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考试命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小学数学考试命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小学数学考试命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众所周知, 考试是一把尺子, 担负着检验、 评价或选拔的任务, 具有严肃性和导向性。
    考试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 是检验教学效果和调整改进教学的依据之一:
    对于学生来说, 不仅是接受评价或选拔的过程, 也是一个自我检验学习效果和再学习再实践的重要过程。
    考试能否成功,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试命题质量的高低, 因此,考试命题是一件十分严肃认真的事情。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 笔者了解到考试命题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一、 主观臆造, 缺失逻辑性        考题 1(判断题) 0 既不是质数, 也不是合数; 同时既不是正数, 也不是负数。
    ( )    命题者设计此题的意图, 显然是为了考查学生对质数与合数 正数与负数 的数学概
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然而, 整个考题违反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 混淆和偷换了概念。
    0 既不是质数, 也不是合数 中所指的数
    0 既不是正数, 也不是负数 中所指的数 不是同一概念。
    前者指的是非零自然数, 而后者指的是所有自然数。
    况且, 0 既不是质数, 也不是合数 的说法也不科学。
    因为我们都知道, 无论什么版的教科书, 在编写关于质数与合数 的内容时, 都特别强调:
    为了方便, 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零的自然数。
    也就是说 0 不在研究质数与合数的范围之内, 判断0 既不是质数, 也不是合数 的说法是否正确, 依据的不是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而是 0 是否在研究范围之内。
    如果要考查学生对质数与合数概念的掌握情况, 那么试题不应该涉及 0
        笔者认为, 由于命题者思考的欠缺, 使考题不仅是不科学的, 而且是没有价值的, 对学生的正常思维也是一种干扰和扭曲。
    因此, 考试命题时, 我们应该自觉遵守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谨慎对待, 使专题既科学而又不失逻辑性, 为学生创设一个再学习再巩固的良好思维环境。
            二、 交代不明, 缺失确定性        考题 2(选择题) 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 8cm 5cm 另一条边最短应为( )
      (A) 5cm    (B) 大于 5cm    (c) 小于 5cm (D) 无法确定    此题主要是为了考查小学生对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在学习这一知识之前, 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不仅有了三角形的知识, 而且也有了整数和小数的知识。
    因此, 根据考题中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是整数, 并不能断定另一条边也是整数。
    于是, 根据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 的知识, 学生可以推算出考题中另一条边的长度范围是:
    大于 3cm 而小于 13cm 这样, 从考题给出的选项中, 既可以选择C 又可以选择D
        选择c 是因为它是大于 3cm 而小于 13cm 的一部分, 而选择D 是因为在大于 3cm 的范围内不能确定出最短 的长度, 所以本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
    这对小学生来说的确有点难为他们。
    如果在考题中明确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是整数 那么选择C 就是无可争议的和确定的。
        笔者认为, 此题由于忽视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 而使答案不能确定。
  因此, 考试命题时, 我们应该以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为出发点, 做到条件鲜明, 答案确定。
            三、 画蛇添足, 缺失准确性        考题 3(填空题) 20 以内的非零自然数中(包括 20) 自然数指的是什么,
2 的倍数有( )    我们知道, 以前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没有把0 列为自然数集的元素, 而现在0 已被列为自然数集的元素了。
    所以自然数 和非零自然数 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笔者认为, 20 以内 是一个自然数的闭区间, 指的是大于等于 1 而小于等于 20 的自然数, 120 的说法是等价的。
    如果把20 以内 作为非零自然数 的定语放在一起, 是不恰当的, 因为不管你是不是指出非零 0 本不在20以内
    这里强调非零 又加上(包括 20)  这样的补充说明, 岂不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这样做, 实际上是把20 以内 与不大于 20 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等同了起来。
    其结果是混淆了概念, 把本来清晰明确的东西反而变得含糊不清了。
        笔者认为, 把考题改写为20 以内, 2 的倍数有( )  不仅不会使学生产生歧义, 而且会使考题语言显得更简练。
    因此, 命题者应该首先弄清一些常用的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使试题经得起推敲考验。
    避免习以为常, 做到考题语言既简练易懂, 又严谨准确。
            四、 表述随意, 缺失规范性        考题 4(填空题) 夜里 24 时, 也是第二天的( ) 时; 国际儿童节这个月有( ) 天。
      我们知道, 时刻的记法有两种, 一种是普通记时法
    另一种是24 时记时法
    笔者认为, 试题(1) 中夜里 24 的说法不伦不类。
    夜里 是普通记时法的说法。
    后面的时刻数不能超过 12 如夜里 12 夜里 1 等等, 24 24 时记时法的说法; 不管你指不指出夜里 24 这一时刻都不会在白天。
    如果要考查学生对24 0 指的是同一时刻掌握得如何,只要说24 时这一时刻也是第二天的( ) 就可以了。
    试题(1) 中国际儿童节这个月 的说法也不规范。
    国际儿童节 在句子中是主语, 指的是六月一日这一天。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