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退休制度
一、我国退休制度沿革及评述
(一)我国退休制度的变迁
1.退休制度的开始、标志以及扩大
1950年3月15日,新中国成立后发布的第一个关于退休以及养老方面的法规《关于退休人员处理办法通知》,它的受众为单位体系。
195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范了普遍职工的工伤待遇、生育待遇、退休养老等方面的内容。它的受众为100人以上的企业员工,覆盖范围较广。
1953年,《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若干修正规定》,使得其受众扩大为企业职工的98%。
2.退休制度的调整
ps婚纱照
1958年,《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统一了全国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
3.退休制度的徘徊
1966——1977年,主管退休事物的劳工部被撤销,公会系统瘫痪,社会保险基金的征集、管理、调剂使用制度被迫停止,退休制度形同虚设。
4.退休制度的恢复
1978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本质上是恢复、调整1958年的退休政策,并且平乱的混乱制度。
5.沿袭至今的退休制度
1991年,《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决定》出台明确了分管退休养老金的部门机构;1995年,《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标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的养老方式确定,保险制度开始由“传统制度”向“社会统筹变迁”。
20世纪末,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保险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规定了国家、企业、个人三方负担的多元化筹资渠道,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金计发办法,从国家到地方均有专门的机构管理,并且基本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二)我国段退休制度下的环境
1.人口老龄化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经十分严峻,面料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数过多的双重压力。中国已经处于老龄化社会,目前中国609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44亿,占总人口的11%,并将以每年3%的速度增加,将是发展中国家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国家。据统计预测,201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占总人口12.8%的1.74亿人,而2020年将达到占总人口17.2%的2.48亿。
2.我国老龄人口经济准备不足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目前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3.
8万个,养老床位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其他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许多为老服务也都存在发展缓慢的问题。
“传统的‘子靠父建家,夫靠子养老’”出现了计划生育新情况的冲击:现在在计划生育的影响下,许多年轻夫妇早早背上四个老人、一个小孩的重的抚养负担。而出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占相应比例的人养老金准备不足,大部分花在子女婚假、买房、治病上而养老金准备不足。
3.养老保险基金、保障水平下降
难一方面,社科院研究表明2006-2010年全国养老保险费收缴率分别为90%、89.9%、89.5%、87.7%和86.5%,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这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将产生十分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退休和在职人员之比在逐年下降,20世纪50年代为1:400,1978年为1:30,1995-2011年分别为1:3.90、1:3.30、1:2.99、1:3.08和1:3.16,虽然2010年后有所改善,但大趋势未变(见表1)。可见老龄人口越来越多,相对而言劳动力在减少,如此一来,缴纳保费的人数相对下降。而宋晓梧(2001)认为2030年时中国退休和就业人数
之比将高达47.39%,照此趋势,届时中国养老基金筹资将出现巨大困难。
养老保障水平低更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养老水平均较低。农村本身人均收入低,
二、我国退休制度的缺陷
1.退休制度基本格局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直以来我国的退休政策规定男性职工60周岁,女性职工55周岁。这个规定主要是基于建国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平均寿命的客观背景。但是在上世纪末,我国经济结构和人均GDP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口平均寿命上升到68(男)、71(女)左右。因此可以说现行的退休政策未能跟上时代发展潮流,法定退休年龄较大幅度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2.缺乏弹性
我国沿袭的退休制度一直以来都是一刀切,这就导致了人力资源的相对浪费问题。一方面
导致了普遍化的提前退休现象;另一方面并未充分考虑到某些知识性、技术型行业具有的较高专业技术素质的人力资源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受教育培训时间比以往都要长得多,学历越高,工作时间相对越短。60岁退休,使人力资源投入产出的比例失衡,进而导致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对未来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后果。
三、改革我国退休制度的理论依据
首先,现行退休制度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社会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机制作用越来越显著,这就要求劳动力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进行合理的流动。而原有的劳动用工制度把劳动者固定在一个企业里,变成单位所有、部门所有,不能按生产需要进行合理流动。
其次,现行退休养老的改革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主要表现在:1.现行退休制度不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关系,这与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交换对等”原则相矛盾,这就促使我国退休制度的改革。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用工制度的改革,与现行的退休养老制度之间存在矛盾。3.原有的退休养老制度是在企业无破产风险为前提的,在商品经
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济条件下,企业破产给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的经济损失是同等的。一旦企业破产,企业退休职工就不可能享受养老保险。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改革现行退休制度,使之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最后,现行退休制度的改革不仅是社会保障制度自我完善和改进的需要,而且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现行退休制度的改革不仅可以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提供经验,而且其本身也是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一种手段。现行退休制度与广大职工在职时的劳动成果无必然联系,这不利于提高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改革建议(具体制度设计)杞人忧天的寓言故事
(一)改革的思路
延长退休年龄是大势所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行弹性退休制度是我国退休制度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改革的策略
1逐步延长法定退休年龄
时光荏苒我国延长退休年龄并不是因为我国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而提出来的,而是为了应对我国退休制度混乱、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金缺口等问题做出的对策。我国的退休制度改革尚在起步阶段, 退休制度整体设计是退休年龄调整的前提, 因此, 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的调整应该逐步推进。
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已经是一种国际化的大趋势。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和社会状况,采取逐步提高退休年龄,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
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无疑是弥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重要措施之一;另一方面,提高退休年龄实际上是延长了劳动者的劳动年龄,因而会增加劳动创造的收入,
增加退休金的积累。因此提高退休年龄对减缓退休金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设计逐步延长退休年龄的改革方案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推迟的时间和具体的操作方案。
2.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弹性退休制度是指允许劳者在退休年龄、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方面具有某种弹性。一方面,在制度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加大提前退休养老金给付的扣除,增加养老金给付额的调整幅度,以体现个人养老金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质进而保证养老保险财务机制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我国退休制度的制定必须综合考虑平均寿命、职业性质、性别、年龄等多方面因素,在调整政策时应该根据各行各业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退休年龄标准,而不能“一刀切”。一些条件艰苦的行业不仅不需要延长退休年龄反而要缩短工作年限。总之,我国退休年龄的调整,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遵循适时、适势和适度的基本原则,考虑到我国国情,提高退休年龄应区别人,分步推进,逐渐达到退休年龄的目标。另外,在进行退休年龄的改革过程中的具体操作上,我们应该综合考虑人口老龄化以及就业等因素的影响,立足于国情,小幅度、渐进式、有弹性的延长法定退休年龄。
上海 邮编(三)关于十八大三中全会“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2020各省高考时间 11月15日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周五晚发布,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一个亮点。此外,《决定》对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等社会广泛关
切的热点话题都有涉及。《决定》提出,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坚持精算平衡原则。
这政策本身便给了我们对于退休制度改革的思考的一个方向指导:延迟退休时必然趋势,但是不能一刀切,还是需要弹性的延迟退休。在经过这么多年的民意反映、社会实践、专家学者研究调研,延迟退休一直是我们讨论的话题,因此弹性延迟退休也算是众望所归的政策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