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简介
鲁迅简介
鲁迅先⽣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化发展具有重⼤影响,蜚声世界⽂坛,尤其在韩国、⽇本思想⽂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世纪东亚⽂化地图上占最⼤领⼟的作家”!
⽇本⼈为何推崇鲁迅
在很多⼈眼中,鲁迅与⽇本⼈的关系,似乎⼀直难以说清的是“改造国民性”与“民族⽴场”之间的区隔。在中学课⽂《⼀⾯》中提到的内⼭书店⽼板——鲁迅的⽇本好友,在他的回忆录《我的朋友鲁迅》中,则披露了很多以前不为⼈们所熟知的细节——当年内⼭⽼板被⼈称为⽇本间谍,⽉薪⾼达50万元,鲁迅先⽣对他说不必在乎这些谣⾔。正如谣⾔同样曾攻击鲁迅先⽣领过⽇元或卢布⼀样,鲁迅先⽣也不屑⼀顾。⽽在先⽣去世后,许⼴平被⽇伪汉奸76号抓去,内⼭⽼板多次与⽇军交涉,即便是送去的⽑毯,许⼴平也未曾收到,及⾄放回家,归还的物品中仍然少了⼀本⽇记。我想此时,谣⾔的散布者已经不知所踪,⽽温暖我们的则是两个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励的温情。
这本珍贵的历史资料,记录了鲁迅“谜⼀样的最后⼗年”中许多真实的思想碎⽚,内⼭⽼板与鲁迅交往的前后经历,以及⽇本作家喜爱鲁迅的原因。在《先⽣说过的话》⼀⽂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先⽣⽆畏的牺
牲精神、尊重真理和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以及他对青年和⾃由⼀以贯之的热爱和⿎励。先⽣去世后,6000多名青年⾃发前来送葬,在中国前⽆古⼈、后⽆来者,即便在全世界,也属罕见。我想,今天再来看《先⽣说过的话》,回顾先⽣当年所提出的问题,仍然具有震动灵魂的⼒量。
⽂中,鲁迅先⽣问内⼭⽼板,“孔圣⼈还在世的话,他是亲⽇派还是反⽇派?”对此,鲁迅先⽣没有直接回答,但我想借⽤他在《拿来主义》中所说的观点,任何民族的思想⽂化,中国也好,⽇本也罢,包括对中国同样影响深远的美国和苏联,都有其思想和⽂化的长处,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不是科学的做法。后世知识分⼦往往热衷于“胡适还是鲁迅”的论证,但往往忽略了五四新⽂化运动期间他们并肩作战的基⽯。⽐如,鲁迅对内⼭⽼板直⾔,中国最需要学习的⽇本⼈的长处——认真;对此,胡适先⽣在《差不多先⽣传》中同样表达了对中国⼈马马虎虎的深恶痛绝。⽽这⼀点,正体现了鲁迅先⽣所特具的医⽣的冷静和理性。
作为⼀名医⽣,鲁迅对⼈类的痼疾下⼑既快⼜狠,但对于⼈类的⽣命和尊严,则充满了爱护和尊重。医⽣是“良药苦⼝”、“治病救⼈”,⽽骗⼦则甜⾔蜜语后谋财害命。所以,鲁迅最痛恨暴⼒与屠杀,最⽆情地揭露各种“富⼈秘史”、“登龙妙术”,最不能容忍的是青年学⽣的⾮正常死亡。这也是他之所以屡次著⽂批判蒋xx政府的主要原因。所以,可以想见,任何试图屠杀⼈民的政府,都是鲁迅先⽣的死敌。⽽对于新⽣事物,他都充满爱护和⿎励。他最喜欢的是新的⽂艺⽅式,⽐如,欧洲的⽊刻版画,鲁迅就曾多次举办其展览,⽆论是德国的豪放,还是俄国的纤细,⽆论是⾰命的激情,还是颓废与寂
寞,他都欣赏把玩不已。
张学良痴迷鲁迅作品
在张学良被囚禁的⼏⼗年中,以在贵州⼏年最为不幸。1938年进住修⽂阳明洞后,因缺乏思想准备,张学良在精神上⼀度极为痛苦。1941年7⽉,因所患阑尾炎被误诊,差点要了性命。病好后他于1941年10⽉1⽇在⽇记中写道:“今天我整整病了三个⽉,本是⼀开⼑⼗天可好的病,误于庸医误诊断,延误时间,误吃错药,不但空费光阴和⾦钱,⼏乎送了⼩命”。以后⼜先后迁往灵⼭麒麟洞、开阳刘育(刘衙)、息烽快活岭、桐梓华湖,直到1946年10⽉经重庆迁往台湾。在这段艰难的⽇⼦⾥,鲁迅的著作在精神上给了张学良很⼤的刺激和⿎舞,以⾄他要全⾯研究鲁迅的思想。
张晓夫在《张学良与鲁迅》⼀⽂中,披露了张学良在这⼀时期制订的《鲁迅先⽣研究纲领》。这是⼀份⾮常重要的资料,⽆论对我们理解张学良还是鲁迅,都有很⼤的帮助。但由于作者接触张学良的资料有限,因此该⽂存在⼀些错误和不⾜。现根据美国哥伦⽐亚⼤学所藏张学良档案,对该⽂略作改正和补充,以便⼈们对张学良与鲁迅的关系有⼀个⽐较全⾯的认识。
猜的拼音 张学良何时对鲁迅的著作发⽣兴趣,⾄今尚⽆⼈涉及。在张学良留下的两盒⽂摘卡⾯中,有两张卡⽚值得注意:⼀张正⾯为“鲁迅论读书”,下⾯注有“《读书⽉报》⼀卷九期419页,何鹏”;背⾯摘抄了三句话:“读书有两种:职业读书,嗜好读书。”“读什末书:泛览和⾃⼰意见相反的书。”“读外国书,
外国书与⼈⽣接触。”另⼀张正⾯为“从鲁迅学习些什么”,下⾯注有“《读书⽉报》⼀卷五期420页,罗荪著的《谈鲁迅精神》”。背⾯摘抄五句话:“学习鲁迅的战⽃的精神。”“宁愿战死,莫做奴⾪。”“因为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击,易制强敌的死命。” “⽽鲁迅从不意识的做⼀个青年的领导者。”“先⽣遗留给我们的是宝贵的战⽃精神,是持久不断、坚韧不懈的战⽃的‘鲁迅精神’”。中秋节的祝福语
另外,从张学良抄录的卡⽚内容看,第⼀张卡⽚基本摘抄⾃何鹏的《鲁迅论读书》⼀⽂,第⼆张卡⽚上只有四句话摘⾃罗荪的《谈鲁迅精神》,其中“因为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击,易制强敌的死命”这句话在《谈鲁迅精神》⼀⽂中并未出现。也就是说,在读到《鲁迅论读书》和《谈鲁迅精神》⼆⽂前,张学良可能已经接触过鲁迅的著作,⾄少看过《坟》,因为这句话出⾃鲁迅的《写在〈坟〉的后⾯》⼀⽂。换句话说,从种种迹象来看,张学良接触鲁迅著作的时间,可能要更早⼀些。
就⽬前所知,张学良⾄晚在1941年已经在系统研读鲁迅的著作。使他对鲁迅产⽣浓厚兴趣的,并不是景宋的《鲁迅的创造⽅法及其他》,⽽是何凝编的《鲁迅杂感选集》。1941年10⽉27⽇,张学良在⽇记中写道:
读何凝编的《鲁迅什(杂)感远(选)集》,感觉有些⽣⽓,同时感觉着鲁迅死得太可惜了!可是他的⽂字,活⽓⽣⽣的,活跃于纸上,字字句句,侵⼊你的⾻髓,振荡你的神精;我从来不惧怕什么
的,可是在鲁迅⽂字之前,我有点发抖了,⼀⽅⾯是惭愧,⼀⽅⾯是热⾎沸升,好像鲁迅枯脸,显于我的⾯前,那末,可以说——确是得说他是永⽣。
《鲁迅杂感选集》对张学良的影响可能不⽌这些。1941年10⽉9⽇,张学良就在⽇记中写道:“⽂学这东西,有时使你烦燥,烦愠,但也会使你快活,快乐;会使你糊涂,也会使你清醒。”张学良所谈的对⽂学的感受,包括烦燥与快乐,糊涂与清醒,或许是读了鲁迅的杂⽂后产⽣的。1942年2⽉3⽇,张学良在⽇记中⼜写道:“中国⼈做⼀事,喜欢⼈家说他对,如果⼈家批评他的错,他就不⼤⾼兴了,到底他所做的事是对或是不对,连他⾃⼰也模模糊糊地。不求真实,欺⼈欺⼰,中国⼈的⼤⽑病。
”1942年3⽉2⽇,张学良在读书笔记中以《咱们的.⼀点⼩⽑病》题,记下了与2⽉3⽇⽇记中内容⼤致相同的话。张学良在这⼀时期对中国国民性的反思,也应该受到了鲁迅的启发。
这段时间,张学良有点迷上了鲁迅。1942年5⽉23⽇,他在读书笔记中写下了《鲁迅的伟⼤》这段话:
⼈家说鲁迅的⽂章刻薄,我觉得他的⽂章真实透彻。他的话是敢说,是不留情的,所以⼈觉得他是刻薄。要知道中国习俗的糟糕就在此等处,总认为虚伪点是忠厚,说⽼实话的就是刻薄。譬仿说,有⼈叫你批评批评他,或者批评批评旁⼈,你总得留点余地,否则你⾚条条的把他们的短处全盘说出,那你这个⼈就得算不忠厚了,并且你会招⼈家怨恨,或者招了祸来;所以在现在中国⼀般⼈,认为虚苏轼 水调歌头
伪点是忠厚,也是⾃保的上策;也就是中国今天政治上和社会上⼀般的糟糕原因根本的来源。鲁迅他不怕⼀切,⼤声急(疾)呼,敢说敢写,是为了什末?……他是为了想救中国⼤众⼈们“出⽔⽕,登衽席”。这正是鲁迅先⽣的伟⼤地⽅,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处所。
为什么我们相遇网络 1942年7⽉当刘⼄光从贵阳买到《鲁迅全集》后,张学良喜出望外,决定研究鲁迅的思想。8⽉27cf关闭
⽇,他在读书笔记中写道:“我晓得我弄这本东西,是不够资格底,我的⽂学,我的历史,那真是不佩(配)的。”这⾥所说的“那本东西”,可能就是张学良写于《鲁迅全集》扉页上的《鲁迅先⽣研究纲领》。既然⽆论从⽂学修养看,还是历史基础来看,张学良都认为⾃⼰不配来研究鲁迅,那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张学良写道:“因为我对于鲁迅先⽣的⽂章,我喜欢她,⽽⼜烦恶她。我弄这本东西,由于烦恶的成份⽐喜欢的成份多。”张学良倒是很坦率,他研究鲁迅,不是因为喜欢鲁迅的⽂章,⽽是因为嫌恶他,⾄少是嫌恶的成份⽐喜欢的成份多。他接着写道:“从先我喜欢弄‘雅⽚’烟玩,到后来弄上了瘾,我深知到了牠的毒害是什末,也了解了牠怎样的毒害了⼤众,为了戒除牠,我可吃了⼀吓(下)苦痛。我有‘脚⽓’病,⼤夫给我注射‘维他命’,我烦恶这注射,因为牠刺我痛,可是牠能我的病,不是滋养品。‘维他命’是⼈⾝上的必需品,我缺乏牠,我就成了⼀个病⼈。穷苦的⼈们因为吃的不好,缺
乏‘维他命’,我是因为吃的太好了——吃纯⽩⽶,竟(净)吃⾁少吃素菜,厨⼦把东西煮的太熟,因为
调和滋味的原故。”在他看来,鲁迅的⽂字虽然刺痛了他,但鲁迅的思想就“维他命”,是⽣命的必需品,须臾不能离开,所以他继续写道:“鲁迅先⽣的⽂章是刺了我的伤痕,刺了我的隐疾——我是烦恶他这些⽂章。可是我接受了她以后,感觉上有些不同了,好相(像)我吸收了‘维他命’⼀样。她不是‘雅⽚’,可以⿇醉你⼀时,他是‘维他命’,⼈⽣永远的必需品。她不是⾼贵的补品‘芙蓉膏’,她是平平常常的东西。不过由他提炼发现了,好相(像)⼤夫们由⽶糠⾥提炼‘维他命’⼀样。”最后他指出:“我以⼗分的诚意,把我的这时候的感觉,清清⽩⽩的写出来,供献给和我同病或不同病的参考,也许有些好处……。”张学良在这⾥对鲁迅思想的⽐喻极为形象——是“维他命”⽽⾮“芙蓉膏”。在不断有⼈对鲁迅⾮难的今天,仔细品味张学良的这段话,不免使⼈感慨系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