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方言古语词考证举隅
闽南方言古语词考证举隅
李春晓
【摘 要】闽南方言本字的考证原则除了“音准”和“义合”两大原则之外,还需要放在闽南地区范围内考证,起码要在厦泉漳地区针对词语的读音与意义展开比较,甚至跟整个闽语联系起来考察。有一批本字在一些
文献中广泛使用。闽南方言保留着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结合学界前辈所举字例,我们分别进一步考证
“ ”“颔”“岫( /))”“羁”“*(+/艐)”“舂”“ (凊)”“宿”“ (,)”“-(滇)”等十个词语。
【关键词】闽南方言;古语词;方域文字
【作者简介】李春晓,女,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训诂学和方言学。(福建 福州 350007)
马重奇、晁继周、周长楫等①曾讨论过本字的考证原则有三:其一是“音准”的原则,就是所确定的本字其古音(古反切语)折合成闽南话后跟该本字的读音(尤其是说话音)相同;其二是“义合”的原则,即古义及其引申义,要跟该本字的本义与引申义吻合;其三,因闽南话存在内部差异,不能只拿自己一个地点方言的读音意义作为标准,而是要放在闽南地区范围内考证,起码要在厦泉漳地区针对词语的读音与意义展开全面的比较,甚至跟整个闽语联系起来考察。
有一批本字“喙(嘴)”“囝(儿子)”“晬(周岁)”“_(瘦)”“悬(高)”“下(低)”“凊(寒、冷)”“枵(饿)”“挽(摘)”“铰(剪)”“覕(躲藏)”在一些文献中广泛使用。比如据我们调查,表示“口、嘴”义的“喙”就屡见于歌仔戏剧本:
《荔镜记(六)》(P91②)知州:“胡说八道,掌喙。”《荔镜记(六)》(P93)知州唱:“贱婢果然花婆喙,无影的话讲规堆;吩咐班头叫掌喙,将你重刑无受亏。来,左右,将伊掌喙!”《荔镜记(六)》(P103)益春唱:“恰苦食几喙。”(P104)五娘唱:“双手捧饭哥喙口,五娘看君目屎流。”(P106)益春唱:“头毛留长披尻脊,有的喙须留成掠。”“喙须”下注:“喙须留甲真长。”比喻胡子留得真长。(P118)五娘唱:“我讲袂出喙呀!”《荔镜记(八)》(P85)欧氏道:“先生啊!伊食物敢着禁喙?”
再比如用“枵”表示“饥饿”的意思:
《荔镜记(一)》(P99):“大尾掠去饲,细尾煞毋挃,食饱袂记枵饿时!”“古早时,韩信落泊去江边钓鱼,三日无食饭,腹中真枵饥!”(P100)韩信枵饥恰惨死,就向这位小女婢:叫苦啼,好心人,饭硿奚凊饭予我止饥,救我免饿死。《荔镜记(六)》(P99):“受枵受寒。”“枵”下注:“空腹,饥饿。”如果是常用词,又是古来传承,那么在历代文献语料中是可以到例证的。受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闽南方言保留着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结合黄典诚、李新魁、李
如龙、周长楫、林宝卿、马重奇、林伦伦等学界前辈所举字例,在《〈说文解字〉与闽南方言古语词互证———兼议大型辞书的阙失》③一文的基础上,我们分别进一步考证如下:
861①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十六世纪以来闽南方域文字的调查与研究”(项目号:13CYY049)、福建省社科规划一
般项目“莆仙方言明清以来的词汇与语法演变研究”(项目号:FJ2018B155)、“海峡两岸闽南方言文献的自造字调查与研究”(项目号:FJ2020B124)成果。
马重奇、晁继周、周长楫等:《海峡两岸语言及辞书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70—271页。
为节省脚注篇幅,类似文献的引文皆随文备注页码。
刊于《中国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年。
一 ■
《说文》:“<,傾首也。”据《说文解字诂林》(P8869)①,段玉裁注:“‘首’元应②引作‘头’。元应引《苍颉篇》云:‘头不正也。’”《康熙字典》(内府P3366,同文P1405,标点1399)“<”字下:“《玉篇》:‘倾首也,不正也。’”闽南方言的白读音,齐韵的字厦泉读[ ue]韵母的,漳州读[ e]韵母,比如“批”“题”“鸡”等就是如此。《广韵》荠韵滂母上声:“<,倾头。”闽南方言由古义“倾头”引申为头部某一部分的肉。例如:“搧喙<”“拍喙<”“掴喙<”“抉喙<”“擗喙<”“捻喙<”等均可表示“打耳光”之义。“喙<”或作“喙=”③,“=”属于训读字,音不合。“<”原指脸颊的肉,现也可指屁股的肉,“尻川<”表示屁股上的大片肉,有的写作“尻川■”“尻川癖”④,有的写作“尻川髀”⑤。还是作“<”字为妥,音义相合。歌仔戏剧本《荔镜记(六)》(P93)益春唱道:“嗳哟!嗳哟!(唱)喙<;拍有五十下,拍甲肿红甲破皮;半句的话都不说,目屎流甲汁螺螺⑥。”(P119)
益春唱道:“予伊拍一下喙<;肿红犹未消。”二 颔
今闽南方言仍称颈为颔。据《汉语大字典》(P4664),《说文·页部》:“颔,面黄也。”有“顑颔”一词表示“食不饱而面黄肌瘦”的意思。《方言》卷十:“颔、颐,颌也。南楚谓之颔,秦晋谓之颌,颐其通语也。”这里的“颔”指下巴和稍上的部位。《素问·疟论》:“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王冰注:“气不
足则恶寒战栗而颐颔振动也。”唐白居易《马上作》:“蹉跎二十年,颔下生白须。”另有《江南行》云:“相逢应不识,满颔白髭须。”《广韵》作胡感切,匣母感韵上声,又胡男切。闽南方言的“颔”部位稍为转移,转指脖子,则用引申义。据李如龙⑦,“怎样仔越一下头咧,颔规煞闪着。”就是表示“怎么的转一个头就把脖子给扭伤了。”“颔”为匣母字,而匣母字,闽南方音多读作零声母,比如“鞋”“画”“划”“胡”“荷”“厦”等,因此“胡感切”演变作[am6]
。三 岫(■/■)
普通话的“鸟巢”之“巢”,闽南方言读作[siu5],若写作“巢”,音不合,“巢”音,上古音是从母宵部平声字,中古音是从母效摄开口二等平声,与[siu5]相去甚远,其本字当作“岫”。《集韵》的“岫”反切是作似救切,按语音演变规律,与闽南方音相合。又《说文·山部》:“岫,山穴也。从山由声。J ,籒文从穴。”段注(P1757):“山有穴也。‘有’字各本夺。今依《文选》张景阳杂诗注补。有穴之山谓之岫,非山穴谓之岫也。《东京赋》:‘王鲔岫居。’薛解云:‘山有穴曰岫。’然则岫居,言居有穴之山。”据《字源》(P814)
,本义为山上的洞穴。《尔雅·释山》:“山有穴为岫。”晋陶潜《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9
61李春晓:闽南方言古语词考证举隅
①②③④⑤⑥⑦工具书引文可参国学大师网站,下同。元应,即释玄应。清朝避康熙帝玄烨讳,一般称之为“元应”。《闽南方言与文化》编委会编:《闽南方言与文化 教师教学参考手册 初中试用本》,厦门音像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第83页。江玉平编:《漳台闽南方言童谣》,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81、441页。黄敬安:《闽南话考证———证说文解字举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第157页。下注:“目屎四淋垂”,表示眼泪很多。李如龙:《闽南方言语法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4页。
倦飞而知还。”“岫”或写作“>”“J ”。闽地多山,先民用山穴地形养家禽,符合事实,今闽南方言有“鸡岫(鸡窝)”“出岫鸡母(孵完小鸡而出窝的母鸡)”“鸟岫(鸟巢)”“蜂岫(蜂窝)”“狗岫(狗穴)”等说法。还有,虎居山中洞穴,因此有“虎岫”的说法,或作“虎空(孔)”。在我儿时生活的永春县蓬壶镇八乡村就有座山,家父告知清末道光年间撰写的《桃源古平李氏族谱》记作“虎交龙”,但现在当地百姓发音,近作“虎咬侬(人)”,“龙”疑是“垅”字,“垅”的方音与“侬(人)”同,那里附近的村落称“虎孔”,因为比较偏僻,虎孔村民后均迁离此地。闽南方言里,“岫”还可以用作量词,“一岫鸡”“一岫蜂”表示“一窝鸡”“一窝蜂”的意思。闽南泉州地区还流传着民间歌谣,展示着华侨眷属内心凄苦,比如《十五月娘》:“十五月娘(即月亮)圆又光,我君过番离家门。……日头卜落山,鸟只都歇岫,思念我君在外头,心里乱糟糟。”①这里的“歇岫”当表示鸟儿归巢义。闽南方言“猫徙岫”②的俗语,比喻经常搬迁,换地方。又据林寒生③调查,闽台有“接后岫”的说法,表示填房的意思。
四 羁
羁,据《汉语大字典》(P3125—3126),上古属于歌部,《广韵》见母支韵平声,作居宜切。《广雅·释诂三》:“羁,寄也。”《玉篇·网部》:“羁,羁旅也,寄止也。”《左传·昭公七年》:“单献公弃规用羁。”杜预注:“羁,寄客也。”宋陆游《立秋后十日风雨凄冷独居有感》:“那知是羁客,恍若在家舍。”明刘基《望孤山作》:“羁心霜下草,生态水中萍。”可以引申为停留义。《聊斋志异·葛巾》:“妾处耳目多,不可久羁,蹈隙当复来。”清方苞《狱中杂记》:“狱辞上,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歌仔戏剧本《荔镜记(一)》(P83)唱词称:“毋通延迟四散羁。”这里的“四散羁”就是表示“四界停留”义,用的正是“羁”的引申义。《广韵》止摄支韵开口三等韵字在闽南方言或读作[ua],或读作[ia],《闽南方言大词典》(P88)“羁”字下注音读作[kua1],表示“停留,使停留”的意思。比如:“船羁在厦门港。
”另外“羁骹”表示“短时间停留歇脚,暂住”的意思。五 ■(■/艐)
■,闽南方言表示搁置义,方音作[khua5]。“两骹K 停椅仔顶。”表示“两脚搁在椅子上”。按《汉语大字典》(P1793),K 同L (艐),《篇海类编·地理类·水部》:“K ,《集成》作‘L ’。”“L ”字注:“同‘艐’,船触沙搁浅。”《集韵·个韵》:“艐,船著沙不行也。或作L 。”据《字源》(周宝宏,P753),《说文》:“艐,船著不行也。从舟,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船著不行也者,《广韵》
引‘著’下有‘沙’字,《集韵》④《增韵》并同。《广韵》‘溢’下云:‘船著沙也。’”《汉书·司马相如传》:“踏以朡路兮”,张揖曰:“踏,下也;艐,著也。皆下著道也。”“艐”字之本义指船搁浅于河道沙床上而不能行。著者,着也,着地也。“艐”字不见于先秦古文字资料和先秦文献,应该是秦汉时代产生的字。船触沙搁浅的“K ”,《字汇》口个切,坷去声(《康熙字典》同文P638内府P1521)
几号立秋2020几号立秋,引申其义,可以071中国文字研究·第三十二辑
①②③④戴冠青:《菩提树下 晋江文学的美学追求》,海峡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145页。周长楫:《闽南方言与俗语》,鹭江出版社,2009年,第29页。林寒生:《闽台传统方言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93页。《集韵·个韵》“艐”下:“船著沙不行也,或作K 。”(P589)
李春晓:闽南方言古语词考证举隅
表示搁置义。闽南方言里的表示搁置义的[khua5],即可认定“K(L/艐)”为其本字。
六 舂
《康熙字典》(内府P2401,同文P1003,标点972)“舂”字下:“《唐韵》《集韵》《韵会》《正韵》M书容切,《说文》:捣粟也。黄帝臣雍父作舂。《诗·大雅》: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
《庄子·逍遥游》:适百里填宿舂粮。《百里奚·妻扊扅歌》:舂黄藜,搤伏鸡。……又乐器。《周礼·春官·笙师》注:舂牍以竹,大五六寸,长七尺,短者一二尺,其端有两空髤画,以两手筑地。《释名》:舂,撞也。牍,筑也。以舂筑地为节也。”
闽南方言除了用“舂”表示“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如“舂米”一词,又可以引申表示捣碎某种物体,如“将蒜头舂伊幼”表示“将蒜头捣碎”,又可以专指用杵臼加工蒸熟的米制作白馃的意思,如“舂馃(粿)”。而且“舂”在方言里还可以用于表示打架时,用拳头击打对方的动作,比如歌仔戏剧本《荔镜记(一)》(P86)林大唱词:“袂堪得伊骗,起手共伊舂,舂一下着腹肚边。”“舂”下注“念tsing1;挵。名词,动词用。”(P91)林大唱词:“怎样骂我牛鼻,迹野蛮。卜用野蛮,恁爸舂一下予你,共恁爸写牛鼻。”其实这里不必注“名词,动词用”。“舂”本就是动词,字形“像双手握着舂杵在捣缸中捣米之形”(《字源》P650)可以表示“冲击”义,《正字通·臼部》:“舂,与冲通。”比如《史记·鲁周公世家》:“鲁败翟于咸,获长翟乔如,富父终甥舂其喉,以戈杀之。”裴骃集解引服虔曰:“舂犹冲。”(《汉语大字典》P3241,《汉语大词典》P12444)
七 ■(凊)
《汉语大字典》(P1903)“@”,义项一是表示“寒冷”的意思。《说文·水部》:“@,冷寒也。”段玉裁注:“‘冷寒’者,冷之寒,同寒而有别也。《世说新语》曰:‘刘真长始见王丞相,时盛暑之月,丞相以
腹熨弹棋局曰:‘何乃渹。’刘既出,人问见王公云何,刘曰:‘未见他异,惟闻作吴语耳。’注云:‘吴人以冷为渹。’《太平御览》引此事,渹作@。《集韵》《类篇》皆云‘@、渹二同,楚庆切,吴人谓冷也。’今吴俗谓冷物附他物,其语如郑国之郑,即@字也。”《集韵》作差梗切,又楚庆切,今闽语多用“@”表示冷义,可以用于指天气冷,物冷则谓之冻。
闽南方言口语也多用“凊”字,比如“凊糜(冷稀饭)”“凊饭(冷干饭)”“凊面(冷面)”“凊心(心凉)”“凊汗(冷汗)”“凊水(冷水)”“秋凊(凉快,爽快)”“青凊(凄凉,冷清)”“半烧凊(半热半凉)”。“凊”可以表示“冷,凉,使凉”的意思。据《汉语大字典》(P327),《说文·仌部》:“凊,寒也。”《玉篇·冫部》:“凊,寒也,冷也。”章炳麟《新方言·释天》:“福州谓寒为凊,若通语言冷矣。”《墨子·节用中》:“夏服絺綌之衣,轻则凊则止。”《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郑玄注:“温以禦其寒,凊以致其凉。”唐柳宗元《天对》:“凊温燠寒,迭出于时。”
八 宿
闽南方言的[sik7]本当作“宿”。潮州方言形容“老,不嫩”的词读作[sek7],据《厦门方言词典》(P370)、《闽南方言大词典》(P614),“宿”可以表示“(水果蔬菜等)成熟”的意思,比如:“桃仔犹未够宿。”表示桃子还没有够成熟。还可以用于比喻人机灵、老练、聪慧的意思,如“宿鬼”指精灵机警的人,“宿鬼人买着漏酒瓮”就是用于比喻聪明人有时也会干蠢事。还有“宿鸟(机灵,聪慧,老练,也指这样
171
的人)”“宿精(聪明而狡黠)”“宿x (粗鄙语)”“宿投(老练)”等词。据《汉语方言大词典》(P5800),漳平方言用“宿鸭”指羽毛齐全、可以下蛋的鸭,“宿鹅”指长大成熟的雌鹅。李如龙①比较了“宿”“熟”的音韵地位跟方言词实际语音的对应关系,古汉语有“宿疾”“宿愿”“宿将”之说,“宿”就有久远、成熟之义,因此特别指出“宿”才是音义相合的本字,《汉语方言学》②《闽方言的特征词》③等论著中亦有相似的观点,读者可以参看。黄沚青④提到《正音乡谈》有“夙鸡(老鸡)”“未夙(还鲜)”的说法,《官话汇解》有“面夙(脸老)”“夙鸡(老鸡)”“夙鸭(老鸭)”等词,《广韵》的“夙”是作息逐切,心母通摄开口三等屋A 入声,今闽南方言古心母多读作[s],心母通摄开口三等屋A 多读作[ik],“夙”可以表示“旧,经历时间长”的意思。如此说来,“夙”与“宿”均可以视作本字,不过结合一些文献考证,黄沚青说“宿”有“隔夜”“来年”
之义,这是“夙”所不具备的,又“宿”的构词能力也大于“夙”。九 ■(■)
《康熙字典》(内府1842,同文P769,标点P723)“B ”字下:“《唐韵》古巧切,《集韵》吉巧切,并音绞。《说文》:腹中急也。《广韵》:腹中急痛。《方书》:濊气感触,邪热而发之病。俗作C 。《集韵》或作y 。”《说文·疒部》:“B ,腹中急也。从疒,丩声。”据《说文解字诂林》(P76037604),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今人多言腹中绞结痛也。”惠士奇、惠栋父子所作的《惠
氏读〈说文〉记》:“吴语B 肠俗作绞。”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痛字依小徐及《广韵》补。今吴俗语云:绞肠刮肚痛。其字当作B 也。古音读如纠。《释诂》云:咎,病也。咎盖B 之古文叚借字。”王筠《说文句读》:“今这绞肠痧也。”又《说文释例》:“殆方书之绞肠痧也,阴阳不分,纠结作楚,故从丩声,丩,相纠缭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丩亦意,今俗所谓绞肠痧也。”《说文拈字》:“吴语谓B 肠,今俗作绞,非是。”腹中绞痛当是“B ”的本义。闽南方言正用“B B 痛”一词形容腹中绞肠刮肚般的急痛。“B ”可写作“
y ”。十 ■(滇)
《厦门歌谣》(P239)用“z ”表示“满”的意思。据《康熙字典》(内府P1569,同文P659,标点P608):“《字汇》徒登切,音滕。水超涌也。与滕同。”《汉语大字典》(P1912)“z ”字下:“同‘滕’。《字汇·水部》:‘z ,波浪也。’《正字通·水部》:‘z ,俗字。《说文》……从水,{(朕)声。俗作滕,旧本作z 。’”歌仔戏剧本《荔镜记(六)》(P103)五娘唱:“阮卜捧饭来饲君,陈三喉滇无爱吞。”(P105)陈伯卿唱:“水蛙跋落深井内,两目金金看上天,等待何时井水会滇,水蛙才会出头天。”歌仔戏剧本《荔镜记(七)》(P96)五娘唱:“开喙未讲喉先滇,揞面头来泪淋漓。”歌仔戏剧本《荔镜记(八)》(P80)益春:“有啦!一茶壶滇滇呢!”《集韵》(P160,第9行第8字):“滇污,大水貌。”(P568,第2行第6字):“滇,入水皃。”据《字源》(P958),《汉书·礼乐志》:“泛泛滇滇从高斿(游)”,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滇滇,盛貌也。”又,《篇海
类编·地理类·水部》:“滇,水流皃。”又,《字汇补·水部》:“滇,与填塞之填同。”据《康熙字典》(内府P1530,同文P642考证:P1655标点P589)“滇”字下:“《广韵》徒年切,《集韵》《韵会》《正韵》亭年切,音田。滇污,大水貌。又盛貌。《前汉·郊祀歌》:‘泛泛滇滇从高斿。’又《广韵》《集韵》他甸切,音271中国文字研究·第三十二辑
①②③④李如龙:《考求方言词本字的音韵论证———兼评闽方言本字58例》,《语言研究》1988年第1期。李如龙:《汉语方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18页。李如龙:《闽方言的特征词》,《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28页。黄沚青:《明清闽南方言文献语言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4年,第36—37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