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第一次在国际扬名源于“美国卫星发现土楼”之说,这个故事至今为当地人所津津乐道: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卫星照片中发现福建西部崇山峻岭间,有类似核反应堆的东西,引起白宫一阵恐慌。虽经过20年研究,用间谍卫星拍下无数图片,但仍无法了解1500座“核弹发射井”中的“机密”。中情局在1985年终派出一对夫妇伪装游客,到福建闽西永定县调查,终于发现那些“发射井”,原来是历史悠久的土楼,绝不是间谍卫星所发现的“核武设施”,才令美国当局松了口气。
2008年7月6日,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联合国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申报的“福建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正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据悉,中国“福建土楼”获得“世遗”评审通过的原因是:它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列入“世遗”名录的福建土楼由“六四楼”共46座土楼组成,包括永定县初溪、洪坑、高北土楼及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田螺坑、河坑土楼及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大地土楼等。
当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罗哲文认为,福建土楼在建筑上是属于特殊类型,既非汉族风格,也非当地风格,但又非常符合
世界十大丑建筑建筑美学上“实用、美观、经济”的三原则,冬暖夏凉,而它的成因则与西晋时的战局有关,当时著名的历史事件是“五胡乱华”,中国出现大动荡,以汉族为主的士大夫纷纷南迁,集中至福建、广东、江西交界地带,利用当地的地形建筑土楼,以后历朝历代遇动乱则南迁,纷纷形成土楼,同时也形成特殊的文化现象──客家文化。这里有一种民族交融,也有一种文化交融。土楼申遗的优势还在于地处山区,保留得相对完好一些,周围也没有什么高楼和新建筑。日本建筑学家称福建土楼为“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长出的蘑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文斯‧安德烈赞叹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村建筑模式”。
土楼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烧焙及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是中原汉民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汀江等流域历经多次辗转迁徙后,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
福建土楼以分布广、数量多、品类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分布范围以福建西南地区尤为集中,总数达三万多座,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是客家文化的象征,故又称“客家土楼”。福建土楼除了外墙、瓦面的颜与大自然和谐统一外,土楼外的所有附属建筑使用的材料均与主体建筑相同,暴露在外表的楼门、门坎、台阶、窗户以及其他构件也是如此。楼门
的门框、门楣、门坎、门扇,或用花岗石、青石,或用硬质杂木;窗框、窗棂、窗台等全部用杉木;台阶一律用花岗石板或青石板。门坪铺设鹅卵石,围墙也用鹅卵石砌成。普通土楼所有木构件均不油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仍保持“原汁原味”。
土楼的内部与外部的建筑风格一致。楼内所有建筑除了墙体外一律以木质结构为主,其风貌与楼外保持一致。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大部分土楼内部只作一般装饰,既无雕梁画栋,也无油漆彩绘,一切保持本,但仍不失古朴之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