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作文之泉州习俗的作文
泉州习俗的作文
【篇一:泉州习俗】
节庆
泉州民俗古朴,具有中原传统和地方习惯互相结合的特,雅俗共赏,极富人情味。 (一)过春节,道恭喜。此外上元节(元宵)也是大节日,家家挂花灯,小孩提纸灯,欢宵达旦。 (二)清明节,春祭敬祖,扫墓烧纸钱,寄托对逝者的缅怀和哀思。 (三)五月节也就是端午节,这时是黄梅季节要过渡到暑天,家家户户都做粽,俗称“补天”,以祈求不再下雨;在乡村,这一天要龙头“采莲”,村民们唱“嗦莲”的采莲歌,边唱边走,绕完全村,以此祈求丰收和健康。 (四)“七娘妈生”,即七夕,起源于“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这一天家家要摆纸轿、胭脂盒、花粉,拜七娘妈,以求庇佑。 (五)普渡日,就是中元节。农历七月十日起,历时一个月,分铺分区祭祖先、设宴席、演戏、请客,最后一日再烧灯,摆些菜碗,喜庆结束。 (六)中秋节,泉州人过中秋节的热闹程度仅次于“上元”。这时秋高气爽,又是收成季节,妇女们就买月饼,蒸煮甘薯、芋头,小孩们则到处捡砖瓦片造塔仔,当月满天心,家人团聚赏月、吃饼、或搏“状元”饼,而小孩子分到月饼后,就结伴去拜他们造的塔仔公。泉州城里,这一夜,许多人都到江边泛舟赏
月,有的在江边悠然地吹奏南曲,很有雅趣。 (七)九九重阳节,登高远足,是一项很有诗意的活动。 (八)冬至,就是冬节。用糯米粉搓丸,做成鸡、鸭、狗、猪、羊、牛六畜的模样;在乡村,还举行隆重的冬祭。 (九)做“年兜”。在除夕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除尘”贴春联,备办年货,蒸糕,还要送神。除夕当夜,家人团聚点独守岁,然后燃放鞭炮,送旧迎新。
风俗禁忌
年兜
大年腊月三十、小年腊月二十九,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泉俗称“年兜”、除夕。
备节:
节前,要完成扫尘、拆洗 被褥蚊帐等大扫除,炊年糕、年米果,给大人小孩买衣服,操办“敬神敬佛敬公妈”的供品及年货,请先生写春联,有的还到各宫庙“烧过年金”。
馈岁:
挑水盖井:
除夕日,家家 户户该洗的东西洗完,到水井提水挑水,把水缸装满,并稍溢出,以示年年有余。后即把水井用石板或木板上加压石头,把水井口盖住,不再打水,直至正月初四方才掀盖用水。现在使用自来水,此习俗已不存。
辟火符:
置甘蔗:
煎堆补天:
筅尘:
吵新人
吵新人,即闹洞房。泉州一带有“七日内无大小”之说,意即新婚以后的七天之内可以不拘礼节随时闹洞房。闹洞房的内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妇当众做出种种亲昵举动,形式多样,诙谐风趣。但有时也会因无所禁忌、别出心裁而出格。
满月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作“满月”。主人要请理发匠为婴儿剃去胎发,俗称“剃满月头”,并以“龟粿粽”馈送亲友邻居,亲友邻居则回赠衣服、赢巾(襁褓)、项链、手镯、脚镯等。“龟粿粽”中必有一种叫“满月圆”的米粿,因形状像,故俗称“猪母奶”。它象征母乳充足,婴儿健康。
度晬
婴儿周岁,俗称“度晬”。是日,主人要为婴儿“做度醉”,敬神祀祖,设宴请客,还要制作大量的“四脚龟”和米粽分送亲友,祈求婴儿早日学会走路,健康长寿。外婆家通常要送用红线绣着字的“度晬裘”(披风)、“度晬帽”和有虎头图案的虎耳帽、虎耳鞋以及银制的如意锁、长命锁、天官锁或手镯、脚镯等,祝福婴儿吉庆康健。
十六岁生日
男孩十六岁叫“成丁”,表示孩子已经长大***被屏蔽字符***了,因此十六岁的生日仪式特别隆重。家里要备办“三牲”、寿面最后一次答谢床母、檐口妈 和 夫人妈诸神的庇佑之恩,以糕
、粿、粽、面线等物分送亲友邻居,并设宴招待。这时外祖母家要送成年衣帽鞋袜或布匹等表示祝贺。 过番
闽南地濒东南海滨,从唐代起,就有泉州人飘洋过海,移居南洋岛。随着宋元泉州港的兴盛,远航东南亚各国经商的泉州华侨更是猛增。本地人习惯把前往南洋谋生称做“过番”,旅居南洋一带的华侨则被称为“番客”。
送顺风与褪草鞋
泉州人即将出国谋生或华侨回乡探亲后又将返回居留国之时,亲友纷纷前来赠送家乡土特产或中成药,为其送行,俗称“送顺风”,如设宴送行,则称办“送顺风桌”。华侨自海外归来,亲友闻讯赶来送鸡、鸡蛋、面线、美酒等物或设宴接风洗尘,俗称“褪草鞋”(因旧时出远门,常穿草鞋步行)。 弄龙刣狮
在泉州一带,弄龙(舞龙)、刣狮(舞狮)是春节、元宵或庆典盛会不可或缺的游艺节目。弄龙是舞蹈和拳术的结合,场面壮观,气势磅礴;刣狮则是武术与杂技的糅合,威武雄壮,险象环生,据说泉州少林寺中的武僧曾借此传授少林功夫.
普渡风俗
祭敬亡魂】 在原始社会,人们认为外氏族成员及本氏族成员非正常死亡者的亡魂,会成为祟祸,危及人间,故崇拜鬼魂。到了奴隶社会,鬼魂迷信相当流行,在《左传》、《国语》等古代文献资料中,记载有鬼魂感恩报答和怀怨复仇的故事,鬼魂崇拜至今在民间仍有很大的影响。泉州民间鬼魂崇拜的习俗中,比较典型的当为敬祭亡魂的“普渡”。
普渡”是泉州沿海地区(包括金门)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日。宋代泉州于中元节举行斋醮活动时,已把佛教的词语“普渡”转化为地方民俗的名词,在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的《真西山文集》中,即有称为《普渡青词》的祝文。宋代以来,普渡是在七月十五日这天举行的,其祈求的内容甚多:或祈死者无厄幽沉滞之悲;或求生者获五福康宁之祉;或蕲雨泽以抗旱;或冀赦过以除愆,等等。到清道光(1821--1850年)间, 普渡祭祀仪式有所变化。道光《金门志》卷15曰:“七月朔(初一日)起,各社延僧道设醮,作盂兰会,俗名普渡,以祭无主鬼。里社公祭,各家另有私祭。”至新中国成立前,泉州沿海地区的普渡仍十分盛行,人们把七月的普渡称“正普”,从七月初一起,各铺境乡村轮流普渡,在晋江,“初一起,青阳内头李,初二杏厝王……
”逐日按序,至七月三十日。而泉州城内有38个铺,因此各铺轮流举行普渡的时间只好有所伸延,自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至八尺初二日,如适逢闰月,又得复始重普。泉州规模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狮的“龟湖大普”,即把龟湖的13个村落分属12个生肖(其中后安和仑后合属猴),12年各轮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请,民间有“闻名龟湖大普渡”之俗谚。 葬 礼 习 俗
泉俗凡己50岁或做“公(爷爷)妈(奶奶)辈”者,在病危临终之际,均要“上厅边”,即让其卧于本家或祖厝厅堂边由四块床板临时搭成的简易床铺上,儿孙,媳妇都守候在旁送终。死者即将断气时,亲眷要边哭边为其更换寿衣,穿上鞋袜,动作要快,如迟至断气后,有“死者得不到”之嫌。死者寿终正寝后,当即用其被单复盖躯体与面部,亲眷围尸恸哭,治丧即告开始。
孝男出门,自池旁、埂边或大路口取回泥土一块,用瓦片取回,土上插香,置于尸体脚端处的地上,以示“人死入土为安”,并置米饭一碗,上插竹筷一双,称“脚尾饭”,或叫“辞生饭”。亲眷要不断地续香,焚烧冥纸(说是阴间使用的纸币),为死者前往阴间准备足够的“盘缠”。为让死者在冥冥之中走向光明,尚须点白烛一支或油灯一盏,要注意不使熄灭,称“点脚尾烛”。如再加上早在死者生前为备“百年”之后启用所“竖”之“生寿”(俗称“起大厝”)
,以及寿终之后“做功德”时所焚烧的纸糊大厝(内有纸糊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有佣人、汽车等),可谓是对死者的衣、食、住、行诸方面都考虑到了,而且类似的做法,在整个丧葬仪礼过程中,还会不断地出现。
治丧之家要在大门上挂上一块白布,或于原贴红联处覆盖白纸,让周围的人们都知道,并向堂亲姻戚报丧,给在外地或海外亲人发讯,子女闻讯奔丧。其中向姻戚报丧,尤要慎重。我国古代多流行族外婚,同姓不婚,因此联婚就成为加强部落、氏族、家族、各姓氏之间关系的极其重要的感情纽带。故《礼记.昏义》在记述婚姻的功能时,首先强调的就是“合二姓之好”。但联婚的成果,常因一方的不幸去世而产生波折。在泉州,有的外家因怀疑女儿在夫家受虐待而死于非命(有的也确为事实),就纠集人马前往亲家“吃人命”的事时有所闻。因此民间在为女性长辈举办丧事时,
十分注意姻亲关系,并形成了一些相应的习俗,这在新编的《安溪县志. 风俗志》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收殓前,孝男年长者要手提小桶,领全家孝眷到附近公用井乞水,回到家门口,取水一碗进屋洗尸,余水倾倒门外,然后为死者举行“辞生祭”,即可入殓。入殓时,凡生肖五行与死者
相克者,均应回避,以免犯“冲煞”,收殓后,孝男孝女需将死者生前所用过的日常生活用品,送至郊外或村外焚化,俗称“送草”,或叫“送脚尾”。事毕,再由道士在室内外进行一些祓凶驱邪的仪式,俗称“收乌”(或于守灵结束进行)。
【篇二:泉州民俗文化】
泉州,民俗文化的沃土
泉州民俗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经过长期的交流、碰撞、整合,更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和特,积淀深厚,绚丽多彩。
泉州的节日民俗文化尤为风光,热闹,慎重。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浴佛节,端午节,七夕,冬至等等。
元宵节,被誉为泉州人民的“狂欢节”。节日期间,城乡各地张灯结彩,元宵花灯似满天的星星,点缀在泉州元宵的夜空。千姿百态、五彩斑斓的花灯点亮,整条街成了争奇斗艳的灯河。男女老少盛装打扮,走上街头,沐浴在祥和瑞气之中。灯火三层,蘸沉檀其上,香闻数里。古人的描述足以让人领略当时泉州元宵夜的花灯盛况。泉州花灯点亮在史书里,一路照
耀古今。座灯、宫灯、无骨灯、锡雕灯、走马灯、鲤鱼灯,造型美观。花灯展览、文艺踩街。万人空巷,举城同乐,随着改革开放,这一传统习俗、人文景观,已成为地方一大旅游资源并加以开发,近年确定为“旅游文化节”。如今更集光、声、电于一体,美不胜收。侨乡人陶醉在花灯的海洋里,光明之城在五彩缤纷中迈向未来。
梨园戏,鼓乐悠扬,茶香袅袅,舞台上青衣花旦正唱《陈三五娘》,唱亮迷人的民间艺术。一个流传在闽粤之间的古代爱情故事,一个关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而毅然私奔的青年男女的故事,诉说悲欢、梦想与渴望。观众凝睇沉思,一段晶莹的往事,在他们的眼眸中闪动。有情人终成眷属。一扇幸福之门在祝福声里打开,聆听着春天款款而至的跫音。爱的故事在梨园戏里楚楚动人。
木偶戏的粉彩工艺,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独具匠心,巧夺天工。这鲜活的精灵,插上秦汉、晋唐的翅膀,穿越历史烟云,翔舞在历史文化名城。艺术家灵巧的双手,高超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16条纤细悬丝,牵出700余出传统剧目。上至帝王将相,下到丫环奴仆,乃至雄鸡、小猴,无不形神毕肖。一个王朝的兴衰,一段别离的故事。那小小的戏台上,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
南音袅袅,时而像岩洞滴水那么飘逸悠闲,时而像林间啼雀那么婉转多情,时而像骤雨叩窗那么激起欢悦。一条古音乐的河流,从中原古韵中流淌而来,弥散在辽阔的泉南大地。千年的音符成为翡翠般的活化石,不老的宫商角徵羽,历久弥香。一首《梅花操》,一首《八骏马》,如此的勾魂摄魄!从闽南的古厝下启程,以超越时空的方式漂洋过海,播下的种子,生长一种思念,在游子心中发芽。中元节不能做的事禁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