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  辛亥革命
一、关于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
  ⑴广义辛亥革命:指的是从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开始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革命失败为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过程。
  ⑵狭义辛亥革命:指的是从1911年武昌起义革命高潮到来开始,到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革命失败为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阶段。
  2.几个有关观点
  ⑴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二十世纪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三大事件之一。
  ⑵辛亥革命从兴起到爆发将近二十年,从全国整体来看它是古代与近代、主观与客观、根本与直接、政治与经济、偶然与必然多种因素汇集而成的结果。
  ⑶作为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之下的一个专题,作者试图通过这样的思路设计来诠释辛亥革命,即中国近代是一个外受侵略内受压迫的畸形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阻碍中国进步的最大桎梏,因此,反帝反封是中国民主革命最主要任务,先有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后有资产阶级发动的辛亥革命,都因其主观的不足和客观条件限制而功败垂成,而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最终由中国共产党完成了,这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历史必然结果,因此辛亥革命的发生和失败同样也是历史的必然。
二、辛亥革命的背景
1.时代背景
  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相继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侵略,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合流,中国人民的革命矛头直指已成为";洋人朝廷";的清政府。这也是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⑵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目的、结果及其客观作用)
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后两项成为辛亥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
2.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⑴主观条件:
  ①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但仍有比较大的发展。
  ②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的标志:
  ㈠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标志着民族资产
阶级的下层--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㈡1895年,康梁公车上书,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
  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㈡革命派与保皇派进行论战。
  ㈢同盟会十六字纲领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④组织基础:
  ㈠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
  ㈡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纷纷建立。
  ㈢1905年,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⑤军事实践:
  ㈠1895年广州起义
  ㈡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
  ㈢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⑵客观条件:
  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结果是,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②《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对中国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如日俄战争。
三、辛亥革命的经过
  辛亥革命的酝酿从经济发展到阶级的强大、从思想理论的提出到组织的建立、从人民的斗争到革命党的起义、环环相扣,一度前行,节奏很快。一次大的革命行动往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聚集能量,而辛亥革命的能量聚集正是从1894--1911年的过程,武昌起义是其能量的释放,在这之后的种种变化又在为新的革命聚集能量。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
1.经济发展:甲午战争后到清末的";新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奠定了革命的物质基础。
2.阶级力量壮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得到壮大,奠定了革命的阶级基础。
古装
  3.思想动员
大专专业有哪些专业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①条件:新式学堂的兴办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
②思想武器: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学说。
③中心:上海和日本东京
④著名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
公祭日文案⑤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意义:㈠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㈡成为中国近代的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
【学思之窗】
想想看,19世纪90年代走在时代前面的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为什么会在民主革命思潮兴起后,发表这样的言论?你能原因吗?
答案提示:①战争以来,面对内忧外患,各界有识之士就开始了追求强国富民道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在此关头几乎同时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③这两派在挽救民族
亡,追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方面有其共性。④维新派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主张借鉴日俄
经验,实施变法,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而革命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下层,主张借鉴法美经验,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⑤两派围绕国家体制、斗争策略以及土地政策发生了一系列争论。⑥最终事实说明,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造成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先天不足,不管它用什么样的手段,都没有改造中国的能力,结果只能是失败。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改良派)的异同
  ①本质上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尽管手段、途径不同,但最终目标都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②相同点:挽救民族危亡,摆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③不同点:手段上,改良派主张通过变法,参与政权,革命派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政体上,改良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⑵革命指导思想的提出:三民主义
①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时间、主要内容)
②三民主义的提出(主要内容、核心)
4.组织建设
⑴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
①兴中会的建立(时间、地点、人物、地位、入会誓词、意义)茶评
意义:孙中山首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树起了民主革命大旗。
②主要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名称)
⑵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①条件魔兽世界升级
  A.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B.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的相继建立
  C.孙中山的推动
  ②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政治纲领、主要领导、地位、意义)
  5.军事斗争(意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二)辛亥革命的爆发
  辛亥革命的主要经过: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1.武昌起义
⑴原因
①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②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湖北新军中进行了大量的宣传组织工作,使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③导火线和有利条件: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为武装斗争六年级语文工作总结
  ㈠原因: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使收回利权斗争的成果得而复失,使中国铁路修筑权又一次控制在帝国主义手中。
  ㈡性质:是一场收回路权反对卖国的反帝爱国运动
  ㈢领导: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一些地方官绅以及立宪派的头面人物积极参与并掌握保路运动的领导权,有广泛众基础。
  ㈣典
斗争:四川保路运动,在斗争开始时,采取了合法斗争的形式;在遭到清政府的血腥镇压后转向武装斗争。
  ㈤意义:A.四川
保路运动成为收回利权运动的高潮。B.四川保路运动震动全国,加速人民众与清政府矛盾的激化,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线,给武昌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⑵武昌起义(时间、经过和结果)
2.革命形势的发展
⑴湖北军政府成立(人物、纪元、国号)
⑵各省纷纷响应革命,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⑶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表现)
(三)辛亥革命的高潮--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⑴经过
①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②中华民国的成立(时间、人物、定都、国旗)
⑵性质: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①依据:其人员的构成、体制的构建、法律的颁布
②清政府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
清政府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二者的区别是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制,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⑴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
⑵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⑶主要内容
其内容体现了: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议会内阁、总理负责、总统象征的精神。
⑷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步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⑸特点和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⑹如何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该约法的指导思想是孙中山的民权学说。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制度和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反映了革命党人用议会民主制限制袁世凯、维护辛亥革命果实的正义愿望。应当指出,这些内容只是吸取了近代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起码原则,但这些原则在中国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下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制度的进步意义,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块光辉里程碑。
  3.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
  ⑴成立了中华民国
  ⑵推翻了清王朝
  ⑶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
⑷认识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创立,资产阶级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目标,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无论是政体设置、首都选择、历史纪元、国旗与国名的认定都彰显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决心开辟中国灿烂未来的希冀和愿望,尽管它运作了两个多月就宣告
夭折
,但从其人员的构成、体制的构建、法律的颁布,都表明这是一个真正的资产阶级政府,它体现了以一国之民而治一国之事,则事无不治;以一国之民而
享一国之权,则权无越限的政治构想。孙中山把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五权、三民、三步走的民主发展战略,希望彻底实现主权在民、民为邦本的目标,然而仅仅两个月孙中山的目标就化为了泡影。
(四)辛亥革命的结局--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历史条件
⑴帝国主义的支持。帝国主义对南京政府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⑵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
  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退让。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就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⑷袁世凯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个人的权术、阴谋。
2.经过
⑴袁世凯掌握清朝的统治大权(内阁总理大臣)
⑵南北议和
⑶袁世凯加紧逼迫清帝退位
⑷宣统帝退位,清朝结束(时间)
⑸孙中山辞职
⑹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间;辛亥革命结束)
3.结局
⑴推翻了清朝统治
  ⑵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
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原因:因为它对封建体制的冲击、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对进步意识的弘扬、对风俗习惯的革故鼎新与激浊扬清都是空前的,尽管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最根本的任务,但是它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为薪火相传的后来者提供了极好的借鉴。同志正是从前辈的革命历程中悟出了革命纲领、革命政党、农民问题、武装斗争、革命中心等关键性问题的解决方法,才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2.历史意义(历史功绩)
⑴国内政权和政治体制的变化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⑵人民的权力、社会意识进步与风俗习惯的变迁
  ①人民的权力: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②社会意识进步与风俗习惯的变迁
  ㈠极大推动了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㈡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促进了社会的移风易俗,促进了中国社会观念的更新。
  ⑶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