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纬度是线面角:本地法线与赤道平面的交角
经度是两面角: 本初子午面为起始面,本地子午面为终面
2.经线1°= 111 km = 60 海里
3.天球是以地心为球心、以无穷远为半径的一个假想的球体,天文学用作表示天体视运动的辅助工具。
4.天球周日运动:地外的天空,包括全部日月星辰,以向西的方向、1日为周期所做的视运动。这种视运动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5.太阳周年运动:太阳以向东的方向、1年为周期所做的视运动。这种视运动是地球公转的反映。其视行路线叫做黄道。
6.地平圈是通过地心、且垂直于当地铅垂线的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7.两大类天球坐标系
右旋坐标系:向西;与天球周日运动(地球自转)联系
地平坐标系、第一赤道坐标系
左旋坐标系:向东;与太阳周年运动(地球公转)联系
黄道坐标系、第二赤道坐标系
8.天球坐标系的用途
地平坐标系:表示天体在天空中的高度和方位及其周日变化
第一赤道坐标系:用于时间度量
第二赤道坐标系:表示天体在天球上相对不变的位置,用于编制星表
黄道坐标系:表示日月行星在星空间的位置和运动
9.仰极高度(北极高) = 天顶的赤纬 = 当地纬度
上点高度(天赤道与地平圈的夹角) = 当地余纬
10.恒星时:以春分点作为基本参考点,由春分点周日视运动确定的时间,称为恒星时。
恒星时 = 春分点的时角 = 中天恒星的赤经 = 上点的赤经
= 某恒星的赤经+某恒星的时角
第二章
.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够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最近:南门二(半人马座α)
2.恒星的自行:恒星空间速度中的切向速度
3.恒星的亮度:地球上受光强度(视星等) 恒星的光度:恒星本身的发光强度(绝对星等)
14.绝对星等:标准距离(10秒差距)下的恒星的亮度称绝对亮度,其星等叫绝对星等。
5.什么是赫罗图?上世纪初,丹麦天文学家赫茨普龙和美国天文学家罗素,不约而同地创制了恒星地光谱型和光度地坐标关系图,简称光谱-光度图,通常也叫赫罗图。
6.赫罗图在恒星理论上有何重要意义?赫罗图是以恒星的光谱型(或温度)为横坐标,以它的光度(或绝对星等)为纵坐标,每颗恒星按照各自地光谱型赫光度,在图上占有一定的位置。
7.天文单位:地平均日距离
8.太阳常数:在日地处于平均距离,太阳光垂直照射并排除大气影响的条件下,地面上单位面积(cm2)每分钟所接受的太阳热量为8.16焦耳,即8.16J/(cm2*min)。这是一个重要的数据,被称为太阳常数。
9.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向外:光球、球、日冕
10.太阳
活动:太阳的外层大气受太阳磁场的支配,处于局部的激烈运动中,称为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各种变化的总称。
11.在太阳不同的大气层有哪些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最明显标志)光斑
球:耀斑(最强烈影响最大) 日珥 日冕:太阳风
12.太阳风:由于日冕的高速膨胀,行星际空间不断地得到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粒子流,称为太阳风。
13.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第一定律(轨道定律):行星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二个焦点之一
第二定律(面积定律):行星向径在轨道平面上扫过的面积与时间成正比,即面速度不变
第三定律(周期定律):两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的平方之比,等于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的立方之比
14.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它们的物理性质与化学组成有何差异
质量上:类地质量较小;类木质量大 密度上:类地密度较高;类木密度较低
化学组成:类地重物质组成,中心有铁核,有固体表面;类木以轻物质为主,没有固体表面
光环:类地无光环;类木有光环 温度:类地温度较高;类木温度较低
15.彗星本质上:在偏心率很大的轨道上绕日运行的冰冻物质。
其奇特外貌:通过近日点前后的暂时现象
16.太阳系统一的特征
—
—共面性: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都很接近黄道面;卫星的轨道平面,也都接近各自行星的赤道面。就整体来说,太阳系是很“扁”的。
——同向性:太阳系的天体大致朝同一方向(自西向东)运动。
——近圆性:行星轨道形状都接近圆形。
17.黄白交角:月球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叫做白道,白道面与黄道面有5°9′的交角,称为黄白交角。
18.月球绕转地球的真正周期:恒星月 月相变化周期:朔望月
19.月球自转与其公转同步,即方向相同(向东),周期相等(恒星月),因此称同步自转
月相 角距 与太阳出没比较 月出 中天 月落 见月时间
新月 0° 同升同落 清晨 正午 黄昏 彻夜无月
上弦月 90° 迟升后落 正午 黄昏 半夜 上半夜西天
满月 180° 此起彼落 黄昏 半夜 清晨 通宵见月
下弦月 270° 早升先落 半夜 清晨 正午 下半夜东天
第三章
1.极移:南北两极在地面上的移动
结果:地球各地纬度和经度的微小变化
2.地轴进动 (交点退行)南北天极在天球上的移动,反映了地轴在宇宙空间的运动,是地轴绕黄轴的圆锥形运动。
3.地轴进动的特征:圆锥形运动的圆锥轴线,垂直于地球轨道平面,指向黄极;圆锥的半径为23°26′,就是黄赤交角;进动的方向向西,同地球自转(和公转)
方向相反;进动的速度是每年50.29″,周期为25800年
3.地轴进动的表现:天极的周期性圆运动:随之造成北极星的变迁
赤道面(和天赤道)的系统的变化 :使天赤道与黄道的交点(二分点)以同样的方向(向西)和速度(每年50.29″)在黄道上移动,约71年又7个月移动1°。这就是所谓“交点退行”
使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度量的回归年,略短于恒星年:岁差
赤道坐标系中,恒星的赤经和赤纬都发生缓慢的持续变化;黄道坐标系中,恒星的黄经发生持续变化,黄纬则不变
4.视太阳日长度为什么会有季节变化?
主要的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同样的黄经差造成的太阳每日赤经差因季节而变化,直接影响了视太阳日的长短。二分时同样的黄经差造成的赤经差最小,视太阳日最短;二至时同样的黄经差造成的赤经差最大,视太阳日最长。其次是地球公转速度的不均匀。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由于日地距离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不等,造成太阳每日黄经差的周年变化。近日点时地球公转最快,太阳每日黄经差最大;远日点时地球公转最慢,太阳每日黄经差最小。二者共同影响造成了视太阳日季节变化,使视太阳日长度二至时最长,二分时最短,冬至长于夏至,春分长于秋分。
5.不同纬度的周日视运动:
赤道:全是出没星区,恒星周日运动圈与地平圈垂直
两极:只有恒显星和恒隐星,没有出没星,天体周日运动圈与地平圈平行
其它地区分为恒显星区、恒隐星区、出没星区
纬度越高:恒显星区和恒隐星区越大,出没星区越小,天体周日运动圈与地平圈交角越小
纬度越低:出没星区越大,恒显星和恒隐星区越小,天体周日圈与地平圈交角越大
6.地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 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赤道无偏转。只改变运动方向,不改变速率
7.周年视差:当日地连线(即地球轨道半径)垂直星地连线时,同一恒星的视差位移达到极大值(每年二次),这个极大值称为该恒星的周年视差,或简称年视差。
8.秒差距:1秒差距,意即周年视差为1″的恒星的距离(日星距离),用符号PC表示。
9.光行差:在地球上的观测者看来,来自恒星的光线,既以每秒300000千米的速率投向地球,同时,又以每秒30千米的速率作平行于轨道面的运动。这样,地球上所看到的星光的视方向,实际上是这两种运动的合成方向,因而不同于星光的真方向。视方向与真方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离,这就是恒星的光行差位移。
10.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1.黄赤交角:黄道与天赤道的交角,23°26'
12.行星合日:当行星和太阳的黄
经相等时,二者都处于地球的同一侧,就是行星同太阳会合,叫做行星合日,或简称合。
13地内行星的会合运动 :同太阳的黄经差,被限定在某个限度内(且小于90°)
上合—东大距—下合—西大距—上合
14.地外行星的会合运动 :同太阳的黄经差可以从0°~ 360°
合—西方照—冲—东方照—合
15.行星顺行逆行:在通常情形下,行星在恒星间自西向东运行,叫顺行。当行星在其轨道上接近地球的时候,即下合前后的地内行星和冲日前后的地外行星,在天球上转变为向西运行,叫逆行。
顺行—留—逆行—留—顺行
第四章
1.四季递变和五带区分,其根本原因在于 :黄赤交角
2.晨昏圈:地球上昼、夜两半球的分界线,纬线被晨昏圈分为昼弧和夜弧二部分。
3.半昼弧公式 :决定昼夜长短有两个因素:当地地理纬度(空间因素)、当时的太阳赤纬(时间因素)
昼夜等长条件:在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在春秋二分时,全球昼夜等长。
昼长夜短条件:太阳直射的半球。
昼短夜长的条件:非太阳直射半球。
极昼极夜条件: 以南北两极为中心,以当时的太阳赤纬为半径的地球极冠地带。
4.晨昏蒙影:民用、航海、天文晨昏蒙影,其晨光始和昏影终的太阳“低度”标准为6°、12°、18°
5.白夜:夏至日前后,在高纬度(高于48.5°)地区,昏影未终,晨光已始,这种现象被称为“白夜”。
6.正午太阳高度 H=90°-j +d= 余纬 +d
纬度 j 无正负;太阳赤纬 d 以直射半球为正,非直射半球为负
北半球 H 以南点为起点(南半球反之)
当d = j时,H = 90°(南北回归线之间)
当d > j时,H > 90° (南北回归线之间,不包括南北回归线)
极圈内冬半年j > 90°-d,H < 0°(极夜)
7.季节变化:半球性: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全球性:日地距离的变化。
8.五带的划分:以纬度为唯一标准,即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为标准
9.天文学上年指回归年(365.2422 日),是季节变化的周期;月指朔望月(29.5306 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日指太阳日(严格地说是平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10.侧重协调朔望月和历月关系的叫太阴历,简称阴历;侧重协调回归年和历年关系的叫太阳历,简称阳历;兼顾朔望月和回归年、历月和历年的叫阴阳历。
11.以朔望月为依据的阴历,是世界各民族和国家最早使用的一种原始历法。
回历是现在世界上唯一仍存的阴历。
12.以闰月来协调历年与回归年的关系,标志着由原始历法到科学历法的过渡。
13.我国的传统历法,阴阳历本身用于一般纪事,二十四气则用来指导农业生产。
我国的传统历法,实质上是阴阳历和看日环食用什么工具
阳历的合历,称为“阴阳合历”。
没有中气的月份便是闰月。
我国传统历法还采用一套独特的纪时制度——干支。
14.现行阳历的前身叫儒略历。
历史上通常把儒略历叫做旧历,而把格里历叫做新历。(旧历+13天=新历)
格里历成为世界通行的历法——公历。
15.平太阳秒——历书秒——原子秒(现代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长度)
16.世界时——历书时——原子时——协调世界时
17.国际上1979 年起,决定用协调世界时取代格林尼治时间,作为国际无线电通讯业务中的标准时间。
第五章
1.日食分三类:日全食(本影)、日偏食(半影)和日环食(伪本影)
2.月食分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类,没有月环食。
3.日(月)全食的食相: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和复圆。
4.日食的条件是日月相合(朔)于黄白交点或其附近;
月食的条件是日月相冲(望)于黄白交点或其附近。
5.食限的大小,决定于黄白交角的大小、月地距离和日地距离的远近。
是否发生日、月食,主要取决于太阳是否位于黄白交点或其附近。
6.就全球而论,发生日食的次数比月食要多。但对一地而言,见到月食的次数远多于日食。
7.与日月食相关的天文周期,朔望月、交点月、交点年和近点月的共同周期 (最小公倍数),称为沙罗周期。
8.海水在一天内有二次涨落。我国古时把发生在午前的一次海水上涨称为潮,午后的一次叫做汐。按字面分析,取其“朝”潮“夕”汐之意,合称潮汐。
9.太阴潮是太阳潮的两倍多;或者说,太阳潮不及太阴潮的一半。
10.潮汐的基本周期:
每太阴日两次高潮和低潮。太阴日长度为24 时50 分,因此,相应的高潮和低潮到来的时刻,逐日推迟
约50 分种。
每朔望月两次大潮和小潮。每逢朔望(旧历初一和月半),月球、太阳和地球成一直线,月球和太阳的垂点最接近,因而太阳潮最大程度地加强了太阴潮,从而形成一月中特大的太阴、太阳合成潮。这时,高潮特别高,低潮特别低,潮差最大,称为大潮。大潮发生在朔望,因此又叫朔望潮。每逢上下弦(旧历初八、廿三),月球、地球和太阳三者形成削弱太阴潮,从而形成一月中最低的高潮和最高的低潮,潮差最小,叫做小潮。小潮发生在每月的上下弦,故又称方照潮。直角,月球和太阳的垂点相距最远(90°),以致太阳潮最大程度地牵制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