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老板创业故事
创业的人在春天里容易陶醉,迷失方向,创业者要敢于在夏天烈日下赤膊上阵,在秋天面对硕果,创业者要立刻着手下一轮播种,遇到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餐饮老板创业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餐饮老板创业故事篇1
用《从0到1》的概念分析海底捞:水平创新达到极限之后
人是海底捞借以安身立命的资本
海底捞“服务差异化”的核心就是人,人是海底捞的核心资源。
那本大家都耳闻过的黄铁鹰先生的《海底捞为什么》已经把海底捞怎么把“服务差异化”做到极致解释得很清楚了,在这里省去一千字。简单地说就是把员工当家人看,充分信任,充分授权。
海底捞的创新在“服务差异化”,也就是我们一提海底捞就想到等位免费饮料、修指甲、递热毛
巾、比家还干净的卫生间、舞面条等等。
“服务差异化”,对白手起家的海底捞来说,其实是一种“低成本”创新,创始人张勇先生把服务员当家人待,让员工满意,然后员工让顾客满意,每个服务员都憋足劲把服务做出花来。结果是:
1.将服务变为营销,每个服务员都成了销售,海底捞服务员说他们是怎么“一桌一桌抓客户”的,这个“抓”字非常形象。
2.员工满意带来餐厅供应链和整个管理流程的改善——他们无意间实现了日本企业擅长的现场管理和精益管理,员工根据现实情况随机应变地处理问题,把张勇当恩人、把企业当家,就会替他们着想怎么做最好(又省钱,客人又满意)怎么来。
3.因为充分相信员工,海底捞没有现成的制度和流程,也没有条条框框的绩效管理,流程制度和绩效会把员工假设为偷懒和没头脑的,海底捞则是让员工大胆干。
“服务差异化”使海底捞实现低成本扩张,短内建立了竞争优势,在火锅这个低门槛的、红海中的红海杀出一条血路:从1994年在四川简阳开办第一家海底捞,到1999年走出四川把店
开到西安,截至20xx年底在北上广深等国内29个城市有110家直营餐厅,还把店开到了国外——新加坡2家、美国洛杉矶1家和韩国首尔1家直营餐厅。
对海底捞来说,这一个个员工——被激发得时刻满血的人——就是实现创新的根源,也是海底捞的核心资源,资金、店面、装修什么的都不是。
“服务差异化”的边际
但我们不得不说,以人为核心的服务差异化是有边际的,尤其对海底捞来说,把人当做核心资源和创新的基础的时候,问题来了。
边际在哪里?
1.供给有边际:超越预期的服务不可能永远都有。
其实张勇自己就对“服务”创新的边际有清晰的认识。20xx年海底捞进入新加坡,张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希望媒体帮助客人降低对海底捞服务的预期,他说,“因为网络的关系,大家现在提起海底捞,都觉得很神奇,好像海底捞很好;但是如果你抱着这种想法来,肯定会失望。”当时人们以为他是谦虚,其实他说的是真的。
2.服务好的基础是员工满意,但员工满意越来越难,换句话来说,成本越来越高。
一方面是员工的构成在变,80、90后和十几年前的员工的期望是不一样的,要满足他们的期望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投入。
管理成本也更高了;而当企业变得更大,一百多家店、2万多人时,如何在柔性管理和制度化之间到平衡就变得很关键了。但这并不容易,要知道海底捞创新的核心就是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流程规则要把这个破坏掉会要命的。
3.让海底捞觉得合适而又合格的人,是有限的。
张勇就曾经说过,制约海底捞开店速度的不是资金而是人,得有了合适的店长和一批人马才能开店。而这样合格的人不是不可以复制,但速度慢,费时间的事换句话说就是成本高。
4.市场规模有边际。火锅其实是一个餐饮行业的细分,它的规模是有限的。
市场规模的限制、开店速度的限制又让员工的晋升渠道变窄,晋升机会少,员工满意度降低,合格的人就越少,对海底捞来说,这无异于陷入一种两难。
总结起来,海底捞的核心资源是人、架构,这些复制起来是不容易的,在餐饮业整体服务水平偏低的环境下,好到变态的服务让海底捞在很长一段时间保持了一种相对的“垄断优势”。
但是这种优势,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比如整体服务水平的上升,新的竞争对手的进入正在慢慢淡化了。海底捞内部,人是关键因素,但合格的人越来越难,一个原因是,海底捞员工横向发展的空间又有限。
因为,个体的服务只有在海底捞这个企业内部才是有价值的。现有人的激励也越来越难:员工成长空间受限,海底捞无法快速的扩张的时候,员工的上升通道受阻,必然出现不满。
除了在服务上花样翻新,海底捞似乎很久没憋出大招了,能不能继续保持竞争优势,从传统行业的窠臼中跳出来,这取决于张勇和他团队的选择以及行动力。
20xx年起海底捞加快了扩张速度,据说20xx年要在全国加速开更多店,好多店址都选好了。也许,海底捞还会经营下去,会变得更大,只是不再是个神话。
餐饮老板创业故事篇2
一杯2元现榨豆浆,卖进50所高校,月入十万
这家仅15平米的小店,只有1个店员,从清晨到晚上,只卖豆类粗粮产品,一月营收竟有10万元之多。它是怎么做到的?
现在,“豆浆记忆”主立足于重庆,已经有50多家店,再加上没有营业和开在四川、贵州的店,已经有70家店,今年的预计新增店面200家,营业额冲刺4000万。它是怎么做到的?
这家名不见经传的早餐饮品店,相比校内其他饮品店。虽然位置比较偏,但是却更为拉风惹眼。成立不到一年的高校小店竟把时尚潮流的奶茶店和甜品店的风头抢了大半,2元“屌丝”豆浆产品逆袭“高富帅”到底凭什么?
豆浆记忆是怎样练成?
说起豆浆记忆,就不得不提起它的“幕后运作者”——刘斌。刘斌是谁?
这个81年出生的重庆崽儿长得敦厚老实,不善言谈,却是重庆的活地图。用他的说法,这都是“让学生喝到品质豆浆是他毕生追求”。20xx年,不满1周岁的儿子对牛奶过敏。他为了让儿子营养均衡,有一天早上,家里刚好打了豆浆,抱着试试的心态,喂了儿子豆浆。第二天,他又换了几种谷物,发现儿子两眼直勾勾地望着豆浆。原来儿子又想喝豆浆了。经过这样几
上海餐馆次反复地尝试,儿子真的爱上了豆浆,也没有再出现过敏的症状,悬在心中的问题,一杯小小的豆浆便帮他解决了。
凭借多年经商的直觉,当时刘斌就想,豆浆的植物蛋白其实更适合国人的需求,既然不满周岁的儿子都爱喝,应该有市场。现在回头看看,或许这就是他想要创业的初衷。
放眼全国,尤其是高校细分市场,学生们更需要营养的早餐,加上豆浆平价的属性,符合学生的消费水平。另一层意义,豆浆也是他与儿子甜蜜回忆的载体,每次一想到儿子,他更坚信,一定要做好豆浆的品质,所以取名叫“豆浆记忆”。
所谓的商业之美,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们对自然与物质的一种敬畏,并在这一敬畏之上,让自己的匠心为供奉,投注一生。
产品:打造老干妈式品质
众所周知,老干妈成名前,有个小故事。当时陶华碧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开了个简陋的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凭借风味独特的辣椒酱,闻名而来的顾客越来越多。
一次偶然的机会,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又取出钱来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却专门来买她地麻辣酱。她心里又纳闷了:麻辣酱充其量只是一种食品作料,这些人买这么多回去,吃得完吗?
一天中午,因麻辣酱卖完后,吃凉粉的客人也没有了。她心里憋得慌,就关上店门,想出去看看别人地生意怎样。她走了10多家卖凉粉地餐馆和食摊,却发觉人家地生意都非常红火。原来这些人的麻辣酱作料都是从她那里买来地!
思来想去,最后陶华碧下定决心,关掉凉粉儿店,开办了一家辣椒酱的工厂,“老干妈诞生了。现在产品远销海内外,成为名副其实走出去的民族品牌。
与老干妈成名之路不同的是,刘斌一开始就想到为其他店家供货,既节约成本又能了解顾客对豆浆的喜爱程度,这种经营方式适合初创企业用来打磨产品。因为刚创业那段时间他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豆浆的原材料、设备上,实在没有更多开店资金。在他看来,只要将产品做到极致,顾客自然会爱不释手。
刘斌至今还记得那个场景,当时他给第一家店供货豆浆,没想到一天下来只卖出了一杯豆浆,
满心失落。但是他没有想到就此放弃。一月过后,他供应的豆浆成为了招牌。“甚至有食客来了只是为了点杯豆浆。”刘斌说,当时自己一天的销售额就能达到五千元了。
为什么定位高校?
随着刘斌的豆浆被更多的餐馆接纳,在第一年3家联营店的基础上,每年都有新店加入,平均每年业绩按40%的速度增长,这些沉甸甸的数据背后全是顾客对豆浆的喜爱,坚定了他做豆浆的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