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2 近现中国思想文化(解析版)
2022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历史)12近现中国思想文化
考点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01.(2022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1)中法两国的文化沟通源远流长。2022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进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广为宣扬。《论法的精神》和《社会契约论》也被译成汉语出版。
(2)概括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并分析其思想在近代中国广为传播的缘由。(8分)
【答案】
2)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主见三权分立,提倡公平、自由,提倡天赋人权,提倡主权在民。
缘由:中华民族危机严峻,需要政治变革;政治变革需要新的理论指导;西方民主思想成为中国政治变革的理论武器。
【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进展·启蒙运动·孟德斯鸠与卢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的缘由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同学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第一问就是直接运用所学学问回答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主见,属于比较简洁的考题,仅仅考查了记忆,这就要求高考复习中不能忽视基础史实的背诵问题;其次问中西结合,分析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的缘由,结合甲午战后中国的时代背景不难分析出答案。从今题我们可以生疏到今后的复习要留意重大历史时间的背景、缘由等的分析,要把中外历史联系起来复习,留意中外历史大事的关联性。
02.(2022年江苏单科卷历史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维新变法时期报纸比较多,除了《国闻报》,还有《时务报》等,故A项错误;材料中“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的信息说明维新派目的是传播国外新思想,故B项正确;材清政府对维新派活动是限制的,故C项错误;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国内采访偏重于北方各省,从创办的地点到稿件的来源来看,是在北方,但维新思想的传播,通过报刊对南方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尤其是湖南以谭嗣同为首的,大力宣扬维新变法思想,故D项错误。
湖南高考时间2022年具体时间【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报纸影响
【名师点睛】复习中要把握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为主线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线索: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制派、洋务派主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
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03.(2022年上海单科卷历史18)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答案】B
【考点定位】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思想潮流的演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名师点睛】“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月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训练、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见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接受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训练方面的具体方法来挽救统治危机。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
04.(2022年上海单科卷历史33)“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行行。”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  )
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    B.期望清王朝复兴
C.祖宗之法不能变      D.反对洋务运动
【答案】A项3分,B、C项1分,D项0分
【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清末新政·新政的举措
【名师点睛】我们往往对慈禧太后的印象都是冥顽不化,因循守旧。其实她在肯定程度上也是支持中国进行改革的,但这种改革是有肯定限制的。清朝末年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我们往往称之为清末新政。新政中涉及到了预备立宪,建立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的制度等等。但这都是一种被迫的转变,而且为时已晚,没有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05.(2022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7)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缘由是“书之备与不备也”。他说:“今以西人声光
、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绚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认视之,已为陈言矣。”因此,他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着欲自离,臆度读西书为功。”
                                  ——据《饮冰室合集》
(1)依据材料,概括粱启超对引进西学的生疏。(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见的意义。(6分)
【答案】
(1)西方科技较中国发达,思想、学术成果丰硕;须大量引进西学;应不断吸取西学的最新成果。(6分)
(2)推动西学传播;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观念转变;为戊戌变法做舆论预备。(6分)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康梁维新思想•梁启超的思想
【名师点睛】本题以梁启超的观点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维新变法思想的理解和生疏,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猎取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力量。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经受了“器物——制度——思想”不断深化的过程,康梁维新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最大意义是思想的启蒙,因此近几年各地高考试卷多次对其进行考察,这应当是我们复习备考的重点。本题从题目设计上来说,第一问的解答基本紧扣材料,其次问的解答则更多地运用所学学问,题目难度不大。从社会热点来说,是不是契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梁启超的小儿子梁思礼去世的热点呢?
考点二:新文化运动
01.(2022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8)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狡猾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订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答案】B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同学阅读史料,通过历史现象猎取历史本质的力量,解答此类型选择题,不行以只留意历史现象,而忽视历史本质的分析归纳,这也是此类试题的难点所在。解答本题一是需要同学能够通过题干中猎取关键信息,如时间“20世纪初”,内容“一目了然”等,其次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者的本质意图。这就告知我们平常复习备考时加强对历史基本理论的复习,特殊是加强对考生的解题力量的训练,肯定要把握表明、反映类试题的解法。这类试题在近几年高考选择题中比重很大,其考查的是“现象和本质”的规律思维,题目给出的是现象,我们本质即可。
02.(2022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8)20世纪一二十年月,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提出“政权是由杆子中取得的”  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20世纪一二十年月,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可以推断出此人是陈独秀,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中共一大上他被选为中心政治局书记,故本题答案选B项。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当时,对党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李大钊、陈独秀因各在北京和广州,工作脱不开身,而没有出席中共一大大会,A项错误;C项是提出的思想;D项错误,南昌起义是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人领导的,没有陈独秀。
【考点定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中国的革命家·陈独秀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同学对陈独秀的重大历史大事的了解状况,属于基础学问考查,难度不大。教材中对于陈独秀历史大事相关有: 1新文化运动发起人“南陈北李”之“南陈”,创有刊物《新青年》;是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者之一,也是早期共产党组织的活动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是中共一大书记;在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右倾”,导致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损失惨重,从而向成熟转变。备考中也可以以重大历史人物为主线梳理其他历史人物的主要历史事迹。
03.(2022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8)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
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服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学问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宽敞民众开头拥有打算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学问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生疏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化的传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