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2分)
耿老爹的钢笔和“破烂”
①“有——废书旧报纸——烂铜烂铁——么——,有——废书旧报纸——烂铜烂铁——么——,有——废书旧报纸——烂铜烂铁——么——”……
②很多人回过头,循声望去,只见一担大箩筐在游动。再一看,中间有个人,两只大箩筐一前一后,人太矮小,就不显山露水了。定睛再看,那人穿一身洗得灰白的中山装,中山装上衣的口袋里还插着锃亮的两支钢笔。于是,大家又怪怪地看一眼,再看一眼,摇摇头,走了。
③他不管,仍旧天天挑着一担大箩筐,走街串巷,置身在城市的生活边缘,一路不停地吆喝着——
④有一天,我和他打了照面。他咧着嘴唇笑,眼眯成了一条缝。他看着我空空的双手,眼睛又绕过我的身子,游到我的身后。我的身后,是我雇了一个拖板车的高大个帮我拖着满满一车的
书。他说:“你搬家呀?”就一路上再也无话,但他总是在不远处不紧不慢地跟着我。我听得清他的脚步声,我更知道他跟着我的意思。每回看他,他总是咧着嘴,笑。然后,埋下脸去。
⑤进了屋,我就不停地翻东西。旧报纸、五花八门的杂志、硬纸盒纸箱、啤酒瓶、塑料罐……一股脑儿,能的都了出来,七七八八乱堆在他的面前。他就咧着嘴唇,笑,笑得眼眯成了一条缝,嘴咧成了一线天。手,不停地忙,却无一丝乱象,一套一套的,熟练有序——折、叠、码、齐、捆,然后,过秤、付钱。钱货两清了,才小心翼翼地拿进箩筐。
⑥他挑起箩筐要走时,又回过头来,说:“我姓耿。”然后,咧着嘴唇笑。看我心不在焉,他又放下箩筐,竟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支锃亮的钢笔,一笔一画地写着,边写边说:“耿,耳朵旁生个火字,是明亮、光明的意思。”我见他这般认真,便念了一句古诗:“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他愣怔了一下,有些茫然,然后看着我咧嘴一笑,说:“还是您有学问。”他慢慢地收起钢笔,突然又抬起头看我,没由头地咧嘴笑说:“我的大女儿宝珠,在北京大学读书呢。”说完,脸上飘满抑制不住的得意。
⑦我看出他的小心思,也替他高兴,说:“难怪你天天收破烂劲头十足呢。”他又有些不好意
思了,说:“你可是老有学问呢,她哪当得你哟?你把电话写给我,我告诉宝珠,让她好好跟你学出息,也出一本一本砖头厚的书,光耀门tíng……”我知道耿老爹嘴上这么说着,其实女儿在他心里宝贝珍珠一般,骄傲着呢。
⑧难为了这个耿老爹,家住郊区,离城二十多里地,天麻麻亮就进城,天墨墨黑才往家赶。每一个大白天,他都是整天到处转悠,不停歇,像一尾鱼,游动在生活的海洋。鱼叭水叭个不停,他也口中不歇,不停地吆喝,生响,悦耳得很。
⑨每回,和耿老爹碰到一起,我只要一说到“废品”二字时,他总要及时地纠正,说:“不是废品,是破烂!”他说,我们收破烂的,破烂就是宝贝,就像你们读书人把旧书当宝贝一般。他还说,人也一样,只要有想头,就不会成为废品。说废品时,耿老爹了无精神;说破烂时,却一脸灿烂。次数多了,我就随了他。路上碰到,我就笑着问:“收破烂呀?”他见我夹着书,也咧着嘴唇笑问:“又买书呀?”我们便各自打量着自己,都愈发地开心地笑着。
⑩耿老爹是个认真的人,他的大女儿果然不久就和我联系上了,间三差五问我一些书里的东西,有时也说起他这个收破烂的老爹,有几次很心痛的样子。我就告诉他的大女儿,说你莫担空头心,你老爹很阳光,很充实,很幸福。
⑾后来,我和耿老爹成了要好的朋友。每逢节庆日,他总要上门来,要我为他家写对联。他家的对联,都是他自己先掏出钢笔一笔一画慢腾腾地写就,我再按照他写下来的书写。不过,他的对联,喜庆是喜庆,却多为“普天同庆,大地皆春”,或者“祖国河山灿如云锦,神州花朵艳似朝霞”……算不得新鲜,也算不得不好。他每回来时,还总要捎上几本我喜欢的旧书。我当然高兴,也给他出一堆废书旧报纸。他就咧着嘴唇笑,笑得眼眯成了一条缝,嘴咧成了一线天……
⑿然而,他的大女儿和我的联系却慢慢地少了。只有耿老爹还准时来到县城,一根扁担横在两只大箩筐上,有几次见他孤独地蹲在两只大箩筐中间,蔫蔫的……再后来,连耿老爹也从县城里消失了。有人说,宝珠生了一场大病走了,耿老爹人整个儿垮了。也有人说,耿老爹后来去了另外一个城市收破烂,他的二女儿在那个城市的重点高中读着寄宿。
⒀如今在我生活的县城里,收废品的个个都骑着小三轮,“突突突”在城市中穿行,扩音机里一路传出一律标准的普通话。每每看着他们,我就想起了耿老爹,想起他挑着一担大箩筐在城市里游走,想起他和他的女儿,还有他上衣口袋里插着锃亮锃亮的两支钢笔。
21.第②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选择一点简要赏析。(4分)
21.角度一:“怪怪地”通过叠词运用(1分)表达了人们看到一个收破烂的老头竟然穿着中山装,还插着锃亮的两支钢笔的惊讶、疑惑(1分)。
角度二:“看一眼”“再看一眼”通过词语反复(1分)表达了人们对老头的认识由疑惑转为轻视嘲笑的心理变化过程(1分)。
角度三:“摇摇头”后紧跟一个逗号,是一个短句(1分),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了人们对一个收破烂的老头装作有文化的嘲笑的态度(1分)。
从而反衬出耿老爹内心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的执着,突显了文章的主旨(2分)。
考纲: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常见写作手法及语言表现力,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考点:语言表现力。
考题:叠词、反复、短句。
解题:首先联系上下文由文中第2段“怪怪地”叠词运用,“看一眼”“再看一眼”词语反复,“摇摇头”后紧跟一个逗号,是一个短句,可知表达了人们看到一个收破烂的老头竟然穿着中山装,还插着锃亮的两支钢笔的惊讶、疑惑;表达了人们对老头的认识由疑惑转为轻视嘲笑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而反衬出耿老爹内心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的执着,突显了文章的主旨。
延伸:考查内容易从字词、感情彩、语体彩、句式、修辞、描写等来出题;考题形式选择题,问答题;分值分布4-6分左右;难易程度偏难;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分值酌情答题,首先出特殊点;其次分角度思考;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出相对应的知识点认真答题。
车被淹了怎么办方法:
词语、叠词、代词、关联词、拟声词、特殊形容词
感情彩:褒义词、贬义词、褒义贬用、贬义褒用、中心词
语言表现力 语体彩:口语、书面语
句式(标点符号、整散句、长短句)、修辞、描写方法、结构
按语气分(疑问、感叹、祈使、陈述)
浦东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0分)
旅途中的陌生人
那年夏天,我突然接到婆婆的电话,长期在珠海工作的丈夫突发意外昏迷了,医生说只怕不行了,要我带孩子去见他最后一面。这消息对我不啻晴天霹雳。我立刻带上孩子,登上了去广州的飞机。到广州时已是晚上十点半,我只能带着孩子住下来。也许老天爷要为难我们孤弱母子,“弗洛伊德”台风当晚登陆广州,第二天又下起了暴雨,由于道路被淹,去珠海的车全部停运了。
为了能让孩子见到爸爸的最后一面,我无论如何也要赶到珠海。然而拦了一辆又一辆出租车,司机都表示不敢走。牵着孩子,我站在暴雨如注的旅店门前,只想大哭一场!后来又有一辆出租车停在我的面前,问我要到哪里去。我立刻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这次我没有先讲要去的地方,而是诉说了自己的情况。那位司机沉默良久,终于还是充满歉意地说爱莫能助。车子慢慢滑走,好像希望正在一点点消失。我咬住嘴唇,闭上眼睛,蹲下身子将孩子紧紧地揽在怀里……
良久,忽然听见孩子的声音:“妈妈,那辆车子又开回来了。”我抬起头,睁开眼,看见了那位司机和他的红轿车。他说:“路确实很难跑,我先送你们走,实在不行就到中山,到时再想办法。”我的想法是能离珠海近一点算一点,就立刻答应了。
沿途是一片台风sì nüè后的景象,一排排的棕榈树倾成了45度,好像在行默哀礼。有的路段车子吃水很深,都超过了车门的底缝,我们的鞋子和裤腿全湿透了。司机回过头来对我说:“我们这是在玩命啊!你们可要坐好了。”我感激地朝他点点头,将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却没有感到害怕。在路上只要碰到一辆车,司机都要鸣喇叭,停下来打听路况。得到的答案是不要往前走了,危险得很。司机并未为之所动,反而转过头安慰我:“你不要担心,他过得去,我就过得去。”直到到达中山市,我们也只碰到五六辆敢在路上跑的车。
到了中山市后,司机带着我们母子往珠海方向左冲右突,却怎么也冲不出去。中山周边积水太多,道路已经被冲毁淹没了。几经打听,才知道有一条可绕到珠海的路,司机说他没走过,路况又不好,不能带我们瞎冒险。但他又劝我不用担心,他去帮我们当地的司机。他下了车。我看到他连了当地的好几位同行,但好像都被拒绝了。他又是递烟又是陪笑脸,不时地指指车上的我们母子,大概是在告诉他们我的情况吧。
后来,终于有一位司机将车开了过来。他吁了口气,过来对我说:“就让这位张师傅带你去吧,价钱我已经跟他谈好了,你看合不合适?”我将车钱付给他时,特意多给了一些,以表达我的谢意。谁知他把多给的钱退了回来,说:“你也不容易,我不能乘人之危啊!”我说:“这是应该的啊。”他摆了摆手,说:“我还要赶回广州,这位张师傅一看就知道是老师傅了,别担心。一路顺风!”说完他上了车,向我招了招手,匆匆走了。
上了车,张师傅问我:“他是你熟人?”我摇了摇头,这才记起连他的名字都忘了问。张师傅赞道:“是个男人!”我的眼睛湿润了。
终于到了珠海,台风侵袭后的珠海一片狼藉。然而见到丈夫,才知道他已经被宣布脑死亡。我轻轻呼唤他的名字,看到竟有一颗泪珠从丈夫的眼眶里滑了下来,心里顿时撕裂般地痛……
很久我都不愿意回首这段悲情之旅。而那位司机和他火红的车,却像一盏温暖的灯,亮在我曾经冷寂黑暗的心间……
21.对第段画线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3分)
A.“滑”写出车行速度缓慢,也表现了司机内心的矛盾。
B.“慢慢”和“一点点”表现了“我”的希望逐渐落空的痛苦。
C.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地写出车子的离开带走了“我”的希望。
D.“咬”、“闭”、“蹲”等动词表现了“我”当时的无助和绝望。
21.C(3分)
青浦区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0分)
以文学的名义飞翔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的辉煌和鼎盛期。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怀揣文学梦想,都想头戴一顶熠熠生辉的诗人光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