔云乡为隐者所居。这种多视⾓的审美情趣既是对屈原⾝处浊世⽽不同流合污的⾼贵品格的赞美,⼜是借以⾃喻⽽显露出豁达⾃适的⼼情。
下⽚即景抒情。作者荡⾈湘江,脑海⾥浮现出屈原的形象。屈原那种忠愤忧国的情操,精美多姿的诗句,撼动着词⼈的⼼扉。于是词⼈情不⾃禁地运⽤《楚辞》中的诗句注⼊渊篇,⽽落笔灵活⾃然,别开⽣⾯。“制荷⾐”三句,承上启下,虽然词⼈运⽤《楚辞》成语,但思维意识已超越时空⽽带有的幻觉。“湘妃起舞⼀笑”⼆句,由撷取成句到感情升华,由丰富的联想⽽产⽣飞动的意象。这⾥既写“湘妃起舞”的场⾯,⼜有“抚瑟奏清商”的舞曲。“紧接着”唤起“三句以崇敬的⼼情颂扬屈原的伟⼤品格及其作品不朽的艺术价值。“结末”莫遣“⼆句⽤典。这⾥词⼈从幻想的画⾯中返回到现实的境界,寓怨愤于欢乐中,余韵不尽。
词中不仅变换奇横,富有浪漫⾊彩,⽽且表达宛转曲折。全篇运化屈赋诗句和意象,将湘⽔⼈⽂典故、神话传说与屈原⽂字融为⼀体,浑化组合,构成虚幻、空灵、⾼洁、纯美的意境,寄寓词⼈由忠愤⽽转换为洒脱超旷的复杂⼼态。
⽔调歌头原⽂注释及赏析3
原⽂:
⽔调歌头·重上井冈⼭
近现代:⽑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千⾥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路⼊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寰。三⼗⼋年过去,弹指⼀挥间。可上九天揽⽉,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难事,只要肯登攀。
译⽂: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千⾥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路⼊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长久以来都抱有宏⼤的志向,今天我再次登上井冈⼭。从千⾥之外来寻访这⽚旧地,哪⾥还有半分它昔⽇的容颜。到处都是莺啼燕飞的晚春新景,流⽔潺潺,宽⼤的盘⼭公路直⼊云端。过了黄洋界隘⼝,就没有任何的险处可看了。
风雷动,旌旗奋,是⼈寰。三⼗⼋年过去,弹指⼀挥间。可上九天揽⽉,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难事,只要肯登攀。
当年⾰命时期风雷激荡,红旗漫卷,这就是⼈世间。三⼗⼋年都过去了,犹如弹指的⼀刹那。可以飞向长空摘⽉亮,也可以潜下深海捉鱼或鳖,谈笑间⾼奏凯歌还师。世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只要肯下定决⼼去登攀。
注释: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千⾥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chán)潺流⽔,⾼路⼊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调歌头:词牌名,⼜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阕,九⼗五字,平韵。重上井冈⼭:1965年五⽉下旬,作者重上井冈⼭游览视察。先后到黄洋界和茨坪。在茨坪居住期间,了解井冈⼭地区⽔利、公路建设和⼈民⽣活,会见了⽼红军、烈⼠家属、机关⼲部和众。黄洋界:井冈⼭五⼤哨⼝之⼀,另四个是⼋⾯⼭、双马⽯、朱沙冲、桐⽊岭。
风雷动,旌(jīng)旗奋,是⼈寰(huán)。三⼗⼋年过去,弹指⼀挥间。可上九天揽⽉,可下五洋捉鳖(biē),谈笑凯歌还。世上⽆难事,只要肯登攀。
⼈寰:⼈世间。三⼗⼋年过去,弹指⼀挥间:从⼀1927年10⽉⽑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
⼭,到这次重来,已经过去了三⼗⼋年,作者却觉得只是弹⼀下指、挥⼀下⼿的短时间。九天揽⽉:九
天,天的极⾼处。览同揽。捉鳖:喻擒拿敌⼈。
赏析:
全词上⽚纪事、写景,下⽚抒怀明志。⽂字简单、明了,沿袭了诗⼈⼀贯的写作风格,豪迈、⾃信依然是⽑泽东在这⾸词中的两⼤元素。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句即破空⽽来,⽓魄⾮凡。诗⼈在闲庭信步的从空间让阅读者看到的是⼀种⼤⽓派。“凌云志”借井冈⼭的巍峨写出了诗⼈的“凌云”抱负。三⼗⼋年前诗⼈在此⽴下的天下抱负,今天早已经实现,如今他⼀路征尘归来,重访故地,⼼情是何等激动与⾃豪。诗⼈在⾛过他⾃⼰当年曾经战⽃过的每⼀处地⽅时,都留下了深情的⽬光和不尽的思绪。这是最容易为⼈所理解的词意。然⽽,“重上”的含义仅仅是重回、重游吗?为何“重上井冈⼭”⼜是诗⼈“久有”的“凌云志”呢?这只是⼀次感情的寻觅回归,还是执政党领袖对使命的深层呼唤?
巍巍井冈,⼭⾼林密,⽵繁花盛,树茂草深。涧⽔潺潺,莺歌燕舞,“⾼路⼊云端”,三⼗⼋年前的旧地,如今变了新颜。这让⾛在井冈⼭、站在井冈⼭的⽑泽东禁不住思绪万千、感慨万千。他透过眼前的景⾊不仅看到了当年的腥风⾎⾬,也看到了⾃⼰坚定不移的信仰所起到的作⽤。也因此,诗⼈激动、豪迈、⾃信,挥毫写下“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这是⼀种驻⾜回⾸的豪迈与慷慨,也是诗⼈即将进⾏新⼀轮⾰命⾏动的信⼼和决⼼。
诗⼈展⽰⼀幅绚丽多彩图画:蓝天绿树,黄莺婉转,紫燕飞翔,溪涧流⽔潺潺;举⽬仰望,盘旋的⾼路,插⼊⽩云渺渺的云端。字⾥⾏间,洋溢着诗⼈⽆⽐喜悦、轻松⽽舒畅的⼼情。流畅明快的笔调,抒发了诗⼈对井冈⼭变化之美的赞颂。
诗⼈采⽤以⼩见⼤的⼿法,形象的描绘了井冈⼭的变化;它是当时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呈现祖国新貌的缩影。
湖南黄洋界海拔1343⽶,⼭巍巍,云雾茫茫,形势其险要,可谓“⼀夫当关万夫莫开”。诗⼈以轻松、舒畅的情怀来到黄洋界哨⼝,攀登⿁斧神⼯般“鹰隼难度,猿猴难攀”黄洋界,其他“险处”岂能阻挡雄姿虎步,何须再看?诗⼈由眼前景⾊,荡开⼀笔,留下⼴阔的想象空间。
上阕描述诗⼈重上井冈⼭经过,叙事、写景、抒情溶为⼀体;表达了诗⼈欢快的情绪和豪迈的⽓概。
下阕开头三句,铿锵有⼒,掷地有声。壮伟遒劲地展现了井冈⼭以及整个⾰命⽃争时期的风雷激荡,红旗漫卷的壮阔场⾯。井冈⼭猎猎红旗,打碎帝、官、封枷锁,变成没有压迫,⼈⼈平等,⼈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诗⼈运⽤⽩描⼿法,不仅照应前⽂“重上井冈⼭”,点出离别的时间;⽽且浓缩时空距离,表达了抚今追昔丰富的情感。三⼗⼋年,在以⽑泽东为⾸的中国共产党⼈,不屈不挠的中华⼉⼥经受的是⾎与⽕、⽣
与死严峻的考验,囊括抗⽇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民主义、社会主义⾰命和建设丰富内涵。神州⼤地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过去”“弹指”看似轻松,饱含着沉重的牺牲和可歌可泣感⼈的诗篇。胜利果实来之不易,这只是万⾥长征第⼀步。
诗⼈以⽆产阶级⾰命家的豪迈⽓魄,表达中华⼉⼥凌云壮志。可以飞往昔⽇⾼不可攀的天上去
摘“⽉亮”,可以探⼊深不可测五⼤洋去捉拿“鱼鳖”,然后谈笑风⽣、唱着胜利的歌曲,从容⽽归。酣畅淋漓的抒发了诗⼈征服宇宙的⾰命家豪情。
“世上⽆难事,只怕有⼼⼈”民间谚语;作者把深刻的哲理,⽤⼝头语融于诗词之中,诗⼈此词以议论的⼿法结⽳,不仅⾸尾呼应,⽽且启迪、鞭策⼈们:胜利属于不畏艰险,勇敢攀登的⼈。世界上什么事都是如此。“⽆限风光在险峰”,只要有毅⼒,有恒⼼,就⼀定能实现。
下阕诗⼈触景⽣情,回顾三⼗⼋年⾰命历程;融情于理,以发⼈深省、深刻的哲理总结诗篇。
纵观全词,笔调明丽、轻松,挥洒⾃如;节奏优美欢快,巧妙运⽤谚语、古⼈诗句。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体,意境开阔、⾼远。可以说其艺术性和思想性⾼度统⼀,是现代诗词宝库中难得的瑰宝。
⽔调歌头原⽂注释及赏析4
原⽂:
⽔调歌头·安⽯在东海
宋代:苏轼
余去岁在东武,作《⽔调歌头》以寄⼦由。今年⼦由相从彭门居百余⽇,过中秋⽽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相从之乐为慰云⽿
安⽯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缓离愁。⼀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任刘⽞德,相对卧⾼楼。
译⽂:
安⽯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缓离愁。⼀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中年难与亲友别,只有⾳乐可以减轻我的离愁别绪。谢安既出⼭⽤世,本想功成名就后退隐东⼭。不料抱病还京,未遂初志。⼊西州城(在今江宁县西)时,深以为憾。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园⼭丘。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任刘⽞德,相对卧⾼楼。
既已年⾼衰朽,便当及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返回故乡遵迢千⾥,选取佳地长住久留。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任凭刘备笑我⽆⼤志,我却⽢愿⾝居平地,仰看他⾼卧百尺楼。
注释:
安⽯在东海,从事鬓(bìn)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缓离愁。⼀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西州。雅志困轩(xuān)冕(miǎn),遗恨寄沧洲。
东武:指密州。⼦由:苏轼之弟⽂学家苏辙字。彭门:指徐州。此曲:指苏辙《⽔调歌头·徐州中秋》词。安⽯:谢安,字安⽯,阳夏(今河南太康)⼈。东晋名⾂,以功封建昌县公,死后赠太傅。东海:谢安早年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濒临⼤海,故称东海。西州:指西州城,即古扬州城。丝⽵:
泛指管弦乐器。雅志:指退隐东⼭的⾼雅的志趣。轩冕:古代官员的车服。借指做官。沧洲:⽔滨,古代多⽤以指隐⼠的住处。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qiú)。故乡归去千⾥,佳处辄(zhé)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任刘⽞德,相对卧⾼楼。
岁云暮:即岁暮。云,语助词。要褐裘:指换上粗布袍,意为辞官归乡,作普通百姓。迟留:逗留,停留。刘⽞德,刘备。
赏析:
上阕咏史,写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退为戒”。发端明点“安⽯”,领起上半阕。词⼈的写作⾓度⽐较独特,既不写他经天纬地的才能,也不写他建功⽴业的辉煌,⽽是写他⼈⽣的另⼀侧⾯。劈头就写谢安中年出仕的尴尬:他本来隐居会稽,踏上仕途时鬓发已开始染上秋霜,令⼈吃惊。再写⼈情的难堪:⼈到中年,与亲友相别时觉得难舍难分,于是借⾳乐来抒写离愁。⽽后突出他⼀向抱有的功成⾝退的⼼愿:“⼀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语⽓多么肯定,多么坚决,确实是对史书中所
谓“安虽受朝寄,然东⼭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晋书》)数语准确的表述。⽽结果却是“扶病⼈西州”,这就反跌出困於轩冕不遂雅志的“遗恨”。这种“遗恨”,便是作者引出的鉴戒——“不早退”。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