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
作者:丁素娇 赵欣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1年第05期
作者:丁素娇 赵欣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1年第05期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指政治、经济、文化(文史哲)知识,人文精神是指人的价值观念体系、责任心和创造力,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珍爱。大学生是学生,也是要走向社会的社会人,他们理当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但目前我国部分大学生人文素养不高,为了解在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基本情况以及学校人文教育情况,笔者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是石家庄市部分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包括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师范大学以及笔者所在河北医科大学。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01份,有效回收率为91.75%。
大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和态度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基本上持重视与认同的态度。在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比不上自然科学、学好了专业课就意味着提高了文化素质”这一问题的回答中,37.98%的学生“不赞成”,46.12%的学生“不太赞成”,可见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但大
学生对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科学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在对“你清楚地知道人文科学的含义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仅有30.21%的学生回答“清楚”,49.01%的学生回答“不太清楚”,有20.78%的学生回答“略知一二”。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自身的文化素质都比较重视,愿意参加一些提高人文素质的活动。36.25%的大学生参加过文化活动,70%的大学生通过收看文化类电视节目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54%的大学生选择阅读报刊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大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了解程度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但是文化素质高的大学生不多。笔者从文、史、哲、艺等几方面分别作了调查。
文学知识对知名著作《史记》《狂人日记》《巴黎圣母院》《红楼梦》《雷雨》的作者是谁的考察中,80%的大学生能够正确回答出来4本,7%的大学生能够正确回答5本,13%的大学生仅能正确回答3本或更少;在对知名著作《废都》《人生》《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作者的考察中,仅有6%的大学生能够完全回答正确,70%的大学生仅能回答正确2本,近24%的大学生仅能回答正确1本,极个别同学甚至1本都不能正确回答出来。
在古诗的默写中,大多数学生能够默写出两首古诗,但大多相对简单。这说明大学生的文学知识不是十分丰富,有待提高。
历史知识在大学生历史知识的调查中,能正确回答“贞观之治”“文景之治”“康乾盛世”的大学生仅占42%;能正确回答,“九一八事变”“皖南事变”“大生产运动”的大学生占46%。大多数大学生知道这些历史事件,但是记忆较为模糊,不能说清事件的时间、人物以及来龙去脉。
这说明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曾经学习过、本应很熟知的历史知识仅仅是一知半解,了解都谈不上,更别说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了。
哲学概念这是本次调查问卷结果中最薄弱的一项。对问卷中涉及的哲学概念没有一人全部了解。大部分学生对其中几个概念如“意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主体和客体”“主观主义”选择一般了解和比较了解较多。多数人不能写出或正确表达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哲学观点,说明学生尽管学习过马列主义哲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但对哲学概念并没有真正理解,哲学原理的自觉应用能力很差。
艺术调查显示,近1/3的人会演奏一样乐器,所涉及乐器名称分别是:手风琴、电子琴
、吉他、钢琴、笛子、口琴等,多数人不太能听懂高雅音乐;对画家代表作能写对5个以上者寥寥无几,大都只写出1~2个;美学、伦理学概念知之甚少;对经济学、心理学概念的理解也是五花八门。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上方面的调查中,文科生明显好于理科生,这与我国高考制度息息相关。
从以上数据还可知,虽然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但是文化素养普遍不高,亟待提升。
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调查结果较之前乐观,反映出日常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的积极效果。多数人在调查中反映出了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在公交车上遇到老幼病残孕你会主动让座吗?”98%的大学生选择“会”;“在遇到小偷偷东西时,你会主动提醒对方注意吗?”64%的大学生选择“会以不激怒小偷的方式告知对方”,22%的大学生选择“会偷偷报警”,仅有14%的大学生选择“先做好自我保护”或“当做没看见”。
关于劳动方面的调查,78%的大学生选择“用诚实的劳动换取报酬”,82%的大学生表示不劳而获,或得了不义之财会感到不安或非常不安。
通过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基本上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良好的是非分辨能力,有一定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陶冶情操、锤炼品格、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净化心灵、提升境界等教育功能。它主要是通过人文精神的启迪,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环境的熏陶来引导学生反思自我、认识人性、加强修养、完善人格、学会做人的,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格、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调查结果,建议:
优整课程体系,力促教学渗透虽然说相对于高中和义务教育来说,大学生的自主实践比较丰富,但是大部分时间还是花在了课堂上,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利用好大学课堂,优整课程体系,尽力达到专业课教学渗透人文知识。
利用好大学课堂,除了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课程以外,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更要渗透人文
教育的内容。大学期间,大学生60%的时间是在学习专业课,如果专业课教师能够在学生最关心、花时间精力最多的专业课程中贯穿和渗透了人文教育的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重视校园文化,打造人文校园校园文化是人文校园的依托,它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旁支,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意义重大。“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优良的校园文化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振奋其精神,完善其人格。各高等院校可通过各种学术讲座、艺术鉴赏、读书、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素质竞赛活动,通过学校各种标志性建筑的雕塑、名言、格言,通过教职员工良好的仪表容颜等形式,来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以实现高等院校教育培养目标。
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融合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息息相关的,笔者认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要与提高其科学素养相结合。在此方面,南开大学作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试点院校和教育部批准建立的首批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自1995年以来,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本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南开大学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并重”,逐渐形成了包含人本、专业和发展三个层面的多层次素质教
育观,并贯穿于本科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不同类别的课程和不同层次的教育活动来承载。
“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就像展翅飞翔时不可缺少的两翼,现在尤其需要注重两者的相互融合,这种融合不是两层皮式的‘结合’,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融式的‘3本大学融合’,既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技术观,也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了这些,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