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塞诗中的秋意象
冯 源 孙艳红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6000)
摘要:高塞诗中有着丰富的秋日描写,流露出他蹉跎半生的怅然情绪与渴望建立功业的愿望。他诗中的秋意象,一方面源于其满族宗室的特殊文化心理,另一方面亦源于其与东北流人体间的文化涵化现象。
关键词:高塞;秋意象;满族宗室诗人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70(2020)06-0118-03
爱新觉罗· 高塞(1637-1670)是清太宗皇太极第六子,清初满族宗室诗人。他的诗作现存十五首,收录于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清抄本《白燕栖诗草》后附的《恭寿堂诗》中。其中有六首诗涉及秋日意象描写。本文试图通过具体诗作的分析,探究高塞的生活状态并分析其诗中秋日意象形成的原因。
一、高塞诗中秋意象的描写
高塞的六首写秋的诗是《宿向阳寺》《秋怀》《立秋》《秋怀寄友》《丙午七夕之秋》《丙午中秋》,或描绘秋季特有的景物风貌,或抒发秋日感怀,是典型的秋意象描写。
在秋季景的描写上,高塞完整地呈现了初秋到深秋的不同特点。初秋暑气未消,诗人独自闲坐。“萧萧夜雨暑初收,清浅银河淡欲流”(《立秋》),描绘出夏末秋初,夜雨初歇后清淡的星空,而尾句“回首云山忘岁月,一声蝉噪已新秋”,用一声稀疏的蝉鸣,打破了诗人深夜寂静的回想,读之恍惚能感受到初秋乍然清冷的气息。及至八月,待秋季的气息日渐浓郁,又有“八月霜飞秋深,郊原草木日萧森”(《秋怀寄友》),描摹出北方林染秋霜、草木日渐枯槁衰败的秋景。草木的衰败,越发衬托出秋季天空的远阔,等到了深秋时节,“极目辽天阔,幽怀秋水深”(《秋怀》),诗人极目远眺,深秋的天空渺远辽阔,而远处浸染秋的山林模糊成为背景,诗人“高斋谈静理,远屿淡秋容”(《宿向阳寺》),在远山淡影间思考人生哲理。
当然,面对不同阶段的秋景,诗人亦生出不同的感怀。在夏日的喧嚣还未远去,初秋夜雨将至的时节,诗人想起以往骑射的场景“边尘朔气催征雁,塞草西风劲紫骝”(《立秋》),不由生出些许英武豪迈的情绪,回忆当初“孤踪漫忆悬辽海,万骑还闻扈上林”(《秋怀寄友》),是多么风姿潇洒、豪气冲天。可是当秋意渐浓,夜半时分兀自闲坐时,诗人联想眼前自身的处境,又难免会产生些许的惆怅。“何处笙歌侵晓漏,几家砧杵急秋霜。仙台深闭金茎露,月殿高悬桂子香。独抱幽怀浑不寐,西风雁唳到虚堂”(《丙午中秋》),帝京的中秋之夜是热闹喧嚣的,而身为皇室之子的高塞,蹉跎半生、功业难成,
面对漫漫长夜,他又怎能入睡。“怀抱不堪闻落叶,相思何处是南楼”(《立秋》)秋景最能触动诗人的心灵,诗人心事重重,那秋日里飘荡的落叶像极了他流逝不返的青春,他无颜面对这秋叶,亦如他无法接受以往虚度的光阴。
综合来看,高塞诗中有关秋意象的描写情感丰富、层次分明。他不仅完整呈现出初秋至深秋不同的景,显示其对秋季的特殊关注,还借景抒怀,展现出满族宗室诗人对汉诗“悲秋”主题深刻的人生体悟。
二、高塞秋意象形成的原因
意象的反复出现,必然有其内在的成因。高塞
作者简介:冯 源(1994—),女,河南濮阳人,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孙艳红(1970—),女,吉林洮南人,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诗作中秋意象的密集出现,一方面源于其满族宗室的特殊文化心理,另一方面亦源于其与东北流人体间的文化涵化现象。
不同于后世宗室文人,高塞出生于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其生活习惯、行事风格乃至于文化心理都具有
浓郁的满族特。《啸亭杂录》载“高塞世居盛京,善文翰,诗多清警”[1]。东北苍郁的森林和广袤的草原在滋养这片土地生灵的同时,赋予他们无穷的创作灵感。秋季是满族人钟爱的季节,他们围聚在木兰、盛京、吉林和黑龙江四大围场举行秋狩。高塞作为满族宗室,必然也受到地域民族心理的影响,在诗歌意象的选择上更倾向于“郊原”“塞草”“紫骝马”等遒劲疏朗的秋日意象。他并非是困于书斋的文弱书生,满族“骑射治天下”的传统,还是在他的身上打下了烙印。游览山水时,他“系马憩中林,拂石坐荒草”(《登医巫闾山观音阁》),全然没有宗室贵族的矜持,反倒多出几分潇洒落拓的气派。幽室静坐时,他忆起“边尘朔气催征雁,塞草西风劲紫骝”(《立秋》)的景象,亦激荡起胸中的澎湃之情。
满族有秋冬狩猎的习俗,在弓箭时代,北方狩猎多依靠猎鹰。满族男性自小便要学会“熬鹰”, 清末民间满人仍保有“提笼架鸟”的传统。这样的习俗造就满人对天空的独特关注。不同于江南文人对莺与燕的偏爱,满族诗人多描写天空中的苍鹰与大雁。高塞的诗中亦不乏对于的描写,他在《秋怀寄友》中回忆友人随侍秋狩的经历,便是由秋季的天空着眼,先写天空中浓郁的霜,再将视线拉至郊原草木“八月霜飞秋深,郊原草木日萧森。孤踪漫忆悬辽海,万骑还闻扈上林”。在秋季苍茫的天中,南归的雁勾起诗人内心的波动“边尘朔气催征雁,塞草西风劲紫骝”(《立秋》),即使身处京城,内心依然回荡着乡土的雁鸣“独抱幽怀浑不寐,西风雁唳到虚堂”(《丙午中秋》)。
高塞身为宗室贵族,精通琴棋书画,同时亦善于骑射,后世称他有耶律阿保机长子——辽东丹王之风。 虽出生于皇室,但其生母那拉氏低微的位份,使得他在夺嫡中毫无胜算。纵然天资聪慧,但面对残酷的
政治形势,高塞不得不明哲保身,幽居于医巫闾山,以诗文书画来消遣人生。特殊的身份地位,使他无法施展自身才华、建功立业。面对时光虚掷,他的心中有着难以排遣的怅然与幽怨。在交往的好友眼中,他是淡泊寡欲,无须为前途未来忧心的富贵闲人“浮言徒点缀,孤柱实峥嵘。况有中和养,谁将得失争”(《送辅国殿下还朝十六韵》)[2]151,而静夜独坐,唯有他自己独酌内心这份怅然的愁绪“何处笙歌侵晓漏,几家砧杵急秋霜。仙台深闭金茎露,月殿高悬桂子香。独抱幽怀浑不寐,西风雁唳到虚堂”(《丙午中秋》)。京城喧嚣的丝竹笙歌诉说着,而诗人的思绪早已随着秋日雁鸣飞到了辽东。他生于东北,长于东北,此生却未能在那里建立一番功业。人生如这长夜,已然侵晓,空忆往昔徒增出心中无限的感伤。正如《啸亭杂录》中的评价,高塞如辽东丹王耶律倍那样,天资聪颖而时运不济。这种身为宗室贵族,慨叹命运而自怜自伤的心理,亦是他选择秋日意象的原因。
当然,东北流人体在创作中对于秋季的特殊偏爱,以及汉族文学中的“悲秋”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塞。王士禛《池北偶谈》评价高塞,说他“性淡泊,如枯禅老衲,好读书,善弹琴,工诗画,精曲理”[3]。在兴趣爱好的驱使下,高塞广交汉族文士,且与当时流放至盛京的函可、苗君稷等人交往甚密。同时,他还邀请诸多江南文人来府邸做客,孙旸、蒋鑨等都曾是高塞的座上之宾。沈荃为《焦冥集》作的序言中提及了高塞邀请文人、写诗作赋的场景“镇国公霓蓭,折节好士,居东之日所致文学不减平台邺下,而尤笃爱先生。既还邸,复邀致之。余亦素辱镇国之知时:石谒以是得识先生,遂定交焉。每托乘晨游,烧鐙夕宴,赋诗应教,剧饮为欢,而先生意旷神怡,下笔立成,语妙天下”[2]116,在这种文学氛
围的影响下,苗君稷、孙旸等汉族流人多有唱和之作。苗君稷《中秋日雨 辅国游东园余不及》《中秋夜从辅国游东园得东字 是夜秋分》与孙旸《十月十四日召至行在即事二首》《立秋镇国公东园宴》[4]都创作于高塞举办的文学活动中,甚至苗君稷的《丙午中秋》还是高塞的同题之作。
东北流人多出身自中原、江南一带的书香世家,故国的覆灭与自身的获罪使得他们远离故乡,漂泊
于此。寒冷的气候与艰苦的生存条件催生出流人文学体“悲秋感怀”的心理。他们的诗作,在感叹东北冬季苦寒的同时,亦出现较为密集的秋日描写。同时,根据《焦冥集》的记载,高塞的文学活动亦多在秋季展开。《同恒心石菴从辅国殿下游千山晓渡浑河之作》“萧萧落木涌清波,风捲鸞旗晓渡河”便是苗君稷与高塞秋日游览千山后所作。东北秋季萧条肃杀的氛围,极易勾起诗人内心的波动。苗君稷常伴高塞左右,他在《焦冥集》记载其漫步于高塞东园时的所见所感“辅国公去城东数里,植柳种菊白屋中,起绕以垣曰东平书院。长从游,偶言东方所无唯梅竹,辅国谓此当不畏寒,遂致之”[2]132 。东北气候寒冷,南方寻常可见的梅竹在这里都无法较好地存活,而移居于此的人想必亦是活得艰辛。东北流人的悲秋情绪,以及秋日书写,必然会影响与之密切交往的高塞。
值得注意的是,高塞有关秋日的描写,承继自东北流人的诗作。《宿向阳寺》中“远屿淡秋容”便与苗君稷《驻跸山清风寺》中“驻跸百战淡秋晖”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人诗作中“东篱菊”“紫骝”“夜雨”“蟾”等意象,更是有重合之处。虽然高塞有较为深厚的汉学修养,但很难说他诗作中没有东北流人文学体留下的痕迹。
高塞诗中秋意象的形成是复杂的。其中既有地域民族心理的因素,又有他身为宗室贵族,慨叹身世的内在动因。在与函可、苗君稷、孙旸等流人体交往的过程中,汉族文学中的“悲秋”情怀激发了高塞内心的抑郁与惆怅,使得他在创作中偏向于秋日书写。
自曹丕《燕歌行》以降,“悲秋”成为汉族文人诗歌中的经典主题。高塞作为满族首位宗室诗人,其作品中的秋日意象描写,在承继汉族诗人“悲秋”意识的基础上,增添了满族特有的民族彩。他世居盛京、见证夺嫡的人生际遇是独特而宝贵的。相较于后世生于北京的宗室诗人,高塞有关秋日的诗作更能展现出清初满族宗室的原始状态,亦更具东北地域特。
三、小结
《池北偶谈》评高塞,说其生性淡泊,如老衲枯禅。诗如其人,高塞的诗多写参禅悟道,诗风淡泊而不失警策。《龙泉寺》《宿香严寺绝顶》《宿向阳寺》《大安寺》乃至于《赠正寓和尚》都是高塞游览古刹、参悟佛道之作。无论是“莲花天际出,渐觉绝尘埃”(《游千山祖越寺登莲花峰》)还是“悠然云外想,何必问花源”(《大安寺》)都极具“隐世”情结,高塞在诗中着力为世人塑造出如陶渊明般“依岩营丈室,爱菊坐东篱”的隐士形象。
秋意象是探究高塞内心真实情感的密匙。在他的诗中,唯有关于秋意的书写,是弥漫着淡淡愁绪的。其诗中的秋意象,揭开了高塞“悟道参禅”人设背后的热血、落寞与怅然感伤。他将昔日功名场上的塞草秋
雁、西风紫骝,化作初秋一场悄无声息的潇潇夜雨,浇灭自己那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
同样是写秋,满族诗人纳兰常安便写得更加清幽凄冷,笔法上也向汉家诗人靠拢。“危楼四面开,秋气冷侵衣。日暮寒烟暝,风高败叶飞”(《秋日远眺》)描绘出肃杀衰败的秋景,即使是悠游闲坐,“云薄笼残照,风清送晚凉。小亭秋意好,恋坐待黄昏”(《晚晴》)[5],也显出几分泠然。在高塞的诗中,秋天是富有意趣与生机的。纵然诗人的情绪是忧愁低落的,其诗却依旧写得爽朗明媚,留存着清初满人的余温。
参考文献
[1] 昭梿撰.啸亭杂录续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06.
[2]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编.中国古籍珍本丛刊广东省立中山图 书馆:卷53 [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3] 王士禛.池北偶谈卷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7:362.
[4] 李芳.清抄本《恭寿堂诗》与清初满族诗人高塞[J].文献,2015, (1):65.
[5] 铁保.熙朝雅颂集[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1021.
几号立秋2020几号立秋(责任编辑:汝艳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