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单项复习——修辞手法2(附答案)
                专题  修辞手法(二)
1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B  )
A.“就算整个世界被寂寞绑票,我也不会奔跑”              (吴青峰《小情歌》)
B.“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                (宋冬野《董小》)
C.“孤独的花睁开流泪的眼,祈求时间不要去改变”          (卢庚戌《风花树》)
D.“这城市已摊开他孤独的地图,我怎么能到你等我的地方”(高晓松《模范情书》)
A、C、D项是拟人,B项是比喻。
2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借代”修辞的一项是( B  )
A.主人下马可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C.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A、C、D项中的“管弦”“秋月春风”“丝竹”为借代。
3、下面选项中最适合作“用妙计七擒孟获诸葛亮攻心为上”一句下联的是A
A.出奇兵四渡赤水用兵如神     
B.有韬略六出祁山汉丞相忠心可表
C.保阿斗三进三出赵子龙勇猛强悍     
D.有奇谋三进山城老太婆双无敌
4下列句子中对修辞手法的判断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我没有你,我没有你,我以为你早死了。”    (反复。鲁侍萍要强调自己不是来周朴园的,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同时也含有怨恨、后悔之意。)
B.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对偶、夸张。言泪比河多,恨比山高,以此表
达女主人公想象与张生别后强烈的相思之苦。)
C.“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对偶,比喻。这里是说张生为去考取功名使夫妻分隔两地,表现了崔莺莺轻视功名、执着爱情的人生追求。)
D.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对偶、比喻,李密借乌鸦反哺表达自己要为祖母养老送终的愿望,既要尽忠,更要尽孝。)
D项无对偶。
5.下列对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B
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借助科技力量,让展柜里的国宝“开口说话”,让库房里的文物“活”了起来,吸引着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脉搏。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既是独一无二的知识宝库,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还是了解历史、认识现实、传承文脉的文化殿堂。衡量一个博物馆是否成功的标准,不仅在于其馆藏有多少,还在于其多大程度融入人们生活、满足受众需求。从这个角度而言,
博物馆与科技的相遇,正是要以创新的手段,让文物不再“高冷”,让馆藏更加“亲民”,进而激发观众的参观热情,让更多人在触摸历史中延续文脉。
如果说,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是让文化馨香远播的上半篇文章,那让观众看得懂、有所得、有所悟,则是不可或缺的下半篇文章。进一步展示展品的艺术价值,挖掘藏品的文化内涵,讲好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让更多观众不止步于拍照打卡,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博物馆热就能持续热下去,“博物馆里的文化”就能直抵人心。
A.比拟、引用、反复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6、下列对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D   )
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写道,思乡往往可以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而我的乡思落脚点却不是河湾、小树和苍苔,而是无数个乡村的灯火。
灯火,是一个个村落最为亮堂的眼睛。晚曦殆尽,乡野渐渐被黑幔吞噬,这时一村落的某个
人家便会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也亮了,另一村落也亮了,一盏再一盏,全亮了。它们相互欣赏着,相互安抚着,相互守护着,直到整个村落安然眠睡,高枕无忧。一盏灯火赫然醒来,在狗吠中也赫然有了起床声,赫然有了开门声,一个村落苏醒了,透过门窗的灯火穿过黑热烈地奔向远方,于是一盏又一盏灯火醒来,一个村落醒来了。透过门窗的万家灯火穿过黑依旧奔向远方,一个接连着一个,大大小小左邻右舍的村落齐刷刷地全醒了。
村落与村落似乎很近,近得只要有一盏有意无意的灯火,整个乡村便都在注目;却又好像很远,远得让乡人们循了灯火总要趟着黑走上个千折百回,才能完结一段心事,收获一次喜悦。在我的乡思里,不断演绎着一幕幕播种和传颂乡情的美丽记忆。
A.对偶  借代  排比            B.对偶  借代  夸张
C.拟人  比喻  夸张            D.拟人  比喻  排比
7、下列对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时尚领域,服饰文化是一种极具流行感的文化体系,具有很强的传播性。时尚践行者的努力让人间处处存在和谐的彩交响,每个人都是演奏者,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声部元素。人
们通过服饰的创造、变革,表现个性的解放,表现自由的愿望,表现对美的追求。现代着装观和服饰形象清晰体现着,也充实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生活观念解放过程中,人们相信多元化的服饰是使社会活跃化的彩,是让时代生动化的表情,是让思想观念解放的面容。服装随着文明进化被赋予了文化功能,能够附着具有无限表达可能性的社会文明符号,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高晓松的背景
时尚设计的重要艺术语汇是彩。彩体系突出表征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特定内涵。可以说,一个民族的彩文化是该民族最容易辨识的文化标志。一个民族对彩的认知、理解、把握、运用,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积淀过程,是一个美感进化过程。没有民族文化历史依据的时尚彩难以深入人心。时尚设计大师们只有借助“墨悲丝染,诗赞羔羊”等诗词歌赋和古代书画,深挖中国彩的多元借代与丰富内涵;同时,结合时代精神,巧妙衔接中国彩的“前世”和“今生”,如此方能从传统到现代,从物质到理念,跨越视觉表象层面,实现对彩历史的深层文化解读。
A.比喻    排比  引用            B.比喻  排比  对偶
C.对比    比拟  对偶            D.对比  比拟  引用
8、下列对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B  )
麦子的成熟就像一场声势显赫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饥饿之中的期盼和高温之下的煎熬,把农人们关于夏收的心情调动到了极点。“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无数次急切地观望抚摸之后,开镰割麦的日子终于到了。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车子后的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使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麦地是庄稼人的战场,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前鞠后躬,弯腰伸臂,刀光过处,一片齐刷刷的麦子顺势倒下。橙黄的麦地就像毁于蚁穴的长堤,在片刻之间开始出现残缺,一行、一块、一片,大有风卷残云的架势和撼天动地的气概,能割的割,不能割的捆,捆好后就往场里搬运。麦收地里无闲人。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割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不是端着茶杯满地人,就是在收过的麦地里捡拾那些被遗漏的麦穗。麦秆刺啦的声音,车子咯吱的声音,老人训斥晚辈、孩子哭闹和年轻人打情骂俏的声音,交响乐一样,在高温的天空里喧嚣起来。
A.比拟  顶真  排比              B.比拟  比喻  排比
C.顶真  比喻  引用              D.对偶  比拟  引用
9、下列对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B  )
寒星霜月,孤月一轮,漠漠旷野,沉寂无声。蓦然夜里传来凄婉的笛声,是《折杨柳》,还是《凉州词》?中原白发母亲泪,闺中娉婷少妇愁。山路遥遥。水路遥遥。风路遥遥。雨路遥遥。何处觅故乡?大山隔绝。戈壁隔绝。荒漠隔绝。断鸿声里,听胡笳悲切。
月里,是什么发出幽幽青光?可怜荒滩戈壁骨,犹是春闺梦中人。谁承想,这漠漠荒野曾是布满剑戟和鼓角的血土!
这里本来就是一片古战场,只要你静下心来,侧耳倾听,那箭矢镞雨的呼啸,那烈烈战马的长嘶,那城楼上的角鸣,那剑戈撞击的铿锵,都会从远方传来,从历史深处传来。
战争与和平是平衡人类的两块砝码。历史躯体里流淌着血与火的基因,也长满诗与歌的细胞。如果没有战争,历史的躯体成为侏儒;如果没有诗与歌,历史的躯体也会枯涩,而失去丰腴和弹性。
玉门关既是边陲重关,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如果把古丝绸之路分为东、中、西三段,这里既是东段的终点,又是中段的起点,由此可以进新疆的伊吾,沿塔克拉玛干大沙
漠北部边缘途经焉耆、轮台、龟兹、姑墨、疏勒,越葱岭,至安息,而可达古罗马帝国……
A.比拟  比喻  反问    借代            B.比拟  反问  排比  对偶
C.比拟  反复  排比  夸张            D.对偶  反复  反问  排比
10.下列对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B  )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