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总第104期)
J ou r nal0f t I I e Par t y Scho ol of C PC Z he ngzhou M uni ci pal C om m i t t ee N o.2。2010(Sum,104)文史教育
恐怖电影审美价值分析
崔晓艾
(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周口466001)
摘要:恐怖电影通过对人的视听觉和心理的刺激,使观众倍感恐怖,可正是这种恐怖吸引了相当的受众。从受众的生理、心理根源出发,分析恐怖电影产生和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不难发现恐怖电影的审美价值既是类似崇高的美,也是一种“丑”之美,同时它也能激起观众的深层快感。恐怖电影因其审美价值而存在着合理的生存空间,但其负面效应的客观存在要求我们要客观地对待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恐怖电影;生理心理根源;审美价值;评判
中图分类号:J9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0)02—0113—03
以往的电影分析通常把恐怖电影归入暴力电影类型,并在分析暴力电影时寥寥数笔把恐怖电影一带而过,恐怖电影自身的独特魅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对恐怖电影的审美价值进一步分析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试图从独立于暴力电影的角度对恐怖电影的审美价值进行重新审视,以期恐怖电影能在大众审美时代到自己合法的一席之地。
一、恐怖电影的起源及发展
恐怖电影的出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恐怖小说无疑给予了其极大的推动力。19世纪,通俗小说成为了表现恐怖文化和古代魔鬼的媒介,就连当时的一些著名作家也试图涉足恐怖主题小说。美国的D avi d JoSka l在他的《魔鬼秀》中认为,恐怖类型主要源于过去的神话和文学。而到了20世纪,一些知名作家创作的恐怖小说则给恐怖电影提供了大量的脚本。被当时美国青年誉为“恐怖小说之王”的恐怖小说家史蒂芬金就是其中的领军人物,他的每部小说的发行量都在100万册以上,20世纪最畅销的25本书中,他一人独占5本,而且他的多部恐怖小说都被改编为电影。这些作家给恐嗬电影的风起云涌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电影史上第一部恐怖片出自法国电影先驱、富于幻想的G eor ge M el i es之手,名为《魔鬼的城堡》;而电影史上最让人难忘和最具影响力的早期恐怖片则是德国经典的表现主义默片《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充满神秘彩的故事,其中的环境是倾斜和扭曲的,出现的影子都是绘制而
成而不是光效处理的结果。它采用的表现主义风格,外化的场景恰恰是人物内心黑暗的反映,并且影片的视觉效果一改常规,没有遵循现实主义的路子,给人以全新的视觉冲击力。20世纪20年代,随着大批德国电影艺术家投奔新大陆,表现主义电影被带到好莱坞,并对30年代经典好莱坞时期的恐怖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美国,最早的恐怖片是出现在1909年到20年代早期的“吸血鬼”电影,这是最古老和最基本的影片类型之一。有人认为恐怖电影是经济、战争和性的隐喻。伴随着经济大萧条,世界大战和高科技,黑暗世界中的魔鬼出现了,如《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诺斯费拉图》、《狼人》等;而由于经济大萧条造成的精神创伤则有《德古拉》、《科学怪人》、《化身博士》、《畸形人》;由高科技而带来的噩梦有《哥斯拉》、《来自火星的入侵者》、《异
收稿日期:2010—01一17
作者简介:崔晓艾(1972一),女,河南孟津人,美学硕士,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113
崔晓艾:恐怖电影审美价值分析文史教育
形》等;《弗兰肯斯坦的新娘》、《吸血鬼的印记》等则是对同性恋、和待的暗示。正是经济
、战争、性所带来的影响形成了恐怖电影内容最重要的一环。
二、恐怖电影存在的生理、心理原因
总括起来,恐怖片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普通恐怖片。这类恐怖片是通过对观众的视听觉造成强烈的冲击,如电影《吸血鬼德古拉》等。第二类是惊悚悬疑片。这类影片通常是强调内在心理的紧张与参与,成为一种更高级也更深层的观影体验,例如著名的美国惊悚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等等。既然恐怖片通过对人的视听觉和心理刺激使观者倍感恐怖,为何观众还是乐此不疲呢?这里有其深刻的生理心理原因。
1.生理根源。人类作为动物的一种,必然有其原始兽性的一面。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远古时期,暴力、对大自然的恐惧、争夺、血腥就是人类生活的全部,而这也正是人类自然性一面的真实体现。在《圣经创世记》中,亚当和夏娃之子该隐残杀其弟或许就是人类历史上恶的起源,也成为人类暴力、血腥、恐怖原始冲动的宗教依据,这似乎能印证人类兽性的存在。在现代文明社会,自然人化的结果掩盖了人类身上残存的些许兽性,但这并不是说人类动物性的一面就不复存在,它反而在文明的压抑下想要寻到发泄的出口,恐怖片中大量的血腥,恐怖的场面,给人类原始的、冲动的宣泄提供了契机。而且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一旦察觉危险,生理机制能够在几毫秒内调动全身的紧急反应,在体内产生一种叫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荷尔蒙,那些“压力荷尔蒙”会关闭体内非紧急的功能,如消化和免疫能力,
集中指挥体内的各种资源进行作战或撤退,同时还会作用在大脑上,使之处于高度警戒状态,这种在体力和脑力上的急速提高被成为“肾上腺素激发”,因为肾上腺素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在看恐怖片时身体就会产生这种反应,从而陷于极度兴奋和紧张状态。
2.心理根源。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医生、心114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给人们何以喜欢恐怖片提供了很好的心理解释。他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了“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本我”包含了所有原始的遗传的本能和欲望;“自我”所代表的是理性和判断,但“自我”并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超我”则代表一种对本我的道德限制(即良知),与“本我”处于对立地位,它既可以使“本我”推迟得到满足,也可能使之不能得到满足,它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在一般情况下,“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处于平衡状态,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失调就是人的一切行为失常的根源。但当人的“本我”受到压抑、无法满足时,就需要转向其他渠道发泄。弗洛伊德认为发泄的渠道有两种:艺术和梦。其中不仅进行艺术创作可以使人“本我”的压抑得到宣泄,而且通过做梦也可以使压抑的“本我”通过无意识得以释放。克里斯蒂安麦茨认为,人们在观影时和银幕拉开了一定的距离,由于欣赏影片过程中现实与梦幻的融合,使观众产生了这种犹如“白日梦”的幻觉,“在这些幻觉中,现实的不同层面混合在一起从而通过作为“我”这一只能的体验的现实的活动,产生某种暂时式冲击”。因此,在这种暂时的冲击下,看电影和做梦一样,都能使人得到一种欲望的满足。而恐怖片中的恐怖主题正是满足了人们内心深藏的无意识需要,能让压抑的无意识需要得到释放。
三、恐怖电影的审美价值分析
1.它是类似崇高的美。在康德的崇高美中,认为只要客体的形式超过了主体所能把握的范围,就会给主体造成强大的压抑、震撼,但随之主体就会调动自己的意识形成更为强大的抵抗力,以应对客体给主体造成的压力,结果是只要主体的抵抗力战胜了客体的庞大,就会引起主体内心的喜悦,即崇高之美。恐怖电影中自然不乏超过观众生理心理承受能力的场面,尤其是那些对观众的视听觉造成强烈冲击的恐怖电影,更是从形式上对他们的一种考验。他们在和这些场面的对抗中,能意识到自己的强大,虽然遭遇危险,但自
崔晓艾:恐怖电影审美价值分析文史教育
身还是安全的,他们在经历了恐怖电影中超越、意志和毅力的考验之后,往往既能体会到类似崇高的美感,也能享受到挑战成功的快感。
2.它是“丑”之美。恐怖电影大多没有唯美的镜头,而以阴森可怖、血腥等镜头居多,似乎不符合常人眼中的美,反而是丑或怪诞。那是否恐怖电影就不能让人产生美感?丑感的特征和美感颇为不同,罗森克兰兹认为美感是积极的反应(使人愉快),丑感则是消极的反应(使人厌恶)。谷鲁斯也说,丑感就是高级感官感到不快。对待丑不能用简单的感觉来区分,它是复杂的感觉体验。李斯托威尔则认为丑感是“一种混合的感情,一种带有苦味的愉快,一种肯定染上了痛苦彩的快乐”¨1。庄子曾经在《德充符》中列举了美国恐怖电影排行榜
众多惨不忍睹的畸形人,如叔山无趾,哀骀它。当然庄子是以夸张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人间本来就存在的丑,他用这些极丑来反衬心灵的美,因此他笔下的丑带给人的是另类的美。恐怖电影中的恐怖影像和庄子的异类相比虽大部分没有深刻的内涵,很大程度上带给人的只是视听觉的强烈刺激,但它也可以说是通过艺术化的手段把人间的阴暗和龌龊放大变形给观众看,从而使人震动,并获得一种满足,就象以上所说的带有“苦味的愉快”。
3.它是一种深层的快感之美。众所周知,美的东西能引起人的愉悦之情,令人产生快感。而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按说人们不应该对恐惧抱有好感,恐惧和美好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卡西尔说过:“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承受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或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的所有感情的话,那我们简直就难免于休克和因紧张过度而精神崩溃了。但是艺术把所有这些痛苦和凌辱、残忍与暴行都转化为一种自我解放的手段,从而给了我们一种用任何其他方式都不可能得到的内在自由。”【2’也就是说艺术可以将痛苦转化,并因此使我们获得解放和自由,这实际上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怜悯和恐惧是人们最容易滋生的两种情感,必须用悲剧等艺术手段,把这些过分强烈的搅乱平静生活的情感宣泄净化掉,人们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总之,恐怖电影能够极大限度地引起人们的恐惧之情,在这种恐怖情绪达到极限时,人们潜意识的恐怖就被展现出来,物态化为影像,激起人们深层的战胜了自我的快感。而这些在日常的审美中是不可能体会到的,是不同于寻常的深层快感之美。
四、恐怖电影的审美价值评判
恐怖电影自有其可取之处及合理的生存空间。但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性,恐怖电影概莫能外。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说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强调艺术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有限度的情感,过度的刺激会伤情志,影响身体健康。据《国语》记载,春秋时代的单穆公和伶州鸠都认为,乐声是否和平,影响人心是否和平,而人心是否和平,又影响国家统治是否稳定。这里对乐的品评,实际是确定了一种审美标准,即强调和的审美标准。和的审美标准,其实是给审美者确定了一个审美的合适的度,审美者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应该把握自己的主观情志,不致突破合适的度,有利于身体健康,并对审美对象进行客观的审美体验和评价。显然,恐怖电影并不符合和的审美标准。在大众审美时代以及消费时代,和的审美标准与恐怖电影所要达到的目的之间必然会发生冲突。只有在遵循和的审美标准的前提下,既给恐怖电影以适度的生存空间,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到宣泄的出口,又要把突破极限的审美体验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但究竟如何掌握这个尺度,或许还要根据每个人自身的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英]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M].蒋孔
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233.[2][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
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90.
[责任编辑张敬燕】
11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