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喻共欣赏──来自课文的精彩比喻[推荐]
第一篇:妙喻共欣赏──来自课文的精彩比喻[推荐]
妙喻共欣赏──来自课文的精彩比喻
东晋时期,有一天谢安正在家里为孩子们讲解诗文。忽然间,窗外大雪纷飞,于是谢安高兴地问孩子们:“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儿谢朗抢着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微笑着摇了摇头。这时候,侄女谢道韫不紧不慢地回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高兴地笑了起来,连连夸赞她有才气。英国作家王尔德也曾就比喻说过一段著名的话: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只能是蠢才了。谢道韫咏雪的故事和王尔德的话说明了同一个道理,比喻作为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要想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表达效果,必须新奇而贴切。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个独辟蹊径的精妙比喻,应该就是一个充满独特个性的想象,恰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比喻是天才的标志。我国当代学者钱钟书说,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们,总是擅长使用这再也平常不过的工具,从而把它变成修饰文学语言的利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修辞的功能在于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体味语言表达的妙处,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欣赏能力,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面这些独树一帜的比喻句,都是从初中语文课本中信手拈来的,你知道它们“妙”在何处吗?
①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春》(人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作者在完美地描绘了春天的画卷之后,连用三个比喻作为全文结尾,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三个比喻,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吟唱: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赞美春之“新”;春天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赞美春之“美”;春天像孔武有力的健壮青年,赞美春之“力”。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描写的顺序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三个拟人化的比喻,想象丰富,散中求整,渐次排比,气势迭起,戛然有力地收束全文,令读者回味无穷。描写大自然的精彩片段
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鲁迅《社戏》(人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夏夜行船”是《社戏》中的精彩片段之一。这里作者把“连山”比喻为“兽脊”,“淡黑”与“铁”对应,“起伏”与“踊跃”对应,“踊跃”的“兽脊”有“连山”的“起伏”之形,“铁”的“兽脊”有“连山”的“淡黑”之。从形和两方面设喻,连山既有浓厚的质感,又有强烈的动感。以动写静,反衬船行之快,有力地烘托了“我”即将看到社戏时的兴奋急切心情。
③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高尔基《海燕》(人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黑”形容海燕的体,同时在西方文学中“黑”还象征破坏。“闪电”则是海燕飞速掠过天空时由于“视觉暂留”现象给人们留下的一组连续画面,形容它飞行速度之迅疾。从颜和速度两方面设喻,极具视觉冲击力,生动地刻画了一个迅猛勇敢、傲视敌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④于时冰皮始解,波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袁宏道《满井游记》(人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始写水,继写山,后写田野。三组优美的特写镜头,勾魂摄魄地凸现了早春二月独有的特点。写水,以“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作喻,以物比物,突出水光之“晶晶然”──清冷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写山,以“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为喻,以人比物,画出春山之态──娟净可爱,生动而又传神。写田野,说“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简明而又形象。三个比喻,水如新开之镜,山如髻鬟始梳,麦苗如寸许浅鬣,骈文散文结合,长句短句并用,把明媚秀丽的满井描绘得可感、可触、可信,把作者“若脱笼之鹄”冒寒出游的惊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⑤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人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这首诗起句就气势不凡,把边塞风雪的赫赫声威表现出来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北风一吹,大雪纷飞,突出了边塞环境气候的特点,风雪来得早,来得猛烈。接下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转折来得突兀,来得意外。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传达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彩。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意象繁富而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乎使人忘记了塞外的奇寒而内心感到春天般的温暖与喜悦,真是“妙手回春”啊!这也许就是常常令后人欣羡不已的“盛唐气象”吧,写苦寒总是那么乐观,写离情总是那么旷达,写惆怅总是那么奋发,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大国风范孕育出来的“大人”(大写之人)情怀。
⑥而或长烟一空,浩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范仲淹《岳阳楼记》(人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在描绘了洞庭湖“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白天美景之后,作者又发挥丰富的想象,为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夜晚美景──“长烟一空,浩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晴朗的夜空云雾完全消散了,一轮满月高挂天空,明亮的月光悄无声息地泼洒在千里湖面上;一阵微风吹来,湖面泛起了层层涟漪,
浮动的光影如同金子在跳动;无风的时候呢,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月影静静地躺在水中,就像是一块圆玉沉在水底;耳边传来声声渔歌,有的远,有的近,此唱彼和。──这是怎样一幅令人心醉的画面啊!两个比喻,一动一静,对仗工整,把洞庭湖的夜景写得有形、有、有声。“春和景明”的夜景与前面的日景,共同构成一幅明丽的画面,为极写“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喜”之情作了有力的铺排。
⑦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沁园春·雪》(人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作者登高望远,蜿蜒山披冰戴雪,犹如银的长蛇在腾舞;巍巍丘原冰封雪裹,好似白的大象在奔驰。“山”有“蛇”之形,有“银”之;“原”有“象”之形,有“腊”之。以“舞”字形容雪披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山高原写活了。雪景以“白”为特征,作者却不用“白”字,而用“银”“蜡”,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把“山”“原”人格化了,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本来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是因为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
的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为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⑧(杨二嫂)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人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杨二嫂是《故乡》中着墨不多的一个人物,但是留给我们的印象却极为深刻。作者用“圆规”比喻杨二嫂“张着两脚”的站立姿势,加上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尖酸刻薄语言,生动地刻画出了她那挑衅式的市侩姿态,富有漫画的夸张彩。用“细脚伶仃”形容杨二嫂腿细得可怜,由于岁月的无情流逝和每况愈下的生活的磨砺,早已失去了往日“豆腐西施”的迷人风采。一个比喻关涉两个方面,都从形上设喻,不仅写出了杨二嫂外在的姿态,也写出了她内在的性格,还含蓄地传达出她变化的社会根源。
⑨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人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古代人们常用秋水形容年轻女子灵活的眼波,用山峰形容用黛画成的秀眉,相沿成袭,几成滥调。此词却反向设喻,说水是眼波横流,山是眉峰攒聚,把山水人格化了,顿觉别开生面,活泼异常。接着又轻巧地问上一句:“欲问行人去哪边?”随即作出令人更为惊叹的回答:“眉眼盈盈处。”“眉”者山也,“眼”者水也,“盈盈”者,脉脉含情之谓也。这次友人要去的浙东地区,不正是山水秀丽、春长驻之地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