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仁”,怎样做才算具备仁的品质
1.什么是"仁”,怎样做才算具备"仁”的品质?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想实现“仁”就必须具备“弘毅”的品质。君子应该心胸宽广意志坚定,是个可以肩负重任的人。要为“仁”的理想而奋斗,就必须具备“弘毅”的精神、“仁以为己任”的精神、“死而后已”的精神。
2.为什么说"孝悌”是"仁”的根本?
孔子说,孝悌,是仁的根本.君子务本,那个本在“仁”字.君子求学,必须要学“仁”《.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艺是有次序的.道是人人本有的本性,就是《中庸》讲的天性,天性要起作用,就要起现象,那就是明德,明德就发出光来,那就有现象了.这得学儒学到相当的程度了,“学而时习之”,去练习,然后才明了.开始学,学“仁”,仁就是从明德里面发生出来的,“仁”学好了,就知道了“德”,因为仁是从德中发生出来的.“德”知道了,就明白本性“道”,所以,本立而道生.
“仁”从哪儿学?孝悌,孝悌学好了,“仁”就学好了,“孝悌”就是仁的根本.把握了这个根本去学仁,仁就能学得到.孝悌是修身,在家里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到家里就很少犯上(修身、齐家);不好犯上,在外面就不会作乱的(治国);国治好了,天下人自自然然都来向你学习,归向于你,这就能做到世界和平(平天下).
内学外学最重要的在仁,仁之根本在孝悌.“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易·系辞传》,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的,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教我们,我们做一个人最根本的要知恩报恩,知恩报恩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兄长是我们的同胞兄弟,必须要尊敬.这是仁的根本.
3."礼”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以下四点对礼的含义进行了解读:一、礼敬,礼是一中恭敬心,礼敬是礼的内核。礼,尊敬或不妨碍别人。二、礼制,礼是一种制度,礼制是尊卑长幼的社会秩序。人要有等级、敬畏之心,制度是国家、社会稳定的根本。三、礼仪,礼是一种行为,是对礼制的运用。四、礼度,是一种分寸是对礼制运用过程中的一种分寸尺度的把握,是对礼制礼仪的一种限定,一种规范。礼要合乎时宜,“恰当”即是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