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A版数学选修2-1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2节
§2.2.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
教
学
设
计
山东省青岛市第十六中学 孟媛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1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主要学习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在必修2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主要方法,并在平面直角坐
标系中研究了直线和圆这两个基本的几何图形.这一节课是在学完圆及其标准方程的基础上,将研究曲线的方法拓展到椭圆,是继续学习椭圆的几何性质的基础;椭圆的学习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另外本节内容蕴含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思想、类比思想、化归思想等.因此,教学时应重视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掌握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理解坐标法的基本思想;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
二、教学目标设置:
1.借助动手实验让学生画出圆、椭圆、线段,到它们三者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研究椭圆做准备。
2.通过播放圆的研究过程的微课,让学生回忆起研究圆的基本流程,从而让学生学会类比圆的研究过程研究椭圆。
3. 通过类比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小组合作给出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巩固用坐标化的方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同时体会含有两个根式的化简思路。
4. 通过经历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具有利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并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
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了教学实际,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融入各个教学环节.
三、学生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了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和掌握“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之后,学习椭圆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有能力学好本节内容; 但在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时,学生需要自己建立坐标系,再研究推导出方程仍是一个难点。且之前未接触过一个式子中含两个根式相加的情况,故化简也能是个问题。基于此,本节课确定如下重难点。
四、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方法: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自主探究,形成师生互动
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学法指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高中课改追求的基本理念。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旨的现代教育原则。采用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以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参与、共同交流与协作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得果实;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发展.通过不断探究、发现,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心灵愉悦的主动过程,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手实验.
教学准备: 课件(包括PPT课件、几何画板课件)、准备画椭圆工具(包括一块木板、两颗钉子、一根细绳).
五、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计划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阶段:
通过实验让学生画出圆、椭圆、线段,让学生建立起三者之间的联系
↓
播放微课回忆圆的研究过程,为学生类比圆的学习研究椭圆做铺垫
↓
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讨论成果,总结出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
↓
通过对例题求解,深化学生对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的理解
↓
课堂小结与作业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①将一条绳子的两端固定在同一个定点上,用笔尖勾起绳子的中点使绳子绷紧,围绕定点旋转,笔尖形成的轨迹是什么?
学生:动手在黑板上进行演示,画出圆。
教师:②将固定在同一个定点的绳子的两端沿一条直线运动,使其固定在两个定点上,笔尖勾直绳子,移动笔尖,得到的是轨迹是什么?
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工具,同学同桌合作在白纸上画,教师可以现场录制一组,之后借助希沃白板播放,让学生观看。
(设计意图: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通过画圆、椭圆,给学生一个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感性经验,通过实践思考,为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做准备.)
(二)总结归纳,形成定义
教师:椭圆的图形我们已经画出,下面我们应该研究什么了?
学生:椭圆上的点所满足的条件,归纳出椭圆的定义。
教师:很好!那我们选择其中一个椭圆。考虑椭圆在形成的过程中,哪些量没有变?哪些量变了?
学生:笔尖到两个图钉的距离和没有变,都等于绳长,两个图钉之间的距离也没有变,但笔尖的位置在变化。
教师:你观察的很仔细,请坐。我们说不变的量才叫做性质。那下面你能类比圆的定义(平面内与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叫圆)给出椭圆的定义吗?
全国有哪些好的高中学生: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叫椭圆.
教师:语言表达的很流畅,那根据上课开始我们做的实验,考虑一下,这个定长有无限制条件?
学生:噢!定长要大于,因为定长如果等于的话,轨迹就是线段了。
教师继续追问:那如果定长小于呢?
学生:不可能。
教师:对!所以此时的轨迹就是不存在。因此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的点的轨迹叫椭圆;
当常数等于时,点的轨迹为:线段;
当常数小于时,点的轨迹不存在。
(设计意图1.在概念的理解上,先突出“和”,在此基础上再完善“常数”取值范围. 在变化的过程中建立起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结合几何画板演示,形象直观的说明定义中的必备条件,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
教师:那你认为椭圆的定义中,我们需要注意哪几个关键词?
学生:(1).平面—大前提;
(2).任意一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2a;
(3).常数2a大于焦距2c.
教师:这里,我们把两个定点,叫作椭圆的焦点,两个焦点,间的距离叫作椭圆的焦距。你是否理解了刚才我们所学习的椭圆的定义,请做一下下面几个小题。
(三)应用举例,及时评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