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寓言《差不多先生传》原文及赏析
经典寓言《差不多先生传》原文及赏析
(最新版)
差不多先生的歌词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
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经典寓言《差不多先生传》原文及赏析
  【导语】: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 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 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 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 因为他是中国全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 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 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 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 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 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 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
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 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 常常骂他,他只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 同八点三十二分开, 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 ……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 ……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 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 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胡适寓言(选自叶圣陶《文章例话》)
  “五四”运动以来,“改造国民性”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之一。对“国民性”的探讨,成就最大者, 首推鲁迅。他的《阿Q正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要“画出国民的灵魂”,可说是他探讨“国民性”的艺术总结。另一位曾经对新文学作出过贡献的文学家胡适,他写的《差不多先生传》,也可看作是他对“国民性”的探讨。当然,无论从哪方面讲,《差不多先生传》无法同《阿Q正传》比肩,但它反映了胡适对“国民性”问题独特的思考,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差不多先生传》是以传记形式写的寓言。
  其主人公差不多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的艺术形象。正如阿Q最大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差不多先生最大的特点是“差不多”。他的处世哲学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从小到死,他一生都奉行这一哲学。在他看来,红糖与白糖差不多,陕西同山西差不多,甚至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
  作者是把“差不多”作为中国人“国民性”中的弊病来揭露和讽刺的。作品开头,作者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作品结尾,作者又说差不多先生死后,“无数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不仅如此,作者进一步指出,大家并不认为“差不多”有什么不好,反而认为这是“看得破,想得通”的“德行”。因此这种弊病就带有更大的危害性。——这正是作品的深刻之处。
  作者揭出差不多先生的弊病, 目的是引起疗救的注意。作者让差不多先生死在自己奉行的“差不多”哲学上,是耐人寻味的;而作品结尾说:“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这是作者对国人发出的严厉警告。
  作者用了重叠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特点。在这个短小精悍的作品中,差不多先生讲“差不多”就达九次之多。这不是罗嗦重复,而是为了突出人物特点必要的重叠。重叠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在重复中有变化,有新意,加深读者的印象。差不多先生讲“差不多”就有多种表达方式:“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是差不多吗”,“也还差不多”,等等;特别是差不多先生临死时说的“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不仅维妙维肖地表现了人物临死时有气无力因而断断续续的口气,而且辛辣地讽刺了这种人物至死不悟,可谓传神之笔。
  解放后,作家何迟在相声《买猴儿》中塑造了一个著名人物:马大哈——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他把“火速买猴牌肥皂五十箱”写成“火速买猴儿五十个”,害得采购员“走东北,到广东,跑四川,云游了半个中国”。这位马大哈,无疑是差不多先生的子孙。可见作为艺术形象,差不多先生是有艺术生命力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