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网络流行语“羡慕嫉妒恨”
谈网络流行语“羡慕嫉妒恨”
“羡慕嫉妒恨”于2010年流行于港台,说出了人们不满情绪的递增:由“羡慕”起始,由“嫉妒”推渐,再由“恨”结局。本文就“羡慕嫉妒恨”的来源、结构特点、句法功能、流行原因进行了阐释。
标签:网络流行语 羡慕嫉妒恨
如同“给力”“杯具”“童鞋”等风靡网络一样,“羡慕嫉妒恨”在网络上也有极高的使用频率,甚至走出网坛,出现于传统纸媒,成为2010年网络流行语。
一、“羡慕嫉妒恨”的来源
考察作为流行语的“羡慕嫉妒恨”,就要探求其流行语义的来历。目前网上通行的说法是“羡慕嫉妒恨”2010年流行于港台。第一次被媒体广泛引用是由于2009年张艺谋贺岁喜剧电影《三拍案惊奇》,说低俗、像二人转、像小品、就是不像电影的,说美术风格陈旧、全靠摔跟头博取笑声的,说“二张”用最简单的场景、便宜的演员“抢钱”的……不一而足。张伟平说,以前拍那些所谓的有品位的电影并非张艺谋所愿,所谓精英们的评论也不会影响他们以后拍片的方向。
他说,电影圈的很多人对他和张艺谋就是5个字:“羡慕嫉妒恨”。
二、“羡慕嫉妒恨”的结构特点
“羡慕嫉妒恨”不是一个词,而是三个形容词以联合方式组成的短语,在结构上互不包含。它通过紧凑、复沓的形式,表达鲜明、强烈的情感,追求一种奇特、夸张的效果。羡慕——嫉妒——恨,层层递进,由“羡慕”起始,由“嫉妒”推渐,再由“恨”结局。在程度上可谓愈演愈烈,形象地展现出人类某种特定情感的发展轨迹。
三、“羡慕嫉妒恨”的句法功能
联合式短语“羡慕嫉妒恨”把三个同义词或近义词反复叠加,不仅强化了中心词“嫉妒”的表达效果,而且还包含了“嫉妒”的结构层次和来龙去脉。“嫉妒”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羡慕嫉妒恨”既增加幽默诙谐的效果,也能更准确地表达人们复杂的情感状态。它在句子中的句法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也可以充当定语、状语、补语。比如:
(1)“羡慕嫉妒恨”流行折射网络文化“漏斗效应”(《文汇报》2010年12月18日)(充当主语)
(2)北京公交车刷卡4毛不变 外地网友“羡慕嫉妒恨”(《京华时报》2011年01月18日)(充当谓语)
(3)年终福利帖晒出“羡慕嫉妒恨” 过半职员看涨年终奖(《钱江晚报》2010年12月31日)(充当宾语)
(4)“衡阳电力别墅”“中石油购房门”……无不折射出让人“羡慕嫉妒恨”的高福利。(http: //www.wpren/forum.php?mod=redirect& )(充当定语)
(5)我们要孩子勤劳,可我们却忍不住“羡慕嫉妒恨”地谈起谁谁谁多么幸运,天生好命不劳而获。( http: //blog.sina/s/blog_6c7ad9710100qntb.html)(充当状语)
(6)似乎每次吵架都有规律,都是在周末。因为无聊得“羡慕嫉妒恨”吧。一个安心哪怕无聊的周末都可以啊。(blog.sina/xiaoman1256846150)(充当补语)
四、“羡慕嫉妒恨”流行的原因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也将是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
456是什么意思网络语言亡的。社会以外,无所谓语言。”[1]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社会现象,对于社会公共事件,网民有强烈的表达欲望,“羡慕嫉妒恨”等网络流行语是现实社会关系和社会情绪的折射。借助某些社会公共事件,网民用简洁、俏皮、诙谐、调侃、戏谑的语词表达“适度的”愤怒、不如人的“嫉妒”,代表了一种“温和的”“非暴力的”轻微呐喊,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疏通和化解某种负面情绪的载体。
网民张扬个性的需求及网络草根文化崇尚娱乐至上的特质同样是网民创造网络流行语的动因所在。正如瓦西列夫所说:“时尚有权以自己的独出心裁使人们感到惊奇,有权嘲笑任何陈旧的传统,影响人们的鉴赏力,形成不断变化的美的信条”[2]。当下,网络的使用者的年龄层面呈现“年轻化”趋势。他们不守成规,喜爱个性化的创新。也正由于他们的这种求新、求异的心态,才促使他们在网络语言中使用诸如“羡慕嫉妒恨”等完全不符合中文语法又恰到好处的词汇,彰显他们的个性,以显示他们的“酷”“前卫”和“时尚”。
五、结语
“羡慕嫉妒恨”的流行,也不过是近一年的事情。它在句式上是较为新潮的。与相继兴起的“神速麻利快”“刁巧伶俐奸”“忠厚老实憨”同样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对于“羡慕嫉妒恨”的存在,我
们应该以平常心对待。“羡慕嫉妒恨”是继续走红,还是随着大家兴趣的减弱淡出人们的视线?这些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有待于语言本身机制的检验。
注 释:
[1]斯大林.论马克思主义在语言学中的问题[A].斯大林.马克思主
义与语言学问题[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2][保]基尔.瓦西列夫.情爱论[M].赵永穆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
参考文献:
[1]盛若菁.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J].江淮论坛,2008,(4).
[2]杨萍.网络流行语:网民自主话语生产的文化景观[J].新闻前
哨,2010,(4).
[3]杜晓,郑小琼.网络流行语折射公众的权利焦虑 应引起政府重
视[J].决策探索,2010,(23).
(黄海波 广东阳江 阳江广播电视大学 52950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