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关于“仁”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孔⼦的关于“仁”
的核⼼理念是什么?
孔⼦的关于“仁”的核⼼理念是什么?
⽂化问答达⼈
穿越繁华的阅读与思考
要理解“仁”的核⼼理念,在《颜渊》篇中,这⼏段话⾮常有代表性:“克⼰复礼为仁。⼀⽇克⼰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由⼈乎哉?”“⾮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所不欲,勿施于⼈。”“樊迟问仁。⼦⽈:爱⼈。”
“仁”的核⼼理念,概括起来,就是克⼰、爱⼈、复礼。就“仁”⽽⾔,更核⼼的是“爱⼈”。
孔⼦的“仁”是为了“复礼”,“复礼”是“仁”的⽬的。孔⼦讲“仁”不离政治理想和施政理念和⽅策,孔⼦的道德是
君⼦之道,不是普通的⼩⼈之道。所以他的“仁”不是以⾃⾝为⽬的,“礼”才是“仁”的归宿。
复礼必须通过爱⼈的⽅式才能达到,这是孔⼦继承历史上的民本思想提出的特⾊理念。
爱⼈,是“仁”的特征。由于这个爱⼈是为了“复礼”,所以这个“爱”是和“礼”的等级制紧密结合在⼀起,是有等差的爱,是先爱亲,后爱⼈,由爱⼈,以致爱上、爱君、爱国。这和墨⼦提倡的“兼爱”不同。如何算爱⼈? “曾⼦⽈:‘夫⼦之道,忠恕⽽已矣。’”这个道,很明显就是指“仁”和“礼”,也完全适合于描述“爱⼈”的表现。关于忠恕,论述很多,主要是推⼰及⼈,“⼰所不欲,勿施于⼈”,待⼈要宽容。
要“爱⼈”必须克⼰。要“爱⼈”也不是容易的事,⾃然⽽然的事,孔⼦也慨叹,没有见过有好德如好⾊者;说当时能见到赴汤蹈⽕的众,没见过为仁⽽死的百姓。(“民之于仁也,甚于⽔⽕。⽔⽕,吾见蹈⽽死者矣,未见蹈仁⽽死者也。”)但也认为,要达到仁没有多么难,要仁就可以得仁,并且不应该埋怨,(“求仁⽽得仁,⼜何怨。”“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矣!”)所以,克⼰是要改变⾃⼰的那些低级趣味,获得良好的道德修养。克⼰是到达道德理想的必须的条件和途径。孔⼦的克⼰特别是对君⼦说的,克⼰⽅⾯,主要是“修⼰”、“约”、“戒”,提倡通过内求的⽅式提⾼道德修养。达到爱⼈的境界,最经常的⽅法就
是“⾃讼”、“⾃省”、“⾃责”等等。
后来我们看到的情况要⽐孔⼦当时的情况好得多。经过儒家德治长期治理的熏陶,为道德理想⽽死的仁⼈志⼠并不少见,这也是孔⼦的理想。孔⼦当世之时,礼崩乐坏,那么说不⾜为怪,所以孔⼦感到这么下去就没有救了,所以很着急,君⼦学⽣,要“当仁不让于师”,勇于担当,做实践“仁”的表率,可以急不择路,先师⽽⾏,就不讲先后了。“天地君亲师”才是真正的顺序,相对于天地君亲,师在后⾯。可见“仁”的背后有更⾼的⽬的,
是“礼”让”爱“呈现出超出对"爱“ 的⼀般理解的阶梯式的层级结构,这也是容易对孔⼦误解
或者被孔⼦迷惑的地⽅之⼀。
孔⼦关于“仁”的理念,是服务于政治的,政治⽅⾯就体现为德治,这种德治对依靠社会和谐促进进步,有积极的意义,为中华⽂明提供了丰富的道德思想资源。当然不能讳⾔,同时也带来道德泛化的倾向,历史上的德治变成了⼈治,⼈治⼜变成了“存天理,灭⼈欲”的“理治”,制约了⼈的个性发展和合理⽣活追求,使社会活⼒受到压制。另⼀⽅⾯,把政治理解为德治,把政治这个复杂的社会活动,全部纳⼊道德之内,显然是不合适的。政治活动,⽐道德要复杂得多,把道德推⼴到政治的各个⽅⾯,⽤道德观代替政治观、历史观,造成政治、历史领域很多的道德悖论。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到现在对政治和历史问题的分析,使得许多政治观、历史观,达不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程度。
《论语》记录的孔⼦论述“仁”的地⽅是很多的。按题主期望,把《论语》中有关“仁”的较常引⽤的论述录
记如下,供参考。多处出现的,以第⼀次出现的篇章为记。
“巧⾔令⾊鲜矣仁。”《学⽽》、《阳货》
“弟⼦⼊则孝,出则弟(悌),谨⽽信,泛爱众,⽽亲仁。”
“仁⽽不仁,如礼何?仁⽽不仁,如乐何?”《⼋佾》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曾⼦⽈:‘夫⼦之道,忠恕⽽已矣。’” “唯仁者能好⼈,能恶⼈。”“苟志于仁矣,⽆恶也。”《⾥仁》
”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内⾃讼者也。“《公冶长》
”知者乐⽔,仁者乐⼭。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夫仁者,⼰欲⽴⽽⽴⼈,⼰欲达⽽达⼈。 ”《雍也》
“求仁⽽得仁,⼜何怨。”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矣!”《述⽽》
”吾未见好德如好⾊者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罕》
“克⼰复礼为仁。⼀⽇克⼰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由⼈乎哉?” “⾮礼勿视,⾮礼勿听,⾮礼勿
⾔,⾮礼勿动。” “⼰所不欲,勿施于⼈。” “樊迟问仁。⼦⽈:爱⼈。”《颜渊》
“刚、毅、⽊、讷近仁。”《⼦路》
“志⼠仁⼈,⽆求⽣以害仁,有杀⾝以成仁。” “民之于仁也,甚于⽔⽕。⽔⽕,吾见蹈⽽死者矣,未见蹈仁⽽死者也。” “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
“能⾏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以使⼈。”《阳货》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张》
互联⽹、娱乐、影视、体育、教育、美⾷不只要关注,更要有态度!
很宽泛,建议还是读⼀读四书,我想你会有更好的理解。要知道,⼤道虽⾄简,但寻⼤道的路却是坎坷的,因为⼈们经常是舍近求远的寻,所以才会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崇外情感。孰不知最好的就在⾝
边。昨天我回答了⼀个提问,是问《三略》中的“释远”章节中的⼀段,⾥⾯就说道:“释近谋远者,劳⽽⽆功”,也是劝世⼈不要好⾼骛远,珍惜眼前已经拥有的。题主若感兴趣可以去我发表的⽂章⾥看看,我已经转载过去了。《中庸》当中也有:“⾏远必⾃迩,登⾼必⾃卑。”的说法,都是在劝世⼈要从眼前做起,从⼩事做起。这所以先说这些,是因为这是⾏为的基本。那下⾯进⼊正题,当然,本⼈修为有限,简单说⼀下。
“仁”,是儒家修⾝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孝、悌、忠、恕、礼、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的道德综合,这其中的“孝、悌”⼜是道德的基础,⼤家知道“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吧!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先说上⾯的那⼀段的原因了,凡事都有⼀个开始,有⼀个基础,就好像,造房⼦⼀样,不打地基房⼦是不会牢靠的。房⼦的地基往往是最为费事的,⼀旦房⼦的地基做好了,那建上个百层都不过是时间问题。⼈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其实,你只要知道万事都去做⼀个基础,其实也就没什么难的了,譬如抽丝剥茧,到了头,还怕解不开那⼀团乱⿇?
所以,“仁”,就是那基础,要想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得先做好“仁”,⽽想做好“仁”,从“孝悌”做起,善待你⾝边的每⼀个⼈,做到不嗔不怒,你的德⾏⾃然会表现出来。你好的德⾏会影响周围的所有你接触到的⼈,甚⾄那些你不接触,但接触你⾝边⼈的⾝边⼈。以此,你的德⾏就会试⾏开来,你的美名也就传扬开来。继⽽“好德”者便会对你趋之若鹜。⼤家要知道,⼈有⼀个弱点:严格要求别⼈的德⾏,却放松⾃⼰的德⾏。所以,但凡是⼈,都会喜欢有德⾏的⼈,但让他⾃⼰去修德⾏,⼤多会耐不住寂寥。这就
是“⼤道⾄简”了,“仁”是平天下的⼤道,⼤家都知道,但让你做到“仁”,有谁能耐得住那修道时的漫长寂寥?
“仁”本⾝就是⼀种理念,如果换算成做法的话,⽤中庸的⼀段概括吧: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之弗笃弗措也。⼈⼀能之,⼰百之。⼈⼗能之,⼰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弱必强。
我⽤⽣命之光,照亮这个世界!
《论语.⾥仁》
⼦⽈:参乎!吾道⼀以贯之。
曾⼦⽈:唯!
⼦出,门⼈问⽈:何谓也?
曾⼦⽈:夫⼦之道,忠恕⽽已矣。
由此可见,孔⼦关于“仁”的核⼼理念就是“忠恕”这两个字。
忠者,对⼰⽽⾔,中之⼼也。明⾃⼼中之光明,此即明明德也!
恕者,对他⽽⾔,如之⼼也。使他⼈之⼼如吾⼼,此即亲民也!
换成佛家来说,就是“悲智双运”。
忠,就是明⼼见性,就是修慧。
恕,就是⽤⾃⼰证得的光明,照亮别⼈,让别⼈也能解脱,就是慈悲。
只有做到“忠恕”,也就是说“悲智双运”,才能真正成佛,或者圣⼈之境。
弘扬中华⽂化,促进国际交流
仁为“仁者爱⼈”。作为⼀个⼈,就不同于低级动物,要尊重他⼈、关⼼他⼈、帮助他⼈、爱护他⼈。此思想⾸先在美国、⽇本等国家的企业管理中被⼴泛应⽤,以后⼜被很多国家所借鉴,就是现在的“以⼈为本”思想。如今,该思想不但在全球商界应⽤,⽽且渗透到各个领域,甚⾄家庭。
(三平斋:“此思想⾸先在美国、⽇本等国家的企业管理中被⼴泛应⽤”这句话讲得不完整。“仁”是中国的古代社会实践的结晶,被孔⼦所总结提炼和“发明”推⼴,当然在⾸先在中国⼴泛应⽤)。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