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要-卫灵公第十五
论语讲要卫灵公第十五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
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卫灵公问陈,就是向孔子问军阵作战的事情。陈,释文作阵。阵是后起的俗体字,经典仍作陈。
孔子不答复,只说尝闻俎豆之事,未学军旅之事,第二天便离开卫国。俎豆,是祭祀等所用的礼器,即代表礼仪。军旅之事,就是军队作战的事情。郑注,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历代军队编制不相同,这是古代军队编制。
孔子到卫国,希望能够行道。卫灵公待孔子也很友善。可惜灵公只知讲求用兵,而不及其他。因此,灵公问陈,孔子便对以未学军旅之事,而且明日遂行。足见圣人不合则去,十分明快。
郑注:「军旅末事,本未立,不可教以末事。」
邢疏:「孔子之意,治国以礼义为本,军旅为末,本未立,则不可教以末事。」
竹氏会笺:「灵公一生错处,俱在礼教上,是时蒯聩出亡,公年老而无嫡嗣子,欲其修身齐家,夫妇父子之间讲求礼让,靖内为急,盖逆
知其内乱将作,故为此言导之,正是夫子救时手段,欲使灵公深思而自悟之耳。」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在陈国遭厄,断了粮食,随从的弟子都饿得起不来。子路现出愠怒之,但非由于饥饿而愠,而是为孔子行道行不通。他问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答复:「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依何晏注,君子固然也有穷的时候,但不同于小人,小人穷则滥溢乱作。
孔子之答,足以令人平心静气,以道自处。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
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唤子贡说:汝以为我多学而识之者欤。
识,音义同志。识之,就是述而篇所说的「默而识之」的意思。多学而识之,是说博学而都默记在心。
子贡对曰:「然,非与?」
然,是子贡承认孔子多学而识之。非与,子贡反问孔子,我猜想的不是吗?
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我不是多学而识之,而是一以贯之。里仁篇,孔子曾告诉曾子:「吾道一以贯之。」此处告诉子贡:「予一以贯之。」都是提示修道的方法。修道必须默而识之,就是明记不忘之意,但不能多学而识,要将所学的都默而识之,谁也办不到,如能默识一条,即能成功。这一条,就是曾子所说的「忠恕」之道。忠是诚诚恳恳的尽其在我,恕是原谅一切人。一以贯之,就是用忠恕之道来下工夫。忠恕出于人的本心,果然对待一切人都是忠恕,便是有道之人,也就能如孔子所说的志于道。古注解说「一以贯之」,意见纷纭,只作研究参考。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依皇侃疏,孔子唤子路说,知德的人少。
德的本字是,从直心。心的本体寂然不动,名之为道。动则必变,虽动尚未变化,其必仍直,而不枉曲,这叫做德。不是修道的人不能知德,所以知德者少。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说,能无为而治者,那就是舜吧。
无为而治的意思,是说舜自己不做甚么事,而能平治天下。究其原因,当如何晏解说:「任官得其人。」据尚书舜典记载,舜命禹作司空,平水土,命弃为后稷,播种百谷,命契作司徒,办教育,命皋陶作士,掌法律,命益作虞官,管山泽鸟兽。这些都足以说明他能知人善任,所以能无为而治。
舜用了许多的人才,而他自己「何为哉」,究竟做甚么呢。「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恭己,就是自己存恭敬心,对人对事一切恭敬。人君之位坐北向南,正南面就是正坐在君位上。虽然无为,但不能不正坐于君位。正坐于君位,坐镇在那里,始能无为而治。
舜能用人而不自用,所以孔子以无为而治来赞美他。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
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张问行。这是指凡事行不行的问题。
孔子解答,言语忠实守信,行为笃厚恭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蛮是南蛮,貊是北狄,通指不懂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这是说,一个人只要说话忠实守信,行为厚道有礼,虽到蛮貊之国,也能感化人,无往而不可行。反过来说,假使「言不忠信,行不笃敬」,别说到外国,「虽州里行乎哉。」州里,指自己的乡里,虽然在家乡,也令人反感,处处行不通。
以下是孔子教子张把忠信笃敬想象为具体的事物,时时可见,念念不忘:「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两个其字,都是指忠信笃敬而言。参,阮氏校勘记说:「案释文云,参,所金反。包注云,参然在目前。是古读如森,不读如骖。」衡,车前横木。
此意是说,站在那里时,就像看见忠信笃敬参然在眼前,乘车时,就像看见忠信笃敬倚靠在车衡上。这
样不离忠信笃敬,然后到处可行。「子张书诸绅。」绅,是衣带。子张把孔子的话书之于衣带上,随身记诵,依照实行。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孔子赞美卫国两位大夫。一是为人正直的史鱼,孔注,名,不论国君有道无道,他都是直言直行,像矢一样的直。矢就是箭。一是君子蘧伯玉,国家有道,他出来从政,国家无道,他可以卷而怀之。卷是像把一张画卷收起来。这是说,蘧伯玉把他的学问和能力卷收而怀藏之。包注:「卷而怀,谓不与时政,柔顺不忤于人。」
史鱼之直,蘧伯玉之称君子,古注引证事实如下:
史鱼临死遗言,生前在朝,不能谏君进用贤人蘧伯玉,退弃不肖之臣弥子瑕,死后不应当在正堂治丧,只能殡在室牖之下。其子从之。灵公往吊,问知其故,立即进蘧伯玉,退弥子瑕,移殡史鱼于正堂,成
礼而后去。韩诗外传,新序,孔子家语,皆载其事,说他「生以身谏,死以尸谏,可谓直矣。」
蘧伯玉事迹,古注太繁,此处只举一条。列女传记载,卫灵公夫人称赞蘧伯玉是贤大夫。他曾在夜间乘车经过灵公门前,虽在暗无人处,仍然下车致敬,而不失礼。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
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