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片时代演员表演赏析—以巴斯特基顿为例(11000字)论文》
默片时代演员表演赏析—以巴斯特基顿为例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第一章无声喜剧和巴斯特.基顿概况 (1)
第一节默片概况 (1)
第二节基顿和其他喜剧大师的区别 (3)
第二章基顿的喜剧艺术特点 (6)
第一节冷面笑匠的由来 (6)
第二节面具的效果——误认笑料 (7)
第三章基顿的动作表演 (9)
第四章基顿表演背后的现代性视角 (10)
结语 (12)
摘要:
默片时代是电影行业的开端,在在这个开端中诞生了大量对当今电影事业产生着重要影响的角和人物,巴斯特·基顿就是那个时代诸多电影名流中堪称伟大的一位喜剧明星兼导演。和查理·卓别林一样,巴斯特·基顿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在那个无法用语言而只能用肢体行动进行情节表达的默片时代树立了名为“玩闹”的艺术旗帜。巴斯特·基顿的天才以及其对于电影行业的热情至今依旧对电影行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文中共分四章讲解基顿电影的特点。首先对无声喜剧进行概述,比较了基顿和其他喜剧大师的特点。其次以巴斯特·基顿的电影为例描述了冷面面具的银幕形象;再次则是以巴斯特·基顿在表演中凝练的身体动作对所刻画的人物形象的思考;最后则是对巴斯特·基顿在电影人物表现、台词表现背后的现代性的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喜剧明星;冷面面具;身体动作;人物形象;现代性
第一章无声喜剧和巴斯特·基顿概况
第一节默片概况
默片时代,是世界电影史诞生之初的一种电影形式,受限于技术原因,在当时还无法在银幕中进行长时间的有效配音,所以所有电影的表现形式都是尽量以肢体和动作语言去呈现电影情节,虽然没有台词或者只有少量的台词,但是演员以肢体语言和微表情表现出来的张力和感染力却是极其强烈的。
在默片时代,由于电影情节和内容无法用言语来进行表达,所以在字幕技术出现以前,默片中能够支撑观众对电影情节具象的,只有演员的动作,所以在默片时代,借用极富有张力和表现力的肢体表现是默片喜剧时代重要的瑰宝。虽然就当今电影行业发展来说,有声电影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电影的表现能力,语言文字甚至是背景音乐的出现都极大的丰富了观众的观影享受,虽然现在电影的发展在各类技术上远远超过了当初的无声电影,但是如果真说到表演的肢体语言表现以及感染力,现代电影中却很少有人能及得上那些默片大师。
无声喜剧的历史与无声电影的历史一样悠久,最早的一部喜剧电影是在19世纪八十年代由卢米埃兄弟所拍摄的《水浇园丁》。有声电影最早出现于1927年,并在1930年代以后逐渐将无声电影取代成为电影市场的主流。
如果说电影艺术的本质是摄像机的运动,那么无声电影的本质就是动作,因为无声电影本身是没有任何声音的,所以能够让观众对电影情节产生了解以及兴趣的只有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以及运动。《水
浇园丁》的摄影技术在现在看平淡无奇,但情节的侧面却在短短40秒内加速了情节的发展,孩子踩到一根橡胶软管阻止水流,园丁自己转动水龙头检查,当孩子因故障张开松散的腿时,水溅到园丁的脸上,孩子逃跑,园丁一把抓住他并打他的屁股。在这段完全没有任何声音的场景中,我们将通过两者之间的“踩”、“喷”、“追”、“击”四个动作,演绎出一个完整的喜剧情节,通过日常生活里的情节让观众自动脑补出具体的声音。而对于有声喜剧来说,语言则更重要,如“呓语喜剧派”的威廉菲尔兹经常扮演一个醉酒的酒鬼角,他动作缓慢,以开玩笑来吸引观众。麦克斯兄弟的杰作是乐器的演奏与歌唱,能歌善舞,给政府和社会一种尖锐尖锐的嘲讽和嬉笑,他们用恶作剧来创造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笑话。
喜剧片爆笑电影身体喜剧是无声喜剧时代的标志,所以带有身体喜剧噱头的棒打闹电影是无声喜剧时代最重要的电影类型。闹剧喜剧不是对话、情节或人物驱动的叙事喜剧,而是基于身体喜剧的喜剧,例如坐、摔、滑、摔跤或其他有趣的轻伤。棍子是指一个人用棍子打另一个人,通常会引发追逐。这种卡通般的无害愚蠢的暴力表演,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跟踪场景。追逐和打闹是当时电影和卡通中点流行元素,如《摩登时代》和迪士尼的《米老鼠》,同时它们也会影响电子游戏中角的运动。
棍棒闹剧(Stick Chaban)起源于法国歌舞表演,一些标志性元素被电影导
演首先进行了探索。安德烈·迪特(Andre Ditt)发明了一部“机械喜剧”,以扔蛋羹和蛋糕、花招、道具的使用、独特的场景和有趣的服装为特。在外景拍摄中,费迪南德·吉卡以一手持棍棒的警察作为《警察
的追击》的主角,这部五分钟的电影就是一段追逐情节。从表演层面,麦克斯·林戴(Max Lindy)通过动作和表情上的一丝不苟将一种法国绅士的特表现的淋漓尽致,并逐渐延伸成喜剧电影中“法国绅士”的固定形象。这个固定的角也出现在他的许多喜剧中,也让他成为了国际喜剧明星。从此,喜剧已成为棍棒闹剧(Stick Chaban)国际传播的有利条件。1914年之前,法国的喜剧电影硕果累累,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毁掉了法国电影的繁荣,而棍棒闹剧(Stick Chaban)在美国继续发展,并且具有形成相对固定的表现形式。
美国无声喜剧之父迈克·塞纳托(Mike Senato)将蛋奶糊、道具的使用、独特的场景、警察体、多个追逐场景和迅捷的动作相结合,吸收了以上创作经验而形成了他自己的灵感。在他的Stone Comedy短片系列涌现出了许多喜剧明星,包括查理卓别林、“胖子”罗斯克、阿贝克、哈罗德劳埃德和威廉菲尔兹,并且逐渐形成了一种名为“棍棒闹剧”的喜剧形式,“棍棒闹剧”的出现基本上奠定了无声喜剧的主要表演模式,如卓别林、基顿等演员最后也都是基于“棍棒闹剧”从而走出了自己的独特道路。1914年,塞纳托的摄影作品《美梦的破灭》(Tillie's Punctured Romance)上映,正式表明了棍棒闹剧已经成为了一门单独的电影类型。此后,卓别林、阿贝克、劳埃德、基顿等人以各种喜剧形象和导演风格引领剧情喜剧领域,直至无声电影没落。
第二节基顿和其他喜剧大师的区别
1920年,也就是上世纪20年代是美国最辉煌的无声喜剧时代。这段时间,被叫好的无声喜剧都具备有一些共同点:爆笑的笑话、通俗易懂的故事、丰富的喜剧形象、令人尖叫的动作特技和意想不到的喜剧情景。而基顿、卓别林和劳埃德之所以能在那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成为无声喜剧大师,不仅是因为他们能够兼顾上面所描述的那些内容,更因为他们都致力于从多方面去探索无声喜剧故事片的形式。三人都在传统的棍棒闹剧基础上取得了突破。本节主要就是比较基顿、卓别林和劳埃德三位导演的区别。
从肢体喜剧的角度来看,基顿是一个依靠肢体特技和大型道具在当时的喜剧表演中来制造笑料的人,在自己的电影中,他可以用自己灵活的身躯在各类机关道具中穿梭,惊险刺激的表现和冷漠的表情彰显出“冷面笑匠”的独特魅力,除此之外,基顿也是默片时代中首位提倡将大型道具和喜剧表演所结合起来的演员及导演,在其自身的影片中,经常可以见到诸如汽车、火车、房屋、大型房屋的使用,而基顿所饰演的主人公常常借用自己矮小的身形与这些巨大的道具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无声影片的时代,越是鲜明的差异和显著的突出越是能够抓取到观众的兴趣,所以也导致基顿在电影中常常扮作面无表情的样子,其故作笨拙的肢体动作与永远没有太大表现欲望的脸也成为了基顿驾驭电影情节的重要道具,大型道具与矮小身形的对比也更能够让观众明白小人物在大时代的可笑与悲哀。当时的评论家乔治·萨杜尔曾尖酸刻薄的评价道“与其他说他时常是荒诞情景的牺牲品,倒莫如说他是大量喜剧道具的奴隶。”而进入三十年代之后,基顿的表演中慢慢失去了大型道具的身影,失去了特的基顿慢慢也就淡出了银幕,而卓别林的肢体喜剧是一种低风险的特技表演,主要使用准确而丰富的表演技巧来表达微妙的情感,刻画
人物,强调人与社会的互动。值得一提的是,从20世纪晚期到21世纪早期开始,基顿的电影表演形式对美国的电影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巨大道具的使用,小人物在巨大道具面前的突出对比,从未形成了美国如今“爆米花电影”的现状。除此之外,国内有一位知名动作影星,其表演风格和肢体语言的表达上面,都明显有着早期基顿的风格。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基顿是那个时代唯一一位将喜剧电影角塑造成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喜剧大师。他的主角是懒惰的西部特朗普、勤奋敬业的工人、冷漠豁达的大师、敏捷而有才华的侦探、天真善良的学生……所有这些角都是严肃的。他戴着一个冷静而冰冷的面具,但他们的职业身份和不同的喜、怒、哀、乐又能完美的融合。虽然角的身份和个性被压制和微调,但角与任何特定的社会问题无关。对基顿来说更重要的是,在其电影中所饰演的角,其存在意义就是挑战世界的权威,并且战而胜之。除此之外,同时代的卓别林、劳埃德等喜剧大师的角也各自有着自己流传于后市的经典形象,并且这种经典形象的特点和表演者自身的经历也有着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基顿、卓别林以及劳埃德三人的经典形象以及各人尽力结合起来就可以清晰的发展
这种特点。诸如卓别林的流浪汉夏尔洛,夏尔洛的存在是与卓别林本身也有着重要关联的,夏尔洛是无产阶级的一员,也是穷人和工人的同情者。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不公、贫困和欺凌,使他成为一个复杂的人,他有时候小偷小摸,有时候也自欺欺人。但高尚的内心和尊严让他有天使的一面,同时卓别本身也林是共产主义的支持者,关注下层阶级的苦难。而劳埃德代表的人物就是“孤独的卢克”,在劳埃德的
作品中,把卢克塑造成了一个乐观、礼貌、天真、鲁莽的邻家男孩。他有着各种各样的职业身份,但他的个性从未改变。他是一个追求成功和钦佩,努力融入美国社会的新人。最终,卢克通过勤奋、创造力和个人努力最终克服困难,过上了更好生活的故事显然符合努力实现美国梦的价值观。当时,在阶级性很强的美国社会,卢克乐观进取的个性受到各阶层观众的欢迎,他是三者里面最纯粹的美国喜剧形象。而劳埃德本身就像一部电影,实现“美国梦”的美国青年从一个穷小子变成了明星,在豪宅里“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基顿也如果自己所饰演的角一样,坚持作为杂耍演员不断登台演出,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秒。
从电影语言的角度来看,基顿是将实体喜剧与故事和场景安排结合得最紧密的喜剧导演。在他的电影中,角的视线、特效和道具指导着故事和场景的安排,用别人的话老说,基顿的电影就是一个充满笑料的杂耍世界。而劳埃德的影片中也会有紧张刺激的镜头,但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力依旧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卓别林则是把夏尔洛的表演放在了影片的核心位置,道具和布景都很简单。卓别林的远景镜头旨在捕捉夏尔洛的视觉、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细节,而基顿的远景镜头则与身体笑话和场景安排紧密结合。
而在作品主题方面,从基顿善于运用大道具和矮小身形的对比作为戏剧冲突就可以发现,在基顿电影中,更多的是描述“大与小的冲突”,展开来说其实可以理解为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同时在这个对比的过程中,基顿也通过《浪漫时代》的戏仿历史去进行将个人融进历史社会文化的尝试,最后在《将军》中
完成了这种人在命运和历史中挣扎反抗的主题升华。而卓别林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更多是一种现实主义,区别于基顿的风格,卓别林并不是十分关注大时代和小任务的对比,其主要的重点更多的在于小人物在大时代的底层生活,从吃饭、出行再到恋爱婚姻以及婚后生活,卓别林的电影中充斥着与现实社会所相反的底层民众所追求的安稳,以及揭示着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具体的社会矛盾。区别于基顿电影中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