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的含义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作者:***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07期
摘 要 本文解析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分析了其的现实意义,对于消除人类现代化过程中已经呈现的种种病象,对于解决今天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仁
关键词 儒家 仁爱 当代社会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1“仁”的含义
孔子的核心观念是“仁”,儒家学说是以“仁”为核心概念的。仁的本意为“相人偶”,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孔子曰:“仁者,爱人也”。在孔子看来,实施仁的推及要建立在两个原则和前提之上,一是人道的原则,即把别人看成和自己一样的人,尊重别人的人格;二是理性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建立在人类共同的是非、善恶、美丑这样的
基础之上。
仁者爱人的思想要通过具体问题而体现出来。这就是儒家的经济思想、政治思想所要阐述的内容。
在经济上孔子主张:养民、惠民、富民。与此相关,孔子对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人民,盘剥人民的行为给予了猛烈的抨击,对 “苛政”的抨击表现了孔子对人民的热爱。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推行 “仁政”,在政治上,孔子一贯主张对人民要实施道德的教化反对“不教而杀”。主张“胜残去杀”,主张“宽以待人”,出 “恭宽信敏惠”等等的主张,所有这些无不体现孔子对人民的仁爱之情。
孔子的仁学思想得到孟子的大力发展。孟子的仁学思想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有所表现。在经济上,孟子看来,人有恒产,方有恒心,而人无恒产,则无恒心,无恒心则放僻邪纵。在政治上,孟子在孔子德政的基础上又提出仁政的主张,具体言之,首先要注重民心的向背,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与此同时,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就是孟子著名的民贵君轻,民为邦本思想。
2儒家仁学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人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与危机,而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仁学对人类处理这些问题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1仁政德治
孔子明确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政治伦理原则。他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这就是说,一个行仁德的从政者,必然人心归服,人们就好像星环绕北斗星那样拥戴他。而为政以德的基本要求便是自身做到公平、正直,所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在这里,孔子把从政者的“正”与“不正”作为衡量“仁政”或“恶政”的重要标准,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统治者的德性对社会大众具有强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直接影响着民德和民风。这也即孔子强调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孟子更是把君子的仁德提到得天下与失天下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孟子·离娄上》)。
儒家“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虽然存在着忽视“为政以法”的弊端,然而,它仍不失为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在市场经济中,我们的党风和政德都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市场寻租等各类腐败行为不仅严重污染着社会风气,并有可能误导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前提下不断加强党风、政德建设,把“为政以德”与“为政以法”有机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共产党立党为公的社会形象,对于增强13亿中国人民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2仁爱思想与生态环境
孟子明确地提出和阐述了仁爱观念:“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孟子在这里指出,首先,对于“亲”、“民”、“物”三种不同层次的对象,应该采取相应的、程度不同的态度——“亲”、“仁”、“爱”。也就是说,对于亲人要“亲”,对于民众要“仁”,对于万物要“爱”。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三种程度不同的态度中,贯穿了一个共同的东西,那就是人类的爱心,这实际上也就是古老而又朴素的人道主义原则。其次,仁者固然“爱人”,但并不止于“爱人”,还要更进一步,将爱心扩大到无限的宇宙万物。这里我们不难看到,仁爱这种人类特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一旦超越了人类社会的领域而贯注于宇宙万物,便具有了生态学方面的意义。
赅而言之,“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是以亲亲之情这种人类最基本的道德情感为基础和出发点,逐步向外推展,超出亲情的范围来“泛爱众”,将爱心扩大到整个人类社会;然后更进一步,将此适用于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仁爱的精神和情感贯注于无限广大的自然万物,用爱心将人与万物连为一体。这种爱心是何等的博大!以今天的眼光观之,我们可以称其为生态伦理的思想。
儒家关于生态伦理的思想,却并不采取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而是将人类与自然万物置于同等的地位,看成是血肉相连的“一身”、“一体”。它不是把自然万物看成是人类的“资源库”而是将人类的道德情感倾注于天地万物,让世界充满“情”、“爱”与“美”。假如人类在近代工业社会以来大举开发自然资源的活动中,能够拥有一些这样的情怀和立场,我们今天就不至于如此痛悔自己的过失,就不至于付出如此之巨的代价。如今,为了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正着力于修补人与自然日益破裂的关系。如果我们在依靠科学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能够适当地效法“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孔夫子方式,吸收儒家“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伦理思想,转变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对自然万物多一些爱心和责任心,这未尝不是一种更为合理的态度,对人类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环境的事业未尝没有益。
总之,科学的态度辅之以儒家式的道德意识和生命情怀,应该是人类对待自然万物的最合理态度。这就是儒学的仁爱观念在现代科学的背景下所能给予我们的启示。
2.3仁学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和影响
企业要以人为本,一切管理活动要以人为中心。儒家思想最早把人们的视野从“天”转向了“人”,主张“仁”道,提出了“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敬事而信,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等。孔子所分析的,是己与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精神。这些儒家思想中原始的人本主义思想,已经具有了人文关怀的精神。企业人本管理也应该首先从“人”着手,重视人的价值和人格,即“民为贵”;正确把握人性的本质,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关心人、理解人、重视人、依靠人、尊重人、凝聚人、培育人,最大限度地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得道多助,天下顺之”,企业才能兴旺。
“爱人”是培养企业员工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发端。“爱人”是儒家“仁本”思想的本质内涵,并由此引申或转化为“忠、信、恕、孝、恭、敏、宽、惠、智、勇”等诸多品行,这些品行表现在企业即是企业员工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如“忠”在企业就表现为员工对企业忠诚、对工作
负责的精神;“恕”则表现为员工之间互相尊重、互助互爱;“敏”则表现为工作勤奋努力;“勇”则表现为对工作敢于负责,不推卸责任等。然而,企业管理者要培养员工具备这些职业道德,不是靠空喊几句口号,张贴几条标语或是靠一些规章制度的约束就能奏效的,必须到一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儒家“仁本”思想恰恰提供了一条思路。儒家认为,所谓“忠、信、恕、孝、恭、敏、宽、惠、智、勇”等品行都是由“爱人”这一基本的情感引申或转化而来。所以,对企业而言,应当把树立员工职业道德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如何诱导、启发员工热爱企业、热爱工作、关心他人方面。如果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够真正发自内心地做到热爱企业、关爱他人,所谓工作认真负责、对企业忠诚等职业道德要求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企业经营要做到义与利的统一。儒家“仁本”思想要求做人做事不能把“利”作为第一原则,“利”的诉求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和“义” 的要求,主张“利”是实行“仁义”之后的派生物,“利”是“仁义”的果,“仁义”是“利”的因。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外部之间利益调节,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作为企业要讲“利”,作为个人也是要讲“利”的,只不过不要“见利忘义”,要讲“义利”的统一,讲正当性与合宜性。相反,如果割裂了“义”和“利”的统一,只讲“物质刺激”,一切为了利,不但会破坏企业内部的平衡,也会使整个社会失去平衡。
因此,在讲“利”的同时也必须用“仁义”来统帅“利”,这样职工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聪明才智也就会发挥出来,企业就一定会出现生气勃勃的局面。实际上,按照儒家“仁本”思想的逻辑,正是因为企业实行了“仁义”,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才会有利润,利润就是社会对企业的回报,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越大,社会对企业的回报就越高。
2.4以德为本的人和关系
在工业资本主义社会里,机械的合理性渗透到人格关系,因而造成了人在生产关系中的异化。儒家强调指出,德作为人格要素是经济关系的根本。“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经济活动乃是人际活动,故应以人为本;而经济分配体现社会平等与否,故均分才能民安。实际上,君与民之间存在着对等的、相互不可分离的关系,因而孟子曰:“无君子,莫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孟子又认为,当百姓无忧于生计时,才能恒下心来修身养性。若君子只顾自己的富贵而不为百姓创造经济条件使他们过道德生活,那么这就等于把百姓推向罪恶的深渊。同样,在现代社会里,劳资之间也存在互相依赖、相生、相成的关系,企业家或资本家有义务为劳动者创造能够过道德生活的经济条件。
3结论
儒家的仁学思想充满了进步性、人民性,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很好的去继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的祖先以无止境的追求和百折不屈的精神克服了当时的危机,而从未丧失自身的文化。特别是北宋儒者张载把一生为学的宗旨概括成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一生信念,走完了探索和实践的全过程。今天,当我们也面临着与祖先相同的困难的挑战时,又怎么能够不像先辈们一样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呢?
参考文献
[1] 舒大刚.孔子的智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2008.
[2] 王婷.中华传统美德丛书—仁爱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 朱周斌.浅论孔子仁的思想—以(论语)为中心[D].华北电力大学,2010.
[4] 田文军.德性之“仁”与规范之“仁”—简论早期儒家的“仁”说及其现代价值[J].道德与文明,2010(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