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佳节》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三年级下册及其他版本内容。
教学内容来源:《乞巧》、《清明》、《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主题:古诗中的佳节体现了节日的特点
课时:共1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设计者:刘静/郑州市惠济区青寨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基于阅读
能借助字典、词典,理解生词意思。诵读优秀诗文,注重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2.教材分析
《乞巧》讲的是七夕家家穿红线,乞巧的节日氛围;《清明》描述了清明节人们去上坟,天气是蒙蒙细雨,人们的心情很悲痛,突出了清明节是祭奠亡灵的节日;《元日》讲的是正月初一,家家户户贴对联的喜庆场面。《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虽然是思乡情重,但也写出了在重阳节习俗是登高,身上佩戴茱萸的习俗。通过本组古诗,让学生更加了解到我们中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民风民俗。
3.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具备初步的学习经验,可以借助注释及字典去理解古诗,但是要老师引导发挥想象来深入理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发挥想象力理解古诗。
3.发现古诗里关于节日都有描述性的诗句。
评价任务
1.通过反复诵读,达到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老师引导,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理解古诗。
3.通过对比观察,发现古诗里关于节日都有描述性的诗句。
教学活动过程
环节 | 学习过程 | 评价要点 |
环节一 激趣导入 整体感知 5分钟 | 活动一 (5分钟) 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在这些传统节日里通常会做些什么 古代和我们现代过节是不是一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四首古诗。 | 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评价目标三) |
环节二 读诗,理解第一首古诗13分钟 | 活动一(3分钟) 1.默读4首古诗,圈出文中生字,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 正确朗读 (评价目标一) |
活动二(10分钟) 1.读四首古诗 教师节的诗句古诗2.学习第一首,到古诗中关于描写节日特点的句子,由这个句子发挥想象,理解全诗的意思。 | 理解古诗 (评价目标二) | |
环节三 学习其他三首古诗15分钟 | 活动一(5分钟) 分组讨论三首诗,从节日特点的句子谈起,到全诗的诗意理解 活动二(10分钟) 汇报这三首诗的理解 | 发挥想象理解古诗 (评价目标二) |
环节四 总结 7分钟 | 活动一(3分钟) 总结关于节日的诗的特点和学习的方法。 活动二(4分钟) 再次朗读四首诗,尝试背诵四首诗 | 总结特点 (评价目标三) |
附:板书设计
乞巧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清明 清明佳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总把新桃换旧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