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柴门霍夫发明“世界语”,有1千万人还在用,有何意义
1887年柴门霍夫发明“世界语”,有1千万人还在用,有何意义
1887年柴门霍夫发明“世界语”,有1千万人还在用,有何意义
世界语,是柴门霍夫博士于1887年创造的国际辅助语,是一种平等中立的语言,希望能够化解国际社会与各民族间的交流障碍,增进各族人民友谊。
世界语的诞生
1887年,柴门霍夫博士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人工语言——世界语。
柴门霍夫是一位犹太籍的波兰眼科医生,从小就对语言很感兴趣,先后学习了英语、法语、德语、希腊语、拉丁语等十几种语言。他当时生活的波兰小镇由沙皇俄国统治,沙皇政府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经常利用各民族语言不通的障碍来制造民族冲突和纠纷,导致小镇上时常会发生动乱,而这一切都给年幼的柴门霍夫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时的柴门霍夫认为,这些冲突和矛盾仅仅是由于语言不通造成的,所以,他决心要创造出
世界最通用的语言一种共同的且简单易学的语言,来解决人们由于语言不通造成的矛盾,以此来消除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从而建造一个和睦平等的大家庭。
于是,他在自己所掌握语言的基础上,反复研究国际共同语的可行性方案,并于1887年出版了他的世界语方案,并宣称世界语不属于任何国家或者个人,是属于全世界的。
世界语一共有28个字母,16条规则,每个字母对应一个固定的发音,没有不发音的字母或者
变音,所以学习起来相对于其他自然语言要容易得多。因此,世界语从1887年问世起就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的广泛宣传,进而得到迅猛发展。
1905年,世界第一届世界语大会在法国召开,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外,世界语大会每年都会在不同的国家召开。
虽然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将世界语作为自己的官方语言,但“ Esperanto(世界语)”这个名字逐渐被全世界所知。1921年,世界语被法国科学学院承认;1954年,世界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1985年,世界无政府组织甚至尝试推广使用世界语。
世界语为何没成为世界普通话?
首先,世界语虽然冠以“世界”的头衔,但不同国家和地区语言的多样性,致使其难以“以一概全”。
众所周知,中文、日文等属于象形文字,印欧语系主要是字母语言,两者的差别显而易见,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困难和所需技巧也大相径庭。
世界语的词根60%来自拉丁语族,30%来口耳曼语族,10%来自斯拉夫语族,可见它与世界各语言的接近程度并不相同,属拉丁语族的语言学习者更容易掌握,但对于比如汉语语言使用者来说,仍然要求具备较好的英语或其他外语基础为前捉。
并且,这三个语族的总人口数和它们所包含的语言数,在合计人数和语言数中都只占少数,以欧美为导向,未能名副其实跨越国界。
其次,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有一个民族或国家作它的载体和后盾,某种语言的复兴或传承必须得到必要的人力、财力和政府专职机构的支持。
从事世界语传播的国际性组织,都只是胸怀热情和美好愿望,一开始就采用自愿原则,无视当前世界各国经济改治地位上的差异,缺乏强大国家机器的捍卫,没有能征善战的军队作前锋,自然寸步难行。
总之,世界语像是一座空中楼阁,没有坚固的民族基础,没有它所代表并服务的政治经济基础。它的创造者声称其属于全世界、全人类,其实却不属于任何人。
世界语未来发展
如今,全世界约有1000万人学习和使用世界语,各国定期出版的世界语刊物达上千种,几乎包括所有社会行业。世界语的诞生最初并不是为了抵御语言霸权,而是为了实现国际共同语言的理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语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对于中国来说,它使中国走出去,让更多民族和国家感受到底蕴深厚的中国文化和传承已久的民族精神,同时也让中国见识到了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路”倡议的主导下,世界语的自身发展及其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都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世界语组织广泛分布于由“一带一路”连接起来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中国的邻国几乎都有世界语组织,由于世界语的中立性、平等性,天生就具有跨地域、跨种族、跨宗教、跨意识形态的优势。易于在国际社会传播。被各国热爱和平的世界语者和人士所接受,从而更有利于传播好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