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等级考地理一轮复习一题多练(基础+能力+素养)考点气象灾害...
专题06  自然灾害
考点01  气象灾害
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干旱、洪涝事件发生的强度和频率不断增大,并且干旱洪涝常连续发生,形成旱涝急转现象。我国西南地区是旱涝急转的多发区域。选择题为我国西南部分气象站点分布及生态分区,右图为我国西南地区部分站点旱涝急转发生次数年内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有关我国西南地区旱涝急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A.旱转涝集中发生在夏秋季    B.涝转旱集中发生在春夏季
C.旱转涝和涝转旱频次相同    D.冬季的重度急转最为严重
2.甲区域易发旱涝急转的主要原因是(     
A.暖湿气流和焚风效应影响    B.森林破坏,气候失调
C.登录台风数量多,影响大    D.冬春季节寒潮影响大
3.旱涝急转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的影响远大于单一的干旱或洪涝灾害。对其危害描述正确的是
①威胁区域粮食安全                                        ②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③改变区域气候类型                                        ④植被覆盖率明显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D  2.A  3.A
【解析】1.结合材料读图分析,旱转涝集中发生在春夏季节,A错误;涝转旱集中发生在夏秋季节,B错误;旱转涝和涝转旱的频次不相同,C错误;冬季重度急转的频次比其他季节高,D正确。故选D。
2.读图分析,甲区域位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纵列分布,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降水丰沛易发生涝灾,气流越过山坡后下沉增温形成焚风效应,易发生旱灾,A正确;森林破坏对局部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导致旱涝急转的主要原因,B错误;该区域基本不受台风和寒潮的影响,CD错误。故选A。
3.旱涝急转的影响远大于单一的干旱或洪涝灾害,一般更易引发山洪爆发、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会严重威胁区域的粮食安全,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①②正确;不会改变区域的气候类型,③错误;对植被会造成一定的破坏,但不会导致植被覆盖率明显下降,④错误。故选A。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它承纳赣、抚、信、饶、修等支流的来水,经由湖口注入长江,湖面丰枯变化非常大。2020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长江中游和鄱阳湖流城遭遇集中强降雨。下图为鄱阳湖三次大洪水的洪水过程线(鄱阳湖星子站)比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与1954年洪水相比,2020年洪水(     
A.缓慢回落    B.起涨时间早    C.上涨速度迅猛    D.持续时间长
5.推测1998年6月下旬至8月上旬期间,洪水流量形成“双峰”的原因可能是(     
A.准静止锋摆动    B.支流依次汇水    C.湖面三面环山    D.干流受海水顶托
【答案】4.C  5.A
【解析】4.由图可知,与1954年洪水相比,2020年洪水达到最高点后很快就回落到警戒水位以下,缓慢较快,A错误。1954年洪水起涨时间约为6月15日前后,2020年洪水起涨时间约为7约号前后,起涨时间较晚,B错误。2020年洪水起涨时间晚,曲线斜率大,说明上涨速度迅猛,C正确。与1954年洪水相比,2020年洪水在警戒线以上的时间较短,持续时间短,D错误。故选C。
5.由图可知,1998年洪水流量形成“双峰”,说明在此期间长江流域出现两次大的降雨量,长江流域的降雨为冷暖气团实力相当形成的准静止锋,当准静止锋在长江流域南北两侧摆动,准静止锋回到长江流域时便会迎来降雨,形成“双峰”,A正确。支流依次汇水会导致长江流域长时间保持洪峰,出现长时间洪峰,而不是形成“双峰”,B错误。湖面三面环山会形成地形雨,形成水位较高的洪峰,不会形成“双峰”,C错误。干流受海水顶托导致泄洪能力减弱,洪峰水位较高,持续时间长,不会出现“双峰”,D错误。故选A。
降雪强度是总降雪量与降雪日数的比值。24小时降雪量达5毫米(雪融化成水的降水量)以上为大雪,10毫米以上为暴雪。下图示意1961~2012年我国平均降雪强度分布(25°N以南地区不在统计范围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与华北地区相比,长江中下游地区(     
A.降雪日数多    B.总降雪量大    C.受冷空气影响    D.大雪暴雪比例大
7.我国降雪强度大的地区,降雪对当地原生林木生长的影响主要是(     
A.保暖防冻    B.减轻虫害    C.破坏树冠    D.减轻春旱
【答案】6.D  7.C
【解析】6.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华北地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北,受冬季风(冷空气)的影响较大,一年中降雪天数较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且年降雪总量大,故ABC不符合题意;但图中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雪强度较大,主要是位于南方地区,冬季温和少雨,空气湿度较大,因此一旦受到冷空气影响,发生暴雪和大雪几率很大,故D正确。答案选择D。
7.根据题意,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我国的降雪强度大的区域位于南方地区,南方地区原生林木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强降雪时树冠截留大量的积雪,导致树冠损坏,故C正确;降雪主要是对林木产生冻害而不是保暖防冻,故A不选;南方地区冬季较温和,偶尔的强降雪持续时间短,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虫害,但不是降雪的主要影响,故B不选;南方地区春季回暖,有春雨降下,一般不会发生春旱,且冬季降雪很快即融化,故降雪对林木的影响主要不是减轻春旱,故D不选。答案选择C。
冰雹是对流云中产生的球状或不规则冰块形式的降水,0℃层高度影响着冰雹的生成。青海省是我国冰雹灾害频发地区之一,但进入21世纪后,青海降雹次数显著减少。下图为青海省冰雹频发月份0℃层高度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问题。
8.青海冰雹天气多发生在(     
A.1—2月    B.3—4月    C.5—9月    D.10—12月
9.推测青海冰雹频发区位于(     
A.环湖区    B.东部农业区    C.柴达木盆地    D.青南牧区
10.推测进入21世纪后,青海降雹次数减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气候变暖    B.光照增强    C.冰川消融    D.植被减少
【答案】8.C  9.D  10.A
【分析】8.青海省海拔高,5-9月太阳辐射强,近地面大气不稳定,对流活动强烈,易出现冰雹天气,C正确,ABD错。故选C。
9.0℃层高度较低地区冷暖空气对流活动剧烈,上升气流降温快,利于冰雹生成,且发生频率高,图中青南牧区0℃层高度整体较低,D正确,相比青南牧区,环湖区、东部农业区、 柴达木盆地0℃层高度偏高,故ABC错。故选D。
10.气候变暖,近地面气温升高,中低层大气温度也在升高,从而引起0℃层高度升高,不利于冰雹的生成,故选A,和光照、冰川和植被关系不大,故BCD错。故选A。
大湖效应是指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受大湖效应影响,2014年美国部分地区遭受罕见的暴风雪。下左图为某次暴风雪形成过程示意图,下右图为某区域地图。读图,完成小题。
11.左图中(     
A.①气流强弱决定降水量多少    B.②强弱由水平气压差决定
C.③产生过程的原理类似暖锋    D.④为高空冷气流受热后抬升
12.此次暴风雪(     
A.能加剧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    B.直接减少全球干湿、冷热差异
C.与旱灾属于同一种灾害类型    D.对海陆交通运输造成严重破坏
三级寒潮预警是第几级【答案】11.C  12.C
【解析】11.依据材料“大湖效应是指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可推断,气流①从湖泊上空带走水汽后形成降水,因此湖面水汽蒸发量②环节决定降水量大小,A错误。②环节为湖面水汽蒸发,主要受湖水温度的影响;水平气压差影响的是空气的水平运动,B错误;图中显示经过湖面增温增湿的气团为势力较强的气团,在湖泊的另一岸与冷气团相互作用,因而形成类似暖锋的天气系统,产生降水,C正确;④气流在高空做水平运动,是水平气压差所致,不是受热后的抬升气流,D错误。故选C。
12.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与暴风雪无关,A错误;受此次暴风雪影响的范围局限于美国部分地区,B错误;此次暴风雪发生在美国陆地地区,与海洋运输关系不大,D错误;暴风雪与旱灾均属气象灾害,C正确。故选C。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