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权文庙大成殿
作者:张晓强
来源:《文物世界》 2014年第6期
张晓强
一、概况
左权文庙位于山西省左权县县城内。文庙大成殿,是庙内中轴线上唯一幸存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椽,加副阶周匝,形成外观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木结构建筑(图一)。副阶周匝把头绞项造斗栱,殿身四铺作,用材12 厘米,单材高18.5 厘米,足材高26厘米,其“分”值为1.2 厘米,合《营造法式》第六等材。柱头作卷刹,梁架构造为四椽栿对乳栿用三柱,青灰布瓦屋面,琉璃瓦剪边,前檐当心间、次间设隔扇门,梢间设窗。殿内后槽金柱用通柱,前槽不设柱,为减柱做法。
二、历史沿革
左权县,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先属韩后属赵,秦属上党郡,北魏称辽阳,属乐平郡。隋曾分辽山县、交漳二县,统归辽州。唐代为辽山县,宋、金、元不改。明初辽山县废,入辽州。民国元年改辽州为辽县。1942 年为永远纪念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殉国而易名左权县。
文庙,创建年代无法考证,民间相传为晋代始建。据清乾隆所修《辽州志》中《重修文庙碑记》:“……辽之为学虽界万山之中,而庙则□于元大德初,距今百有余岁。”可知文庙重建于元大德初年。通过对现存大成殿勘测分析,其结构特征为元代建筑风格。其后各代虽有修缮,但均未改变主体,从而使大成殿元代大木构件及斗栱等得以传世后人。
据《辽州志》“文庙碑记”、“学宫图”载,文庙西路为主殿院,中路为其它祀殿,东路为邸宅、斋厅、家
庙等,随后在其北又建考院。前后分为文庙、邸宅、考院三部分,形成南庙、北学的并列布局。庙宇和考院分别位于整体中轴线的前、后部分,实际上是两所完整的建筑组,前后相重,中隔横巷。在建国初期,庙内其他建筑先后被毁,规模基本不存,现存的是总体建筑的主殿院,仅存大殿一座。“文化大革命”期间,殿内所存全部被毁,后被县粮食局占用,改做粮仓,墙面、梁架被白灰喷涂。
1.台基、地面、月台。
大成殿台基长方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副阶周匝。台明总面宽24.32 米,总进深16.85 米,台明前后出檐不同,前出檐1.06 米,后出檐0.96米,两山面出檐0.96 米,通面阔宽22.43 米,通进深14.79 米,总面积409.8 平方米。台明前、后檐、两山面均以宽40 厘米×厚20 厘米砂石做压檐。殿前有长19.13 米、宽4 米的月台,月台前设一开间的五步踏步(图二)。
台明条砖铺墁,泛水8 厘米。地面用30.5 厘米×15 厘米×6 厘米的方砖铺墁。柱础石质为青石,前檐廊柱柱础宝装莲瓣式,两山面廊柱及前檐柱用鼓式柱础,明间后槽金柱柱础荷莲(图三)。
2.柱网。
大成殿廊柱24 根,檐柱16 根,金柱四根,共用柱44 根,全部为木制圆形直柱。廊柱、檐柱、金柱柱头分别作卷刹,柱头无升起,廊柱侧脚均为7 厘米,檐柱侧脚2 厘米。廊柱柱头施24 厘米×11 厘米普拍枋,柱间设高22 厘米×11 厘米的阑额。檐柱柱头施32 厘米×14 厘米普拍枋,柱间设高28 厘米×12 厘米的阑额(图四)。
3.墙体。
大殿墙体为二层,里层为土坯墙,外层青砖砌护。两山及后檐墙无收分,外墙用31 厘米×15.5 厘米×7 厘米条砖淌白顺砌,下碱用40 厘米×20 厘米砂石三层,下层深入地面10 厘米(图五)。
4.梁架:
梁架构造为四椽栿对乳栿用三柱,金柱为通柱(图六)。四椽栿和乳栿外端承托檐槫,里头插入后槽金柱柱身,四椽栿前端,乳栿中端置蜀柱、设合踏、襻间铺作,承托上层三椽栿和剳牵。剳牵、三椽栿前端承托下平槫,里头插入后槽金柱柱身。三椽栿前端置蜀柱,设合踏、襻间铺作承托平梁。平梁两端承上平槫,中间置合踏、立蜀柱,施丁华頦栱通过瓜柱柱头铺作承脊槫,并通过叉手扶稳脊槫,分担部分荷载至平梁头。两山柱头铺作承丁栿,末端搭置于四椽栿和金柱上,丁栿中部置蜀柱,设合踏、襻间铺作承下平槫。下平槫再承山面平梁。
四角分别施抹角梁,置蜀柱承托老角梁。
蜀柱、金柱间纵向均设襻间枋,加强联络,稳固构架。
梁架举、步架分别为:第一步架229 厘米,举高117 厘米,合五一举;第二步191 厘米,举高134 厘米,合七○举;第三步架191 厘米,举高148 厘米,合七八举;通进深1146 厘米与总举高399 厘米之比值为0.348。
上檐檐出88 厘米,飞出50 厘米,椽飞之比为0.57。
廊步构架为:在廊柱柱头铺作上施剳牵,剳牵前端承廊步檐檩,后尾插入檐柱柱身,檐柱柱身施承椽枋承檐椽。廊步步架160 厘米,举高78厘米,合四九举。下檐椽出78 厘米,飞出52 厘米,椽飞之比为0.67。
从梁架结构分析,主体结构仍保存了元代建筑风格(图七)。
5.铺作。
上檐铺作分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三种,用材12 厘米,单材高18.5 厘米,足材高26 厘米,宽高比值2∶3。柱头铺作为四铺作单抄重栱造(图八)。
廊步铺作分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三种,用材10.5 厘米,材高16.5 厘米,宽高比值为2∶3.14。柱头铺作为把头绞项造(图九)。
6.装修。
大成殿装修为2004 年维修时复原,前檐当心间、次间设隔扇门,梢间设窗。
7.屋面。
上层屋顶为筒板布瓦面,琉璃瓦剪边,正脊绿琉璃脊筒,南面中间为二龙戏珠图案,紧靠为莲花图案,靠吻处为卷草图案。
四、现存结构的时代特征分析
1.用材:本殿用材高18.5 厘米,宽12 厘米,断面比为3∶2,约合《法式》六等材,《法式》规定六等材“亭榭或小厅堂皆用之”。本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属“厅堂”范围,不符合《法式》规定厅堂五间用四等材。
2.在纵、横剖面图上用作图法探索,可以看到殿身上平槫至上檐柱顶之距为3.52 米,略大于上檐柱高5.85 米的1/2,亦即是上檐柱高小于檐柱顶至殿身上平槫的1/2。按宋元重檐建筑之比例:下檐柱高与檐
柱顶至殿身上平槫的高相等,而上檐柱高=下檐柱高=檐柱顶至殿身上平槫的2 倍。此殿上檐柱高小于檐柱顶至殿身上平槫的两倍;下檐柱高3.41 米,大大超过了上檐柱高=下檐柱高的两倍。这表明,此殿设计时,先定檐柱高,然后按上述宋时重檐建筑的比例关系令上檐柱顶至殿身上平槫相等。而上檐柱等于下檐柱高的两倍。据以定出殿之横剖面,最后再降低上檐柱,令上檐口等于下檐柱的二倍。
3.柱子:廊柱高330 厘米,底径38 厘米,头径34 厘米,卷刹3 厘米,按照《法式》“厅堂用柱侧样”对照分析,柱径符合“两材一契”,柱高符合“下檐柱不越间之广”。柱头收刹甚微,卷刹弧线自然,圆和柔润。
4.阑普:本殿廊柱阑额宽11 厘米,高22 厘米,普拍枋厚11 厘米,宽24 厘米;檐柱阑额宽12 厘米,高28 厘米,普拍枋厚16 厘米,宽32 厘米,其断面比例为2∶1,基本符合《法式》规制。
5.椽架:本殿椽架水平距均为191.5 厘米,非常近似《法式》椽每架平出不过六尺之规制,总进深为1255 厘米,同样接近《法式》之总进深三十六尺之规制。
6.梁架:整个梁架的结构形式与《法式》规定的六架椽用三柱的结构方式相同。
7.殿顶举折:本殿前后撩檐槫中心距为1225厘米,总举高为399 厘米,总举架为1∶3.07,符合《法式》1∶3 的举屋之法。
通过以上同《法式》规制的对比:本殿的建筑年代应在金元之间。
五、价值评估
左权文庙大成殿重建于元大德年间,迄今已有700 多年的历史,尽管经过历史的洗刷,仍以原有的姿态展现于世。但其建筑结构简练,造型优美,风韵独具,尤其从结构上采用了减柱的手法,做工上使用原木为梁材,甚至使用弯木,表现出构架设计中的简单、高度灵活性。从现存彩绘上看,不论从用料和工艺处理都十分讲究,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壮观、庄严、肃穆,做工精细,用材硕大,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左权县文物稽查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