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低碳环保⽣活是减少⽇常作息时所耗⽤能量的绿⾊环保的⽣活⽅式,其⽬的主要是减少温室⽓体的排放量,特别是⼆氧化碳,从⽽减少对⼤⽓的污染,减缓⽣态恶化。下⾯是由©⽆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低碳环保的⼼得体会【精选篇】”,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关于低碳环保的⼼得体会【篇⼀】
“低碳⽣活”,就是指⽣活作息时所耗⽤的能量要尽⼒减少,从⽽减低⼆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反映了⼈类因⽓候变化⽽对未来产⽣的担忧,⼈类意识到⽣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因⽽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产活动。所以低碳”是⼀种⽣活习惯,是⼀种⾃然⽽然的去节约⾝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改善⾃⼰的⽣活习惯,你就可以成为低碳⼀族、环保达⼈。
低碳⽣活,对于我们普通⼈来说是⼀种态度,⽽不是能⼒,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活。低碳环保小窍门
减碳是每个⼈的责任。20xx年12⽉26⽇江西三江湖可持续发展促进会联合共青团南昌⼯程学院委员会,共同举办“低碳环保,绿⾊出⾏”系列活动之争做绿⾊达⼈。通过这个活动,让我明⽩其实低碳环保要从⾝边做起。
原以为,⼆氧化碳只有汽车尾⽓、煤炭燃烧这些⼤功能的排放,其实⽣活中处处都有微弱的“碳”在侵害着
我们的⽣活和地球。所以从⾐、⾷、住、⽤、⾏都可体现低碳⽣活。⽐如养成随⼿关闭电源的习惯;空调尽量少⽤;⽤步⾏来代替交通⼯具;将⽣活中的⼀些能量消耗尽的可能降到最低的状态,把罪魁祸⾸的⼆氧化碳排放量降⾄最低限度。可是光说不做可不⾏,我们还要⽤实际⾏动表现出来。但这“低碳”⽣活究竟要怎么“低”?下⾯是我总结的⼀些低碳⼩窍门:
(⼀)夏天,我们在家⽤空调时,不要频繁的开启,⽤了⼏个⼩时后,就关掉,再开电风扇。这样就能省50%的电。
(⼆)在冰箱内存放⾷物时,⾷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数个塑料盒盛⽔制冰后放⼊冷藏室,这样能延长停机时间、减少开机时间,更节电。
(三)⽤微波炉加⼯⾷品时,在⾷品上加层⽆毒塑料膜或盖上盖⼦,这样被加⼯⾷品⽔分不易蒸发,⾷品味道好⼜省电。 (四)开车时尽量避免突然变速,选择合适档位,避免低档跑⾼速;定期更换机油,轮胎⽓压要适当和少开空调。
(五)我们在家⽤洗⾐机洗⾐服时,⽤同样长的洗涤周期,但“柔化”模式⽐“标准”模式叶轮换向次数多,电机启动电流是额定电流的5—7倍,所以,⽤“标准”模式洗⾐服,更省电。
其实,我觉得“低碳”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边。只要平时⽣活习惯稍微注意⼀点,每个⼈都可以做到“低碳”。
提倡低碳⽣活,是我们每个⼈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积极⾏动起来,为拯救地球,为⼈类健康、和美⽣活作出努⼒,创造⼀个处处青⼭绿⽔、鸟语花⾹的美好家园。
关于低碳环保的⼼得体会【篇⼆】
新的世纪,我们渴望⼲净的地球,渴望环保的家园,渴望绿⾊、健康、卫⽣的⽣活环境但是我们⽣活的地球,正在⽇益遭受⼈类⽣活中燃烧煤炭、⽯油等排放的⼆氧化碳浩劫,导致全球暖化、冰川消融、海平⾯上升、臭氧层空洞等。⼈类的⽣存环境正在逐渐恶化,⼈类正⾯临着⾃然资源的匮乏和短缺的现状。
倡导低碳⽣活,创造⽣态家园,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低碳⽣活离我们并不遥远,环保可以从点滴做起,我们应该积极去提倡和实践“低碳”⽣活,把好的经验与建议推⼴给⾃⼰⾝边的⼈,将“低碳⽣活”的绿⾊概念传递给每⼀个家庭,营造全社会节能减碳的环保氛围,争做节能减碳的宣传者。为此我们必须有如下意识:
(⼀)可持续发展意识。
发展不仅限于增长,持续更不是停顿。持续有赖于发展,发展才能持续。可持续发展环境意识认为要采取新的途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环境意识的培养⽬标不能仅以⼈类。
(⼆)⼈均与国情意识
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国,⼈⼝众多、经济落后是基本国情。中国环境资源种类繁多,总量丰富,属资源⼤国。但中国⼈均环境资源占有量相当低,不但低于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甚⾄低于世界平均⽔平,属资源“⼩”国。
(三)全球意识。
⼈类赖以⽣存的地球是⼀个⾃然、社会、经济、⽂化等多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全⼈类是⼀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
体。世界各国⼈民在开发利⽤其本国⾃然资源的同时,要负有不使其⾃⾝活动危害其他地区⼈类和环境的义务。
(四)环境资源意识。
传统社会⽣活不认为环境是资源,因为那时认为环境质量和⾃然资源是⽆限的、取之不尽、⽤之不竭;是⽆价值的、可以⽆偿使⽤;是⽆主的,谁采谁有,因⽽认为对环境质量和⾃然资源的使⽤是⼤⾃然的恩赐,没有枯竭之虑。环境意识的产⽣,要求改变对环境资源的这种态度。它强调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必须加以保护和珍惜使⽤;它是有价值的,必须有偿使⽤;它是有主的,属于国家财产。
(五)环境科技与经济意识。
⼈类要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和⽂明消费,建⽴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要强调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化”,强调整体性思维,把⼈类、社会和⾃然看作是⼀个有机整体加以认识和对待。不断完善科学技术成果的应⽤,使整个科学技术沿着符合⽣态保护的⽅向发展。
(六)环境法制意识。
要使学⽣懂得每个公民、法⼈和组织都享有利⽤环境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保护环境的义务;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为是违法的,应承担法律责任;公民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违法⾏为有检举、控告的权利,遭受损失的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七)⼈⼝意识。
⼈既是⽣产者,也是消费者。因⽽,环境意识在⼈⼝政策上要求计划⽣育的同时,把⼈⼝增长与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来提⾼⼈⼝素质。既控制⼈⼝的数量,⼜提⾼⼈⼝的质量。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环境公德意识。
环境道德作为⼈类可持续⽣活的道德,是⼀种新的世界道德。它认为不仅要对⼈类讲道德,⽽且要对⽣命和⾃然界讲道德。它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与⼈的社会关系扩展到⼈类与⾃然的⽣态关系,从对⾃然界的价值和⾃然界权利的确认,制订和实施新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不仅以⼈类的利益为⽬标,⽽且以⼈类与⾃然和谐发展为⽬标。
(九)环保参与意识。
环境教育是“学中做”的教育,⾮常需要通过学⽣的亲⾝经历来发展其对环境的意识、理解⼒和各种技能。
不积跬步,⽆以⾄千⾥;不积⼩流,⽆以成江海。为了保护好我们的绿⾊家园,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事做起,把节能减碳变成每⼀个⼈的⾃觉⾏动,低碳⽣活,从我做起!每天都是忙碌的⼀天,⼤家却依旧精神奕奕,因为对⽀教的热爱,所以付出再多汗⽔,也⼼⽢情愿。这份记忆将会在我们⼈⽣旅途中刻下厚重的⼀笔——因为这个美丽的地⽅,这些美丽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