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五四制八年级上第五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 ...
2023-2024学年部编版五四制初中语文单元测试
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7小题 每题3分 共计21分)
1.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春节又称“过大年” 其活动有三个特点 一是响(放鞭炮) 二是红(贴春联) 三是火(点灯守岁)
B. 骈文 文体名 起源于汉魏 形成于南北朝 盛行于隋唐 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 世称“四六文”
C. 中国是礼仪之邦 很讲究礼貌用语 献物于他人说“请笑纳” 请人指点说“请赐教” 他人送己说“请
留步” 中途离开说“失陪”
D.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 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 如“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舍生取义”“不耻下问”
【答案】D
【解析】D项 “舍生取义”不是出自于《论语》 而是出自于《孟子》
2.《昆虫记》中蟹蛛爱吃(        )
A. 蜜蜂
B. 蝎子
C. 蝴蝶
【答案】A
【解析】依据《昆虫记》中相关内容“这种蜘蛛不会用网猎取食物 它的捕食方法是 埋伏在花
的后面等猎物经过 然后上去在它颈部轻轻一刺 你别小看这轻轻的一刺 这能致它的猎物于死地 我所观察到的这蟹蛛尤其喜欢捕食蜜蜂”可知 蟹蛛爱吃蜜蜂
故选A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 自出新裁 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不相同
B. 若不是妙手偶得 便确是经过锤练的语言的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 无边无垠 坦荡如底
C. 他触目伤怀 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自然要发之于外 家庭锁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D. 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 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答案】D
【解析】A项 “自出新裁”应写作“自出心裁”
B项 “锤练”应写作“锤炼” “坦荡如底”应写作“坦荡如砥”
C项 “锁屑”应写作“琐屑”
故选D
4.下列选项中 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 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赞美了木兰的勇敢机敏
B. 《台阶》是一篇小说 作者李森祥 文章讲述了李森祥的父亲为盖新房而拼命苦干的一生 作品交织着对农民贫困现状的怜悯和对其勤劳向上、坚韧不拔品质的崇敬
C.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
D. 《河中石兽》作者为纪昀 字晓岚 清代文学家 课文通过叙述寻寺庙石兽一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从实际出发 不能主观臆断
【答案】B
【解析】B项 “作品交织着对农民贫困现状的怜悯”有误 应是 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对其勤劳向上、坚韧不拔品质的崇敬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有误的一项是(    )
A.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写 文章以“月光”为线索 根据作者行踪 以诗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月图 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 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B.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是道家学派的作品 反映了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 《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D. 《中国石拱桥》是我国桥梁专家、教育家茅以昇写的一篇说明文
【答案】C
【解析】C项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而非“编年体”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骚”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B.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敝、子”等 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 对尊长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C. “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 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即景抒情 托物言志
D. 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带帽) 表示已经成年 后人常用“冠”和“加冠”表示男子年已二十
【答案】B
【解析】B项 “子”指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也可用以尊称对方
7.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所谓“绚烂之极撅于平淡” 就是这种境界
②作文知道割爱 才是进入第三阶段的象征
③芟除枝蔓之后 才能显着整洁而有精神 清楚而有姿态 简单而有力量
④不成熟的思想 不稳妥的意见 不切题的材料 不扼要的描写 不恰当的词字 统统要大刀阔斧地加以削删
⑤须知敝帚究竟不值珍视
A. ②④③①⑤
B. ②⑤④③①
C. ④③⑤②①
D. ④⑤①③②
【答案】B
【解析】通读语段 五个句子都是讲作文应该学会割爱 应该把②这样概括性的句子作为首句 ⑤句“须知敝帚究竟不值珍视” 也就是要舍弃敝帚 呼应②的“割爱” ④句中“大刀阔斧地加以削删”就是“芟除枝蔓”的过程 后面应为③ ①句中的“这种境界”指的是③中的“整洁而有精神 清楚而有姿态 简单而有力量” 故正确排序为 ②⑤④③①
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 每题15分 共计15分)
8.(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①略无处(                     )
②望峰心(                     )
8.(2)请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标一处)
或 王 命 急 宣
8.(3)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②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
8.(4)两文都写了猿鸣 但写作目的不同 《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                                  《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                                 
8.(5)下列对【甲】文的分析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1)①同“缺” 空隙、缺口, ②平息
【解析】(1)①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阙 同“缺” 空隙、缺口
②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 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 息 平息
【答案】(2)或/王命急宣
【解析】(2)“或”为副词 意为“有时” 应在其后断句 故句子朗读节奏为 或/王命急宣
【答案】(3)①如果不是正午和午夜 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②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 即使在白天 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解析】(3)①自非 如果不是 亭午 正午 夜分 半夜 曦 日光 这里指太阳
②柯 树木的枝干
【答案】(4)凄凉, 生机勃勃
【解析】(4)【甲】文中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 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一句体现出猿鸣的“凄异” 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凄凉 渲染了三峡秋天的萧瑟气氛
【乙】文中作者描绘了江流险峻的山势和山中种种奇异的景物 视野从低到高 从点到面 “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一句描绘了泉水泠泠 清越悦耳 好鸟嘤嘤 和谐动听 山蝉高唱 山猿长啼的景象 这些欢快的声音 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 写出了听觉和视觉中新奇的美感 体现出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答案】A
【解析】(5)A项 “在一千二百里长的三峡两岸”表述错误 “三峡两岸”是“七百里” “一千二百里”是从白帝城到江陵的距离
三、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 每题15分 共计15分)
9.(1)本诗从题材上属于_______________ 这一题材的唐代代表诗人还有_______________
9.(2)“貂锦”在句中指战士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前两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9.(3)末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案】(1)边塞诗, 高适(岑参)用首先然后最后写一段话
【解析】(1)陇西 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这首《陇西行》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是一首边塞诗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答案】(2)借代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解析】(2)本诗前两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 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貂锦”的意思是锦衣貂裘 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 这里借指精锐部队 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唐军誓死杀敌 奋不顾身 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 表现了唐军将士英勇无畏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
【答案】(3)“河边骨”是实写 “梦里人”是虚写 通过两者之间强烈的对比 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同时借助想象 扩大诗词意境 深化了主题
【解析】(3)解答此题 需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然后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歌主旨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 “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 一边是现实 一边是梦境 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 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 虚实相对 荣枯迥异 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一个“可怜” 一个“犹是” 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扩大了诗词意境 深化了主题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 每题15分 共计30分)
10.
(1)本文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10.(2)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0.(3)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1)当今社会 寒门能否出贵子 关键在于个人的奋斗
【解析】(1)解答本题 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寻作品阐述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观点 可根据“相反 白手起家的寒门青年 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 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 寒门能否出贵子 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关于‘命运’的话题 而是一个关于‘奋斗’的故事”等关键句进行归纳概括
【答案】(2)道理论证 引用了演讲词《寒门贵子》的一段话 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寒门能否出贵子 关键在于个人的奋斗的观点 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解析】(2)道理论证 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 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文章第⑤段引用了《寒门贵子》中的一段话 使寒门能否出贵子 关键在于个人的奋斗的论证增强说服力
【答案】(3)开篇点题 引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话题 接着 具体分析什么是“贵子” 以及“寒门弟子”成为“贵子”的多元化方式和社会条件 最后 以《寒门贵子》中的一段话总结全文 指出寒门能否出贵子 关键在于个人的奋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