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业工业增加值率以及建议取值数
各⾏业⼯业增加值率以及建议取值数
数各⾏业⼯业增加值率
长期以来,规模速度等指标多被⽤来考核某⼀⾏业或地区经济发展效果,不仅形成了普遍重视产值和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情况,还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竞争⼒不强等深层次问题。据了解,今年以来部分省市纷纷将⼯业增加值率作为“⼗⼆五”引导⼯业提⾼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个重要指标。然⽽,由于受计算⽅法、资本有机构成、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业增加值率有时并不能客观反映投⼊产出效果,需要加强分析和研究,出适⽤空间和范围,引导⼯业转型升级取得实效。
⼀、⼯业增加值率的概念及指标意义
⼯业增加值是指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业⽣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业企业全部⽣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在⽣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简⾔之,⼯业增加值是⼯业⽣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我国⽬前采⽤收⼊法核算年度⼯业增加值[1]。从计算⽅法看,⼯业增加值与⼯业总产值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不仅包括⼯业增加值的内容,还包括原材料的转移价值,即原材料价值在不同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业增加值率是⼯业增加值占同期⼯业总产值的⽐重。从企业层⾯看,⼯业增加值率是⼀个地区⼯业企业
盈利能⼒和发展⽔平的综合体现,其值越⾼,说明企业附加值越⾼,盈利能⼒越强,投⼊产出效果越好;从⾏业层⾯看,⼯业增加值率的提⾼体现了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等成效;从地区层⾯看,⼯业增加值率体现了⼀个地区⼯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反映了其在产业分⼯价值链中的地位。
⼆、我国⼯业增加值率变动的规律性分析
(⼀)我国历年⼯业增加值率变动情况
从1994年起,国家统计局正式核算和公布⼯业增加值及⼯业增加值率。1997年采取新的统计⼝径以来,我国⼯业增加值率基本在26%-30% 之间波动(见图1)。2009年,我国⼯业增加值率为26.5%,⽽发达国家⼀般在35%以上,美国、德国等国甚⾄超过了40%。近年来,我国⼯业增加值率分别在2004年和2008年出现了两次明显下降。其中,2004年是由于第⼀次全国经济普查对相关数据的修正和调整导致的;2008年是受国际⾦融危机影响,⼯业品出⼚价格⼤幅下降,企业盈利能⼒⼤幅下滑。⽐如受危机影响,多晶硅价格从2008年的500美元/公⽄⼀度跌⾄最低40美元/公⽄,导致全⾏业增加值率明显下降。预计,随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我国⼯业增加值率将有较⼤提升。
图1 1994-2009年我国⼯业增加值率变化情况(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所得)
(⼆)⼯业增加值率⾏业分布特点
从⾏业看,⼯业增加值率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第⼀,⼯业增加值率较⾼的⾏业主要有采矿业、烟草业、⾷品加⼯、医药、服装鞋帽等。⽐如,⽯油和天然⽓开采业、烟草业的⼯业增加值率⾼达 77.7%和77.3%,分别⾼于全国平均⽔平48.8、48.4个百分点;饮料加⼯业和医药业的⼯业增加值率也达37.1%和35.9%,分别⾼于全国平均⽔平8.2和7.1个百分点。
由此表明,对于⼀个⾏业来说,越靠近⽣产的初始阶段,越是处在⽣产链靠前的环节,越是政府管制相对强的垄断性⾏业,就具有越⾼的增加值率。⽐如,⽯油、煤炭、有⾊⾦属等的采掘业均属于资源型⾏业,烟草也是管制相对较严的特殊⾏业,这些⾏业往往具有较⾼的进⼊门槛,同时中间投⼊⽐重较低,⼯业增加值率也较⾼。
第⼆,⼯业增加值率较低的⾏业主要有⽯油加⼯及炼焦、化纤、电⼦信息、有⾊冶炼、纺织、农副⾷品加⼯等。⽐如,⽯油加⼯、炼焦及核燃料加⼯业的⼯业增加值率仅为17.4%,化学纤维制造业为19.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设备制造业也仅为20.2%,分别低于全国平均⽔平11.5、9.3和8.7个百分点。由此表明,那些处于产业分⼯价值链的低端,或加⼯流程短、规模经济要求⾼的⾏业,⼯业增加值率⼀般也相对较低。⽐如,我国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设备制造业属于典型的⾼新技术产业,但多数处于加⼯组装环节,核⼼技术与核⼼部件的⾼额利润均为国外所有,致使其增加值率低于专⽤设备制
造业8.8个百分点。⼜如炼油属于加⼯流程短、规模经济要求⾼的上游⾏业,其增加值率低于下游加⼯环节较多、增值链条长的化⼯⾏业10个百分点。
(三)⼯业增加值率区域分布特点
从区域看,⼯业增加值率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分异规律。
⼀⽅⾯,西藏、内蒙古、新疆等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中西部地区⼯业增加值率相对较⾼。据分析,西部地区⼯业增加值率平均为38.6%,中部平均为 33.6%,分别⽐全国平均⽔平⾼出9.7和4.7个百分点。⽐如,西藏、⿊龙江和内蒙古分别达到了56.7%、46.5%和43.6%,位列全国前三位。这类地区多以资源性产业为主,产业分⼯细化程度不⾼,制造、销售、管理等中间投⼊相对较少,其⼯业增加值率⼀般⾼于其他地区。
另⼀⽅⾯,浙江、江苏、上海、北京、⼴东等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业增加值率普遍较低。据统计,⽬前东部地区⼯业增加值率平均为 26.17%,分别低于西部和中部地区12.4和7.4个百分点。这类地区多是我国乃⾄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但加⼯组装型⼯业往往占主导地位,专业化分⼯较细,相对于庞⼤的⼯业总产值,其产品增值环节较少,导致⼯业增加值率普遍偏低。
三、⼯业增加值率是引导⼯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标
“⼗⼆五”是我国⼯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转变⼯业发展⽅式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就是⼯业增加值率能否显著提⾼,这是解决我国⼯业结构性、素质性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针。
(⼀)以提⾼⼯业增加值率为⽬标,有利于引导企业、⾏业和地区向⾼端、⾼效和⾼附加值⽅向转变
对于专业化分⼯程度接近的同⼀地区或⾏业⽽⾔,⼯业增加值率的提⾼反映了其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内部管理的优化等成效,是引导⼯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导向。⾸先,新兴产业和⾼端制造业往往具有较⾼的增加值率。新兴产业和⾼端制造业,往往意味着企业拥有⼤量的核⼼技术和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的增值能⼒,更容易获得超额利润,增加值率也更⾼。其次,中间投⼊和消耗少的⾏业具有较⾼的增加值率。⽐如,在炼钢过程中,通过利⽤信息技术等改造⼯艺流程、优化内部管理、提⾼资源利⽤效率,可以⼤幅减少中间投⼊,进⽽提⾼增加值率。第三,产品附加值⾼的⾏业,增加值率也较⾼。在价值链构成中,研发设计、仓储物流、营销服务等都是产品增值或附加值最多的环节,以这些环节为主导其增加值率也⾃然较⾼。以服装为例,在服装的设计、⾯料辅料⽣产、服装设计、服装加⼯、服装商贸等环节中,附加值最⾼的环节为设计和销售,⽽在中间制造环节,利润仅占约10%。
(⼆)⼯业增加值率在⼀定程度上反映了投⼊产出效果,但不完全适⽤于⾏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横向⽐较
随着产业专业化分⼯越细,整个加⼯制造被拆分为多个环节,表现在产值核算上,原材料转移价值的重复计算愈来愈多,增加值也就在多个⽣产环节上被 “稀释”了。因此,简单地⽐较不同⾏业、地区之间的⼯业增加值率,意义不⼤。⽐如,初级加⼯⾏业增加值率往往较⾼(⽯油开采、煤炭开采等采掘业平均为 58.2%,远⾼于制造业的26.6%),但并不代表就每个地区都应选择发展
初加⼯产业;同样,西藏、青海等地区的⼯业增加值率远⾼于北京和江苏,也不意味着西藏、青海等地区的发展模式更加先进。⼀般来讲,⼯业增加值率这⼀指标较适⽤于专业化分⼯程度接近的同⼀⾏业,⽣产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之间作⽐较时,可以采⽤。当然,同⼀⾏业、同⼀地区作纵向⽐较时,只要部门结构、专业化分⼯未发⽣⼤的变化,就可以反映投⼊产出效益的变化。
(三)我国及部分省区⼯业增加值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总体上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
⽬前,我国⼯业增加值率仅为26.5%,⼀些发达省市的⼯业增加值率更低,⼀个根本原因就是总体上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由于多数企业处于加⼯制造环节,有⼈就说,在⾼档产品⽅⾯,主要是外国品牌、中国制造,结果是我们得到了GDP,但外资分去⼤半利润;在中档产品⽅⾯,多数是⾃有品牌、外国核⼼技术,结果是中国⼈赚⼩头,外国⼈赚⼤头;在低档产品⽅⾯,基本是没有品牌、忽视质量,结果是贸易壁垒重重,还要⾯对环保、反倾销等⽅⾯的巨⼤压⼒。这种说法虽不完全准确,但在⼀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企业在品牌、服务⽅⾯已经⾮常滞后。品牌服务发展滞后的状况不改变,转型升级就⽆从谈起;不突破价值链的低端锁定,也⽆法实现⼯业的由⼤变强。
四、提升⼯业增加值率、促进⼯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为加快推动⼯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效果,必须把提升⼯业增加值率作为⽬标导向,引导⼯业企业和地区增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把⾃主创新和品牌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技术进步和⾃主品牌是国家竞争⼒的核⼼,也是⼯业企业培育竞争优势、抢占价值链⾼端环节的关键因素。加快⼯业转型升级,必须突破⼀批具有⾃主知识产权的核⼼技术,加快培育具有世界竞争⼒的⾃主品牌,以创新、质量、品牌获得更⾼的附加值。要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和资源向企业集聚,⽀持企业加快成为技术研发和产业转化的投⼊主体和⾏为主体,引导企业实施⾃主知识产权和⾃主品牌战略,努⼒提⾼⾃主创新能⼒和品牌发展能⼒。
(⼆)加快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进程
当前,现代制造企业的⽣产与服务功能⽇益融合,研发设计、物流配送、融资服务、技术咨询等服务部门在制造价值链中所占的⽐例越来越⾼,制造业竞争⼒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必须要顺应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根本趋势,引导制造企业围绕产品功能拓展,发展故障诊断、专业维修、在线商店等新型服务形态,提⾼专业服务在产品价值中的⽐重,实现产业链从加⼯制造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端环节延伸。
(三)提⾼资源能源利⽤效率,提升企业管理⽔平
推动⼯业节能减排和绿⾊发展,提⾼资源能源综合利⽤效率,是提⾼⼯业发展能效,⾛中国特⾊新型⼯
业化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要通过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着⼒引导企业把科学发展理念落实到⽣产经营各环节,⼤⼒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加快推⼴应⽤低碳技术、低碳产品和低碳产业,建⽴起节约、节能、清洁、环保的新型⽣产⽅式。
(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构建产业竞争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增强⼯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也是提⾼⼯业增加值率、推动⼯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要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需求,依托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产业组织等基础⽀撑,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最具战略特质的核⼼技术及关键领域进⾏重点突破,形成对产业链中最具附加值和影响⼒环节的掌握,进⽽占到产业竞争的领先地位。
(五)促进企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
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能够降低创新成本、优化⽣产要素配置,是提⾼产业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的重要途径。要着⼒推动汽车、钢铁、⽔泥、⾷品等⾏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批具有较强竞争⼒的⼤企业⼤集团,提⾼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还要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地节约使⽤、资源集约利⽤和污染集中治理,合理布局和调整优化重⼤⼯业项⽬建设,减少资源、产品跨区域⼤规模调动,降低⼯业⽣产中间消耗。
⼯业⾏业增加值率建议取值数(上下1%浮动)
⾏业名称⾏业代码增加值率
备注
号总计 0001 0.22655
1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600 0.42581
2 烟煤和⽆烟煤的开采洗选 0610 0.42581
3 褐煤的开采洗选 0620 0.00000
4 其他煤炭采选 0690 0.28570
5 ⽯油和天然⽓开采业 0700 0.85560
6 天然原油和天然⽓开采 0710 0.85560
7 与⽯油和天然⽓开采有关的服务 0790 0.00000 为0的不考虑,下同
8 ⿊⾊⾦属矿采选业 0800 0.35110
9 铁矿采选 0810 0.35110
10 其他⿊⾊⾦属矿采选 0890 0.00000
11 有⾊⾦属矿采选业 0900 0.30090
12 常⽤有⾊⾦属矿采选 0910 0.30090
13 贵⾦属矿采选 0920 0.00000
14 稀有稀⼟⾦属矿采选 0930 0.00000
15 ⾮⾦属矿采选业 1000 0.42540
16 ⼟砂⽯开采 1010 0.25720
17 化学矿采选 1020 0.35090
18 采盐 1030 0.42540
19 ⽯棉及其他⾮⾦属矿采选 1090 0.24500
20 其他采矿业 1100 0.26140
21 农副⾷品加⼯业 1300 0.21517
22 ⾕物磨制 1310 0.18406
23 饲料加⼯ 1320 0.22439
24 植物油加⼯ 1330 0.21877
25 制糖 1340 0.21022
26 屠宰及⾁类加⼯ 1350 0.24635
27 ⽔产品加⼯ 1360 0.22899
28 蔬菜、⽔果和坚果加⼯ 1370 0.21667
29 其他农副⾷品加⼯ 1390 0.21246
30 ⾷品制造业 1400 0.24820
31 焙烤⾷品制造 1410 0.26488
32 糖果、巧克⼒及蜜饯制造 1420 0.26320
33 ⽅便⾷品制造 1430 0.21187
34 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 1440 0.37464
35 罐头制造 1450 0.26980
36 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 1460 0.26548
37 其他⾷品制造 1490 0.22843
38 饮料制造业 1500 0.23118
39 酒精制造 1510 0.23180
号总计 0001 0.22655
40 酒的制造 1520 0.22998
41 软饮料制造 1530 0.23089
42 精制茶加⼯ 1540 0.28689
43 烟草制品业 1600 0.83240
44 烟叶复烤 1610 0.00000
45 卷烟制造 1620 0.83840
46 其他烟草制品加⼯ 1690 0.43860
47 纺织业 1700 0.23203
48 棉、化纤纺织及印染精加⼯ 1710 0.22947
49 ⽑纺织和染整精加⼯ 1720 0.24179
50 ⿇纺织 1730 0.28376
51 丝绢纺织及精加⼯ 1740 0.22621
52 纺织制成品制造 1750 0.23949
53 针织品、编织品及其制品制造 1760 0.23984
54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800 0.24554
55 纺织服装制造 1810 0.24582
56 纺织⾯料鞋的制造 1820 0.25760
57 制帽 1830 0.19630
58 ⽪⾰、⽑⽪、⽻⽑(绒)及其制品业 1900 0.21438
59 ⽪⾰鞣制加⼯ 1910 0.21330
60 ⽪⾰制品制造 1920 0.21320
61 ⽑⽪鞣制及制品加⼯ 1930 0.24809
62 ⽻⽑(绒)加⼯及制品制造 1940 0.22375
63 ⽊材加⼯及⽊、⽵、藤、棕、草制 2000 0.22507
64 锯材、⽊⽚加⼯ 2010 0.23836
65 ⼈造板制造 2020 0.22045
66 ⽊制品制造 2030 0.28511
67 ⽵、藤、棕、草制品制造 2040 0.26510
68 家具制造业 2100 0.24491
69 ⽊质家具制造 2110 0.25020
70 ⽵、藤家具制造 2120 0.00930
71 ⾦属家具制造 2130 0.22565
72 塑料家具制造 2140 0.18720
73 其他家具制造 2190 0.17310
74 造纸及纸制品业 2200 0.21928
75 纸浆制造 2210 0.17670
76 造纸 2220 0.21364
77 纸制品制造 2230 0.23261
78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2300 0.27066
79 印刷 2310 0.27066
80 装订及其他印刷服务活动 2320 0.24360
号总计 0001 0.22655
81 记录媒介的复制 2330 0.32570
82 ⽂教体育⽤品制造业 2400 0.20126
83 ⽂化⽤品制造 2410 0.2120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