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注译07《乐府》
《文心雕龙》注译07《乐府》
《乐府》
7
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钧天九奏,既其上帝;葛天八阕,爰及皇时。自《咸》、《英》以降,亦无得而论矣。至于涂山歌于候人,始为南音;有娀谣乎飞燕,始为北声;夏甲叹于东阳,东音以发;殷整思于西河,西音以兴:音声推移,亦不一概矣。匹夫庶妇,讴吟土风,诗官采言,乐胥被律,志感丝篁,气变金石:是以师旷觇风于盛衰,季札鉴微于兴废,精之至也。夫乐本心术,故响浃肌髓,先王慎焉,务塞淫滥。敷训胄子,必歌九德,故能情感七始,化动八风。自雅声浸微,溺音腾沸,秦燔《乐经》,汉初绍复,制氏纪其铿锵,叔孙定其容典,于是《武德》兴乎高祖,《四时》广于孝文,虽摹《韶》、《夏》,而颇袭秦旧,中和之响,阒其不还。暨武帝崇礼,始立乐府,总赵、代之音,撮齐、楚之气,延年以曼声协律,朱、马以制歌,《桂华》杂曲,丽而不经,《赤雁》篇,靡而非典,河间荐雅而罕御,故汲黯致讥于《天马》也。至宣帝雅颂,诗效《鹿鸣》,迩及元、成,稍广淫乐,正音乖俗,其难也如此。暨后汉《郊庙》,惟杂雅章,辞虽典文,而律非夔、旷。至于魏之三祖,气爽才
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观其《北上》众引,《秋风》列篇,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辞不离于哀思。虽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也。逮于晋世,则傅玄晓音,创定雅歌,以咏祖宗;张华新篇,亦充庭万。然杜夔调律,音奏舒雅,荀勖改悬,声节哀急,故阮咸讥其离声,后人验其铜尺。和乐之精妙,固表里而相资矣。故知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务调其器;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好乐无荒”,晋风所以称远;“伊其相谑”,郑国所以云亡。故知季札观辞,不直听声而已。若夫艳歌婉娈,怨诗诀绝,淫辞在曲,正响焉生?然俗听飞驰,职竞新异。雅咏温恭,必欠伸鱼睨;奇辞切至,则拊髀雀跃。诗声俱郑,自此阶矣!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声来被辞,辞繁难节。故陈思称“左延年闲于增损古辞,多者则宜减之”,明贵约也。观高祖之咏《大风》,孝武之叹《来迟》,歌童被声,莫敢不协。子建、士衡,咸有佳篇,并无诏伶人,故事谢丝管,俗称乖调,盖未思也。至于轩岐《鼓吹》,汉世《铙》、《挽》,虽戎丧殊事,而并总入乐府,缪袭所制,亦有可算焉。昔子政品文,诗与歌别,故略序乐篇,以标区界。
赞曰:八音摛文,树辞为体。讴吟坰野,金石云陛。
《韶》响难追,郑声易启。岂惟观乐,于焉识礼。
【题解】
乐府:汉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乐府之名始此,其后朝庙所用乐章,皆谓之乐府,又其后歌曲皆称乐府,如汉高祖之《大风歌》,谓之“三侯之章”,项羽之《垓下歌》,谓之“力拔山操”,其它如铙(náo)歌、鼓吹,凡被于管弦者,皆以乐府名之。唐宋之长短句,金元之南北曲,亦乐府之变体也。乐:五声八音之总名。《易》“先王以作乐崇德”。
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刘勰。
【原文】
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1。钧天九奏2,既其上帝3;葛天八阕4,爰及皇时5。自《咸》、《英》以降6,亦无得而论矣。至于涂山歌于候人7,始为南音8;有娀谣乎飞燕9,始为北声10;夏甲叹于东阳11,东音以发12;殷整思于西河13,西音以兴14:音声推移15,亦不一概矣16。匹夫庶妇17,讴吟土风18,诗官采言19,乐胥被律20,志感丝篁21,气变金石22:是以师旷觇风于盛衰23,季札鉴微于兴废24,精之至也25。
【注释】
1“声依永”二句:《尚书·舜典》“声依永,律和声。”谓音调应该依从歌咏的要求,乐律应该合于音调。声,耳官之所感觉者也,凡物体颤动,与空气相激荡,皆能成声。古以其清浊高下,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加变宫、变徵为七,乐器用之为标准。字音则分平、上、去、入四声。依,从也。永,歌咏、咏叹。律,律吕也,古时审音,以律为率。(律吕:古以正声音之器,黄帝时伶伦造之,截竹为筒,阴阳各六,筒有长短,则声音有清浊高下。各乐器之音,皆以此比较而定。阳者为律,黄钟、太簇(còu)、姑洗(xiǎn)、蕤(ruí)宾、夷则、无射(yè)谓之六律;阴者为吕,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谓之六吕,合而言之,亦谓之十二律。)2钧天九奏:《史记》“秦穆公疾,不知人既寤,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钧天广乐,九奏万舞,其声动心。”钧,《吕览》“中央曰钧天”。(注)钧,平也,为四方主,故曰钧天。九奏,多次演奏。(万舞:干舞也。《诗》“万舞洋洋”。《礼月令疏》“干舞称万者,周武王以万人服天下,殷汤亦以万人得天下,禹以万人以上治水,故乐亦称万。”一说万舞为干羽二舞总名。)3上帝:《素问》“此上帝所秘”。(注)上帝,谓上古帝君。亦谓天帝。《易》“荐之上帝”,《尚书·汤诰》“惟皇上帝”,《诗》“上帝临汝”。皆言天也。4葛天:葛天氏,上古之帝,其治世不言而信,不化而
行。八阕(què):《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帝德》、八曰《总禽兽之极》。”阕,乐曲终了。歌曲或词一首叫一阕。5皇时:上古三皇时期。皇,君也。上古有三皇,秦汉以后称君主曰皇帝。6《咸》、《英》:两种乐名,即《咸池》、《五英》。《汉书·礼乐志》“昔黄帝作《咸池》……帝喾(kù)作《五英》。”一曰《咸池》是唐尧的乐曲,称帝喾的乐曲叫《六英》。降:下也。7候人:道路迎送宾客之官。《吕氏春秋·音初》中说,夏禹巡视南方,涂山氏女等候他的过程中,唱了《候人歌》:“候人兮猗(yī)!”8南音:南方之乐。夏禹涂山氏作“候人兮歌”,始为南音,周公、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见《吕氏春秋》。9娀(sōng):古国名,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飞燕:《音初》篇说,有娀氏二女爱抚燕子,燕子北飞不返,二女就唱了“燕燕往飞”这首歌。10北声:即北音,北方之乐,有娀氏二女之《燕往飞歌》,始作为北音。11夏甲:夏朝君主孔甲 。东阳:地名,在今山东费县西南。12东音:古代称我国东方之乐。《吕氏春秋·音律》“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萯山。天大风晦盲,孔甲迷惑,入于民室。主人方乳……后乃取其子以归,曰:‘以为余子,谁敢殃之!’子长成人,幕动坼橑,斧斫斩其足,遂为守门者。孔甲曰:‘呜呼!有疾,命矣夫!’乃作为《破斧》
之歌,实始为东音。”陈奇猷校释:“此当注为东方国风之音。”13殷整:殷代帝王河亶(dàn)甲,名整,又叫整甲。毕沅校正“《竹书纪年》:河亶甲名整,元年自嚣迁于相。即其事也。”14西音:西方之乐。《吕氏春秋·音初》“殷整甲徙宅西河,犹思故处,实始为西音。”15音:声成文者谓之音。《礼乐记注》“杂比曰音,单出曰声。”16不一概:不同的景象。概,情况,景象。17匹夫庶妇:庶人。匹夫,古代指贫民中的男子;泛指贫民百姓。18讴:歌也。齐声而歌曰讴。《汉书》“皆歌讴思东归”。吟:哦也,咏也。凡言诗人皆谓之吟。土风:言乡土之歌谣。《左传》“乐操土风,不忘旧也。”亦谓地方固有之风俗。19诗官:采诗官。古代专事采集诗歌和民风的乐官。20乐胥:乐官、乐师。古代乐师大都由眼睛有毛病的人担任。胥,小官吏。被律:厘定音律。被,持也,把中也。律,律吕也。古时审音,以律为率。21志:心之所至也。感:情动于中曰感。如感慨、感激。此言情志与音乐交融而产生的共鸣。丝篁:犹丝竹,音乐之总称。丝谓琴瑟,竹谓萧管。22气:无形质可见而相感应者曰气。如意气、气质。金石:金谓钟之属,石谓磬之属。《左传》“行之以金石之乐”。作乐以金始,以石终,金石居八音之先,故言乐者辄称金石。23师旷:春秋晋国乐师,善于辨音,能审音以占吉凶。觇风于盛衰:《左传》“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觇(chān),窥视。《左传》“公使
人觇之”。24季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又称季子。寿梦死,国人欲立季札为王,固辞不受。鲁襄公二十九年,历聘鲁、齐、晋、郑、卫诸国。《古文观止》评注称:“季札贤公子,其神智器识,乃春秋第一流人物,故闻歌见舞,便能尽察其所以然。”鉴微于兴废:季札通过鉴赏各国乐调和歌舞,判别出它们不同的特点、地域、风俗以及不同的政教业绩、王朝兴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见舞《韶箾(xiāo)》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dào)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25精:粹美;专一。比喻心思细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