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诗《渌水曲》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此诗描写的是⼀幅迷⼈的胜似春光的秋景。下⾯是⽆忧考分享的李⽩古诗《渌⽔曲》原⽂译⽂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渌⽔曲》
  唐代:李⽩
  渌⽔明秋⽉,南湖采⽩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
  【译⽂】
  清澈的湖⽔在皎洁⽉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南边的湖⾯上,⼀位美丽的姑娘正在⽉光下采撷着⽩蘋。
  含苞待放的荷花简直就象⼀位娇媚多情的少⼥欲语还休,让⼈不免神魂摇荡,⽆限哀婉惆怅起来。
  【注释】
  渌(lù)⽔曲:古乐府曲名。渌⽔:即绿⽔,清澈的⽔。
  明秋⽉:在秋夜的⽉亮下发光。“明”字是形容词⽤如动词。⽉:⼀作“⽇”。
  南湖:即洞庭湖。⽩蘋:⼀种⽔⽣植物,⼜称“四叶菜”“⽥字草”,是多年⽣浅⽔草本,根茎在泥中,叶⼦浮在⽔⾯之上。  欲语:好像要说话。
  愁杀:即“愁煞”,愁得不堪忍受的意思。杀:⽤在动词后,表⽰极度。荡⾈⼈:这⾥指思念丈夫的⼥⼦。《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夫⼈蔡姬戏⾈中。蔡姬习⽔,荡公,公惧,⽌之,不⽌,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赏析】
  此诗描写的是⼀幅迷⼈的胜似春光的秋景。⾸句写景,诗⼈就其所见先写渌⽔,南湖的⽔碧绿澄彻,⼀⾄映衬得秋⽉更明。次句叙事,⾔⼥⼦采⽩蘋。三、四两句构思别致精巧,“荷花”不仅“娇”⽽且“欲语”,不特“欲语”⽽且⼗分媚⼈,⼀⾄使荡⾈采蘋的姑娘对她产⽣妒意。末两句诗写出典型的南⽅秋景,不仅⽆肃杀之⽓,⽆萧条之感,⽽且⽣⽓勃勃,胜似春⽇;从景⾊的描写,表现出诗⼈愉悦的情绪。
  “渌⽔明秋⽉,南湖采⽩蘋。”写实,点明时间、地点与劳动内容。“渌⽔明秋⽉”中的“⽉”字有的版本作“⽇”,今从《全唐诗》,⽽且从全诗的意境来看,“⽉”字也⽐“⽇”字更好⼀些,故择善⽽从之。这句诗的⼤意是说,碧波荡漾的⽔⾯在皎洁⽉光的映照下更加明亮。这句诗写在南边的湖⾯上,⼀位美丽的姑娘正在⽉光下采撷着⽩蘋。那宽阔⽆垠的湖⾯晶莹闪烁,⽔波不兴;那柔和银⽩的⽉光,挥洒若洗,朦朦胧胧,天地间极为静谧空旷。那位架着⼀叶⼩⾈的⼥主⼈公显得尤为孤独寂寥,这就为后⾯两句诗提
供了典型环境。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转折,写这位采蘋⼥⼦的孤独寂寞之感。这两句诗的⼤意是:含苞待放的荷花简直就象⼀位娇媚多情的少⼥就要开⼝说话⼀样,半开半含,欲⾔犹⽌,羞羞答答,⼗分妩媚动⼈。这美丽的奇景触发了这位荡⾈⼥⼦的情思,她不免神魂摇荡,⽆限哀婉惆怅起来。诗⾄此戛然⽽⽌,但其深层的意蕴却在不断地延续,撞击着读者的⼼扉,引起其遥思遐想。
  此诗中最精彩的是“荷花娇欲语”⼀句,其间运⽤了⾮常巧妙⽽⼜隐微的⽐喻⼿法,须仔细体味⽅可悟出。荷花是极其娇柔纯净的花卉,清秀妩媚,出于污泥⽽不染,这正像⽩璧⽆瑕的少⼥。“欲语”⼆字尤其传神深蕴,⼈之“欲语”则显现出刚要张⼝的样⼦,花之“欲语”也正是花苞正欲绽开,花瓣将要张⼝时的景象。说其巧妙,不仅是因为此时的花朵最为美丽诱⼈,还因为她最形象⽽⼜恰如其分地象征着诗中主⼈公那青春的活⼒与少⼥情窦乍开的年龄特征。⼤概正是因为客体与主体如此相像契合,才能深深地拨动主体的⼼弦,触动了那位荡⾈⼈的春⼼。可见这两句诗所蕴涵的情感内容极为丰富隽永。
  这位⼥⼦看到娇艳的荷花就要“愁煞”,不⾔⽽喻,这是触景⽣情的缘故。良⾠美景最容易引发⼈的情思,更容易惹起对恋⼈的向往和思念。这位少⼥独⾃在空荡荡的湖⾯上,披着明⽉的素辉,这情景已经够令⼈寂寞难耐的了,当她再看到那美妍的荷花含苞待放的情景时,不能不引起她的怀春之⼼。她或许是在痴情地憧憬着,如果将来有那么⼀天,⾃⼰能和情⼈在⼀起共同享受领略这旖旎迷⼈的风光时,该
是何等的幸福啊!她或许是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在脑际中⼜呈现出昔⽇⾥与情郎在同样的景⾊中共同渡过的甜蜜⽽温馨的终⽣难忘的美好时光。这⼀切诗⼈都未明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阔空间,既可能是这样⼜可能是那样,所以显得更加含蓄委婉,余味盎然。
  扩展阅读:⼈物⽣平之早年天才
  长安元年(701年),李⽩,字太⽩。其⽣地今⼀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祖籍为⽢肃天⽔。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据《新唐书》记载,李⽩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去世。李⽩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五岁。已有诗赋多⾸,并得到⼀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
  开元六年(718年),李⽩⼗⼋岁。隐居戴天⼤匡⼭(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撷  扩展阅读:李⽩轶事典故之姓名由来
  第⼀种说法:那是李⽩七岁时,⽗亲要给⼉⼦起个正式的名字。李⽩的⽗母亲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做个⾼雅脱俗的⼈。⽗亲平时喜欢教孩⼦看书作诗,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作诗的能⼒。
  ⽗亲看着春⽇院落中葱翠树⽊,似锦繁花,开⼝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它先来。”母亲接着道:“⽕烧叶林红霞落”。李⽩知道⽗母吟了诗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句,希望⾃⼰接续下去。他⾛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下说:“李花怒放⼀树⽩”。
  “⽩”——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雅吗?⽗亲灵机⼀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字选作孩⼦的名字,便为七岁的⼉⼦取名为“李⽩”。
  第⼆种说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伯阳。惊姜之⼣,长庚⼊梦。故⽣⽽名⽩,以太⽩字之”。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李公新墓碑》中写道:“公之⽣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复姓,先夫⼈梦长庚⽽告祥,名之与字,咸取所象”。
  从以上⽂献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的姓名是其⽗回到蜀中给⾃⼰恢复了李姓后,为后来出世的李⽩取的名字,李母梦到太⽩⾦星后于是有了⾝孕,在阵痛难忍中⽣出李⽩,李⽩的名字就是根据这⼀梦境得来的。
  唐朝长安元年,李⽩出⽣于武则天执政后期的公元701年。李⽩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泛,除儒家经典、古代⽂史名著外,还浏览诸⼦百家之书。他很早就相信喜欢道教,喜欢隐居⼭林,求仙学道;同时⼜有建功⽴业的政治抱负。⼀⽅⾯要做超脱尘俗的隐⼠神仙,⼀⽅⾯要做君主的辅弼⼤⾂,这就形成了出世与⼊世的⽭盾。但积极⼊世、关⼼国家,是其⼀⽣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道⼠不遇》《峨眉⼭⽉歌》等篇,已显⽰出突出的才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