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江》问世前后
歌剧《江》问世前后
2019-03-22
1964年,中国⼈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团将⼩说《红岩》中江的事迹搬上了歌剧舞台,这就是歌剧《江》。歌剧《江》于当年在北京⾸演⾄今,经历了5次复排,常演不衰,成为新中国歌剧中的经典。不久前,笔者采访了歌剧《江》的⼏位主创⼈员,请他们回忆这部优秀作品诞⽣过程,其中的点点滴滴令⼈百感交集。
从《江》问世⾄今,46年已转瞬⽽逝,主创⼈员之⼀、作曲家⾦砂已经离世。回忆起当年的创作情形,阎肃、⽺鸣、姜春阳这⼏位⽼⼀代曲作家、词作家仍感慨万分,激动不已,有说不完的话,但总起来说就是3个字――“不容易” 。从被全盘否定到享誉全国,其中的艰⾟只有他们才能体会。
歌剧《江》的诞⽣还需从另⼀部作品《刘四》说起
1960年,由阎肃编剧,⽺鸣、姜春阳作曲,陈沙导演的独幕歌剧《刘四》公演后很受观众的欢迎。1961年,这部作品被⼭东⼈民出版社出版后,他们⼏个⼈领到了300元的稿费。上世纪60年代初正值困难时期,这笔钱在当时算是⼀个不⼩的数⽬了。
1962年初的⼀天,他们⼏⼈直奔北京王府井东来顺饭庄,庆祝《刘四》的出版。在饭桌上,⼤家不知不
觉⼜聊到了创作。有了《刘四》的成功,他们觉得应该再写⼀部歌剧。讨论正酣时,阎肃说:“我刚看了⼩说《红岩》,⾥⾯有个江,让我⾮常感动,如果能把⼩说改编成歌剧,排出来肯定是出好戏!”其实,在这之前,根据⼩说《红岩》改编的戏已经有了⼏部,再把它改编成歌剧,观众能接受吗?⼤家⼀时顾虑重重。但经过分析,他们认为⾃⼰有⼀定的优势。⽤阎肃的话说就是,决定创作《江》主要有两个原因:⼀是有⽣活,因为解放前重庆曾留下了阎肃⽣长的⾜迹,他对重庆熟悉,对城市、农村的⽣活熟悉,对那⾥的秘密党组织也熟悉,⼩说中的很多情节他都亲眼见过;⼆是他们这个创作团队很团结、默契。
⽺鸣回忆说,为什么有勇⽓再写歌剧《江》?是因为已经有了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上世纪50年代,空政⽂⼯团曾写过⼀部名为《牡丹江畔》的三幕歌剧,由于⼈物形象不够鲜明,戏剧⽭盾不突出,唱词和⾳乐缺乏精雕细琢⽽宣告失败。之后,创作⼈员吸取教训,在歌剧《刘四》中抓住了要领,情节和⼈物都很鲜活,取得了成功。⽺鸣认为,《牡丹江畔》让⼤家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刘四》探明了歌剧创作的⽅向,这都为写好《江》打下了基础。
⽺鸣说,江的故事也⾮常适合写歌剧,她是⼀位不平凡的⼥性,⼀位知识⼥性,她的情感表达是丰富的,她的语⾔可以是诗意的,多样的。阎肃也认为,江的个⼈情感⽐⼩说中的其他⼏位⼈物要更丰富些,她有丈夫,丈夫牺牲了;她有孩⼦,却不能和孩⼦在⼀起;她知道新中国已经诞⽣,五星红旗已经升起,可她看不到,仍和战友们在牢房⾥绣红旗……这些都是她的独特之处,可以说,江这个⼈物天
⽣就适合⼈们歌之咏之。
初稿《江》⼀审被全盘否定,但他们坚信这样感⼈的故事⼀定会取得成功
意见⼀致后,⼏个⼈⽴即动⼿,说⼲就⼲。当时,正赶上阎肃去他爱⼈李⽂辉的⼯作地涿州空军某航校探亲,和爱⼈团聚后,他就躲在⼀间不⾜10平⽅⽶的⼩屋⾥开始了创作。假期结束,他回到北京时,也带回了刚完成的剧本初稿。
在剧本⾥,有⼩说中江原来的那些经历,还加⼊了许多⼩说⾥没有的⼈物和情节。这些新增加的内容,不仅没有让⼈感到有随意编撰、强加硬凑之感,反⽽对烘托主要⼈物、增加戏剧冲突、丰富舞台表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笔。后来常有⼈调侃说:阎肃闭门造车18天写《江》。实际上,阎肃并⾮“闭门造车”,能在18天内完成创作,除了⼩说中⼈物的原型外,还得益于前⾯提到的阎肃当年在重庆的那些经历。
为了使作品的内容有感情、更⽣动、更丰满,⼏位创作⼈员⼜在北京到了江的⼀些⽼战友进⾏采访。这些⽼战友们讲起江的事迹,个个都是声泪俱下。最能打动创作⼈员的有两个细节:⼀是江看见⾃⼰丈夫的⼈头被挂在城楼上,在悲痛万分的情况下,毅然坚持继续党的秘密⼯作;⼆是江在牢房⾥得知新中国成⽴的消息后,撕下被⾯绣红旗。因为不知道五星红旗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就在当中绣了⼀颗⼤五星,四周绣了4颗⼩五星。创作⼈员还得知,虽然江的年纪并不⼤,但⼤家都习惯叫她江,这也
是有原因的。因为她⾮常细⼼地照顾、关⼼同志,同时她⼜是⼀位母亲,⼀个妻⼦,在这些⽅⾯,她都做得很好。还有⼀个感⼈的原因就是她在牢⾥受刑,很多⼈以为像这样⼀个年轻⼥性,肯定受不了酷刑,可是江坚持了下来,使很多男同志都佩服不已。
当剧本初稿放在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的办公桌上时,刘亚楼决定将歌剧《江》列为空政⽂⼯团的重点剧⽬精⼼打造。⽺鸣、姜春阳有过成功创作歌剧的经验,⾦砂是四川铜梁⼈,熟悉四川风情和民间曲调。于是作曲的重任,就落在了他们3⼈⾝上。
从1962年底开始,他们带着剧本先后到浙江、上海、河北等地进⾏采风,并不辞⾟苦地3次⼊川,在当地观摩了川剧,访问了戏曲专家、演员等,并把访问的内容录下来、抄下来、学下来。在做完了⼀系列的功课后,⼤家抱着满腔的热情,夜以继⽇地全⾝⼼投⼊创作之中。在⾳乐上,他们把四川的相关戏曲和曲艺形式融⼊和汇集到了作品中。可是,当他们兴⾼采烈地回京向领导汇报时,领导的态度却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团负责审查的领导提出,剧本结构和唱腔安排得⽐较松散,特别是江的⾳乐,形象也不够鲜明,不突出,流于⼀般化。说是川剧吧,⼜不全像,说是民歌吧,还有点戏味,⽣搬硬套的成分太多……总之,领导不满意,听后⼀个⾳符都没通过,全部都给“毙”了。
虽然这⼀挫折对⽺鸣等⼈打击不⼩,但他们没有⽓馁,更不放弃。⼤家坚信,像江这样感⼈⾄深的故事和⼈物⼀定会取得成功。于是,他们⼏个⼈再次跟着剧团到外地,⼏乎把江南所有的剧种都看遍了。在
剧团,他们⽩天呆在屋⾥,晚上看演出,这样持续了很长时间。那段时间,⼏个⼈的状态就像海绵⼀样,见⽔就吸。他们这种晚上活跃的状态甚⾄引起了当地保卫部门的关注,怀疑他们
在搞特务活动。后来,把情况反映到了北京,才证实了3个⼈的真实⾝份。
⼜经过将近⼀年的挖掘修改和提炼,在系统学习了川剧、婺剧、越剧、杭剧、沪剧、四川扬琴、清⾳、杭州滩簧等地⽅戏曲和民间⾳乐后,再结合江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和从容不迫、外柔内刚的个性特点,创作者们终于到了塑造江的⾳乐之魂。等再次回到北京汇报时,剧本得到了领导的肯定。⽺鸣回忆说:“剧本改到最后,连我们院⾥的⼤师傅和⾯时听着都感动了,他们在厨房⼀边⼲活⼉⼀边轻声地哼唱着,院⼦⾥⼩孩跳⽪筋时也在不时地唱着。这时,我们考虑,可以出成品了,歌剧《江》的整部剧就这样出炉了!”
刘亚楼强调:⽂章不厌千回改,艺术就是要精益求精
1963年9⽉,歌剧《江》进⼊试唱排练阶段,刘亚楼特地请来总参谋长罗瑞卿⼀同观看。第七场中《绣红旗》唱段头4句唱词是:“线⼉长,针⼉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热泪随着针线⾛,说不出是悲还是喜……”罗瑞卿吟哦之余,建议把最后⼀句改成“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喜”。刘亚楼深表赞同说:个⼈的⼀⼰之悲,终究不如⾰命⼤局之喜,两者孰轻孰重,确实可以也应该明朗地说出,这⼤概更符合以江为代表的全体难友的⼼声。这⼀修改,使唱词的意境⼤为增⾊。从歌词来说,不但押韵上⼝,⽽且更显⽂
采,⼏位编导⼈员对这⼀改动赞不绝⼝。在此之前,某些领导曾主张去掉绣红旗⼀场,说是悲悲切切的,⽽阎肃等⼈却⼀直坚持保留了下来。历史证明,这是歌剧《江》中最感⼈的⼀场。
《江》的剧本写出后,刘亚楼⼀再强调⽂章不厌千回改,艺术就是要精益求精。剧中插曲《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有段唱词是:“春蚕到死丝⽅尽,留赠他⼈御风寒;蜂⼉酿就百花蜜,只愿⾹甜满⼈间。”刘亚楼经过反复思考斟酌后,将⾸句修改为“春蚕到死丝不断”,体现了共产党⼈⾄死不渝的坚定信念和⼈格⼒量。
在剧中第六场,叛徒甫志⾼劝降江时有段唱词,最早是这样写的:多少年政治圈⾥较短长,到头来为谁⾟苦为谁忙?看清这武装⾰命是空流⾎,才知道共产主义太渺茫。常⾔道英雄豪杰识时务,何苦再出⽣⼊死弄⼑?倒不如抛开名利锁,逃出是⾮乡,醉⾥乾坤⼤,笑中岁⽉长,莫管他成者王侯败者寇,再休为他⼈去做嫁⾐裳!
对这段唱词,刘少奇、刘志坚、刘亚楼3位领导⼈先后提出有副作⽤,应该修改。但阎肃坚持认为这段词写得挺对路的,⽽且⼀时确实也想不出可代替的词句,所以迟迟没动。直到有⼀天,刘亚楼把他叫到⾃⼰家⾥,说:“我们3个⼈提出的意见,你都不改,难道我们3个姓刘的还抵不过你⼀个姓阎的?今天我要关你的禁闭!你就在我家⾥改,改出来我才放你⾛。”
这下阎肃急了,于是他急中⽣智,仅⽤了⼀个多⼩时,就写出了现在这段词:你如今⼀叶扁⾈过⼤江,
怎敌他风波险恶浪涛狂;你如今⾝陷牢狱披枷锁,细思量何⽇才能出铁窗。常⾔说活着总⽐死了好,何苦再宁死不屈逞刚强?倒不如,激流猛转舵,悬崖紧勒缰,⼲⼽化⽟帛,?委屈求安康,⼈逢绝路当回⾸,退后⼀步道路更宽⼴!
刘亚楼对阎肃的修改表⽰认可,只对最后两句添了⼏个字,改为:⼈逢绝路,回⾸是常事,退后⼀步,道路会更宽⼴!
剧中的反⾯⼈物沈养斋也有⼀段劝江投降的唱词:我也有妻室⼉⼥、⽗母家庭,我也曾历尽沧桑,⼏经飘零,将⼼⽐⼼也悲痛,能不为你凄凉⾝世抱同情?有道是好花能有⼏⽇红,难道你不珍惜⾃⼰锦绣前程?你这⾥空把青春来葬送,⼜有谁知道你、思念你、把你铭刻在⼼中?岁⽉如流,浮⽣若梦,⼈世间有⼏番明⽉清风?莫将这幸福安乐轻抛却,为⼀念之差遗恨⽆穷。──你要三思⽽⾏!
由于这段唱词写得⽐较精彩,以⾄于有些领导提出,让⼀个反⾯⼈物说得这么有⼈情味合适吗?因为在那个年代的⽂艺作品中,都习惯性地把敌⼈描写得凶残、可恶,并且⾮常笨拙、愚蠢,没有⼈性。可《江》中刻画的⼏个反派⼈物还是很⽣动的,像上⾯的这段唱词就⽐较⼈性化,最后还是保留住了。
刘亚楼亲⼿抓主题歌《红梅赞》的创作
歌剧《江》中最脍炙⼈⼝的唱段当属《红梅赞》和《绣红旗》了。可是,很多⼈可能还不知道,其实
《红梅赞》当初并不是为《江》⽽创作的。阎肃回忆说,初稿中是没有主题歌的。然⽽,刘亚楼对创作⼗分关⼼,他为此题写了:“精雕细作,打造精品”这8个字。那⾸脍炙⼈⼝的主题歌《红梅赞》就是在刘亚楼的要求和指导下创作完成的。
刘亚楼留苏期间曾看过不少外国歌剧,对西洋歌剧的套路有⼀定了解,也懂得⼀些民族唱法,所以,他在《江》排练中提出的意见,经常能说到点⼦上。有⼀天,刘亚楼说:⼈家歌剧都有主题歌,《江》也要想办法写⼀个主题歌加进去。
按照刘亚楼的意见,阎肃写了⼀⾸名为《长江⽔歌⼿》歌曲,歌中唱道:“⾏船长江上,哪怕风和浪……”写完后⾃⼰感到挺满意的,于是报给了刘亚楼。可是,刘亚楼看完后却说,这哪像是表现江的啊,江是个⼥同志,⼀定要写⼀个适合⼥同志唱的。
于是,阎肃⼜重写歌词,写了好⼏遍都未被通过。有⼀天饭后,创作组⼏个⼈散步时,阎肃突然想起说,上海⾳乐学院有位教授,让我帮助写个红梅组歌⾥关于梅花的歌词,我写完了并取名《红梅赞》,离《江》怕是远了点,不知能否当主题歌? 阎肃念了⼀遍歌词,⼏个⼈眼前顿时⼀亮,认为红梅就代表了江,象征着傲雪迎霜,铁⾻铮铮。稿⼦⽴即被送到了刘亚楼那⾥,刘亚楼要阎肃念来听听,阎肃便抑扬顿挫地吟诵起来:红岩上红梅开,千⾥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丹⼼向阳开……听完后,刘亚楼⼀拍桌⼦:“这个好啊,就是它,定了!”
随后,刘亚楼⼜召集曲作者⽺鸣、姜春阳,对他们说:“⼀部戏,除了精彩⽣动的剧情,还得要有⼀两⾸好歌起兴。写出好的歌词不易,谱成优美的曲⼦也难,但我们要有信⼼攻下这个堡垒。我们的《⾰命历史歌曲表演唱》中有⾸《⼗送红军》,就很有特⾊,不到和它雷同的,《江》这部戏也⼀定要有观众喜爱的好歌。”
⽺鸣很⾃然地想起了在成都听过的四川清⾳和在杭州听过的丝弦弹唱,婉转动听的旋律、弹拨节奏中迸出的阳刚之⽓,不就是江
的灵魂、歌剧中的⾳乐种⼦吗?不久,⼀⾸优美动听、感情深沉、形象鲜明的《红梅赞》奔泻⽽出,经过试唱、加⼯,⼏个回合下来后,终于定稿。这⾸英雄赞歌,不仅成为了江的化⾝,也为歌剧《江》中的很多唱段提供了⾳乐动机。熟悉这部歌剧的⼈都会发现,很多唱段的起始,都与《红梅赞》有着异曲同⼯之妙。回忆起《红梅赞》的创作过程,⽺鸣说:“因为这是⾮常重要的主题歌,我们先后写了8个不同版本,最后⼀稿出来,都担⼼不能被传唱,改了20多遍仍不放⼼,不知道这样到底⾏不⾏。但定稿不久,原空政⽂⼯团驻地的⼤院⾥,演员唱、孩⼦唱,男⼥⽼少都在唱,这样我们⼼⾥才有了底。”
歌剧《江》排练成功后,⾸先在空军内部演出,得到⼀致好评。随后,剧团准备⾯向社会公演。
刘亚楼以空军党委的名义宴请《江》剧组,他意味深长地说,“你们要谦虚谨慎,重视缺点,发扬光荣,保持荣誉。”
经过两年的锤炼,1964年9⽉4⽇,歌剧《江》在北京⼉童剧场⾸次公演。江歌案是怎么发生的
⼤幕徐徐拉开,台下座⽆虚席,观众的⼼很快便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起跳动。整部戏作词精美,曲调悠扬,演员的表演丝丝⼊扣,剧情⾼潮不断。台上泪⽔涟涟,台下哭声⼀⽚,全场演员、观众的情绪完全交融在了⼀起。
太成功了!演出结束时,观众全体起⽴,雷鸣般的掌声持续不停,场⾯之热烈,超乎⼈们的想像。
公演的第4天晚上,和邓颖超既没有通知空军,也没带随⾏⼈员,⾃⼰花钱买了两张票进了剧院。演出中,有时在椅⼦扶⼿上打拍⼦,有时点头微笑……虽然没有报道消息,但观看歌剧《江》的“⼝头新闻”,还是不胫⽽⾛,有⼈说:空军搞出了⼀台⼤歌剧,把总理都吸引住了。《江》在京公演20多场,场场爆满,反响强烈,各报记者和观众纷纷撰稿赞扬。刘亚楼格外⾼兴,以空军党委的名义宴请《江》剧组,当剧组⼈员向他敬酒时,刘亚楼却意味深长地说:你们得向江敬酒!他叮嘱⼤家要戒骄戒躁,重视观众的反映,边演出,边修改。在刘亚楼的指⽰下,⽂⼯团专门登门拜访有关专家,向部队官兵征求意见,⽽且每次演出散场后,创作和演职⼈员都连夜整理出收集到的观众意见,然后逐条研究,能改的第⼆天就改。刘亚楼特别规定,这是以后演出中的⼀条制度。
1964年10⽉13⽇晚,在、、董必武、、、、、杨尚昆、陆定⼀、罗瑞卿等陪同下,步⼊⼈民⼤会堂三楼⼩礼堂观看《江》演出。帷幕⼀拉开,便被戏中的情景深深吸引住了,他看得很专注,不时⿎
掌,开怀⼤笑。演出结束后,登台接见全体演出⼈员,祝贺演出成功,还说:我看你们的歌剧打响了,你们可以⾛遍全国,到处演出了。
第⼆天,新华社报道了观看《江》的消息,《⼈民⽇报》还刊登了同剧组全体⼈员合影的照⽚。据悉,⼀⽣中只看过两部歌剧,⼀是在延安看的《⽩⽑⼥》,第⼆个就是《江》。
随后,歌剧《江》开始⾛出北京,很快传遍了⼤江南北,在中华⼤地掀起⼀股旋风。《江》每到⼀地,剧院清晨便排起了长龙般的购票队伍,预售票要提前五六天。从1964年11⽉19⽇⾄翌年初,仅在上海就演出了43场,场场爆满,观众达7万多⼈次。上海还⼀度流⾏起了江的发式和服装。当时全国很多剧团都同时上演《江》,创造了中国戏剧史上的⼀个奇迹。
在《江》⼤获成功之时,刘亚楼语重⼼长地对编导和演职⼈员们说:“你们的戏已经演了不少场了,到处受到好评,我赠给你们⼏句话,算是祝贺吧,‘谦虚谨慎,重视缺点,发扬光荣,保持荣誉。’”
夸奖阎肃:“你那《江》写得很好,⼩伙⼦⼲得不错,我送你⼀套‘⽑选’,你要继续努⼒”
1964年11⽉的⼀天晚上,阎肃⾝穿⼀件旧棉裤,脚蹬⼀双⽼头鞋,去空政⽂⼯团⼤院对⾯的红旗越剧团看排练《红楼梦》。看完后,他绕过⽂⼯团附近正在盖房的⼯地,踩着⼀地的浮⼟,慢悠悠地回到院⼦⾥。⼀进门,他便⽴刻被两名⼥演员拉进了⼀辆车内:“哎呀,你得我们好苦!”阎肃⼀头雾⽔:“我⼲
什么呀?”“去中南海!”阎肃⼀愣:“那得让我换件⾐服啊!”“不⽤了,已经来不及了!”阎肃就这样急匆匆地进了中南海。
到中南海后,阎肃这才知道,是观看歌剧《江》后,认为这出戏排得不错,他想要见见写这部歌剧的年轻⼈。
阎肃随着⼯作⼈员⾛进⼀个⼩会客厅时,已经在那⾥了。见到,阎肃既激动⼜紧张, ⼀时不知如何是好,按说应该⾏军礼,但⼜没有穿军装,只好傻呵呵地站在那⼉。
微笑着⾛了过来,要和阎肃握⼿。阎肃灵机⼀动,先向鞠了个躬,⼜赶紧握住了他伸过来的⼿,弄得和在场的⼈都笑了。
⼀边握⼿⼀边说:“你那《江》写得很好,⼩伙⼦⼲得不错,我送你⼀套‘⽑选’,你要继续努⼒。”阎肃听不太懂湖南话,只是⼀个劲⼉地点头,谦虚地说:“写得不好……写不好……请主席多批评!”
见阎肃听不太懂他的话,也不再说什么了,他让⼯作⼈员取来⼀套精装的《选集》送给了阎肃。阎肃双⼿接过书后,⼜⼀次向深深地鞠了⼀躬……
后来,⼜接见过⼏次剧组⼈员,谈了对《江》结尾的处理意见。本来的结尾是江慷慨就义了,但说:“江那么好的⼈,死了多可惜啊,应该把她救出来啊,把沈养斋也要抓住,不要让他跑了嘛。”
这可让创作⼈员犯难了。因为⽣活中的原型及⼩说《红岩》中的江最后都英勇就义了,难道单单在歌剧舞台上,她被救出渣滓洞活了下来?⼤家冥思苦想,可⼀时也没有想出好办法来。
⼀直到了1977年,“”结束后,歌剧《江》恢复上演,被“救活”之事再度提起。于是,结尾被修改为:江在就义之前被游击队员救出,并成功地领导了越狱,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剧本修改后在重庆演出时,当年华蓥⼭游击队的⽼战⼠激动地说:“太感谢你们了!我们当年没能做到的事,你们在舞台上替我们完成了这⼀⼼愿……”
可是,⽂⼯团领导和创作⼈员⼼⾥很不是滋味,⼀直在打⿎,⼤家暗想:江最后活了,这能⾏吗?
直到1984年,《江》⾸演20年后重新上演,在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歌剧《江》才⼜恢复了本来⾯⽬。创作⼈员才算松了⼀⼝⽓,觉得这样才对得起历史。
链接:
江其⼈其事
江是著名的⾰命烈⼠江⽵筠的爱称,曾⽤名江志炜,江⽵筠1920年8⽉20⽇出⽣于四川省⾃贡市⼤安区⼤⼭铺镇江家湾的⼀个农民家庭,1939年加⼊中国共产党。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婚后负责中共重庆
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作。1948年,彭咏梧在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任上战死,江⽵筠接任其⼯作。1948年6⽉14⽇,江⽵筠在万县被捕,被关押于重庆军统渣滓洞监狱,受尽酷刑仍坚不吐实,1949年11⽉14⽇被敌⼈杀害并毁⼫灭迹;同志们习惯称她江,以表敬爱之情;另有同名歌剧、评剧、越剧以及电视连续剧等。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歌剧《江》问世前后
被举报⽂档地址:
我确定以上信息⽆误
举报类型:
⾮法(⽂档涉及政治、宗教、⾊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举报理由:  (必填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