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汝①人识字
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②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③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④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⑤谢遣楚士。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令子晨起治状⑥,久之不成。父趣⑦之。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多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注释)①汝:汝州,在今河南省西部。②累世:连续几代。③搦管:拿毛笔。④辄:就。⑤具币:准备钱币。⑥治状:写请柬。⑦趣:同“促”,催促。
(1)下列句中画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汝有田舍翁/不舍昼夜
B.归告其父曰/归心似箭
C.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撒盐空中差可拟
D.久之不成/尊君在不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天 下 姓 字 多 矣 奈 何 姓 万 自 晨 起 至 今 才 完 五 百 画 也
(3)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刺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視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居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①。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注】①吹豕之法:吹豕,即吹猪,吹豕之法是指屠户杀猪的时候,为了剥皮方便,往往在猪的一只脚上割出一个小口,然后用嘴对着这个口吹气,直到猪皮与肉分离。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①弛担________ ③一狼洞其中________
③狼自苫中探爪入________ ④股直不能屈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遂负之以归。
(3)乙文段中有一句话与甲文开头写屠户处境的内容相对应,这句话是“________”。
(4)两段选文都表现了屠户怎样的性格特点?
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
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日:“然。”乃酬①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欲献楚王,经宿②而鸟死。路人不遑③惜其金,唯怅④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风而贵,遂闻于楚王。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凤之金直⑤十倍。
(注释)①酬:付出。②宿:一夜。③遑:忧虑。④帐:遗鴨。⑤直:同“值”,价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含义。
①国人道之 ________
②得一人之使 ________
③咸以为真凤而贵 ________
④遂闻于楚王 ________
(2)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线划开(限断2处)。
我 闻 有 风 凰 久 矣 今 真 见 之 汝 卖 之 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
(4)下面是两位同学关于甲、乙两段文字的讨论。请你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甲)文丁氏如果把“吾穿井得一人”中的“得”字改为“________”,传闻者也不会搞出笑话了。
小涵:(乙)文中挑着山鸡的人如果不欺负过路人孤陋寡闻,过路人也不会错把山鸡当成凤凰买,闹出了笑话。
小文:两篇笑话都写到国君。我觉得(甲)文中宋君对于谣言是将信将疑,表现在他“________”(直接引用原文语句),而楚王则是________(不引用原文语句,用自己的话概括),所以留下了千古笑柄。
小涵:是的,宋君和楚王对待传言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这也警示我们做任何事情________。
4.文言文阅读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十二章》)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几点入伏
①吾日三省吾身 ________
②传不习乎________
③饭疏食________
④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
⑤意与日去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诸葛亮提出的“君子之行”包括哪几点?
(4)两文内容上都强调了古人对治学的重视。
(甲)文主要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乙)文主要运用________的表现手法。
5.阅读蒲松龄的《狼》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
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选出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止增笑耳/止有剩骨
B.狼不敢前/乃悟前狼假寐
C.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2)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有希望。
D.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3)翻译下列句子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6.阅读诸葛亮《诫子书》,完成问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
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诫子书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 ________
③年与时驰________
④非志无以成学 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之:①夫君子之行 ②求闻之若此
B.以:①静以修身 ②投以骨
C.意:①意与日去 ②意暇甚
D.去:①意与日去 ②一狼径去
(3)翻译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shǐ之法吹之。极力吹狼,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1)请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止有剩骨________
②缀行甚远 ________
③弛担________
④一狼径去 ________
⑤遂负之以归 ________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②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3)对划线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其一╱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 ╱几何哉
C.其一╱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其一╱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甲)(乙)两文都写出了屠户怎样的性格特征?两文对屠户的态度有什么共同之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