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之孝是仁的根本
《读论语》之孝是仁的根本
怎么算是“孝”?西方谈“感恩”,要求作为子女回馈、反哺父母,要懂得感恩父母、帮助你的人、感恩这个社会、感恩天地,其实就是“爱心”的问题,这也是“人”之社会性的重要特征,所以有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第二》)”,仁道——是对社会的爱心,其根本就是,从对自己父母、家人的爱心开始,懂得了如何感恩父母,友爱兄弟,才能懂得如何善待他人,回馈社会仁。
当然,在践行“孝”的时候,也有很多问题。
【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礼记.内则》,中谈及事奉父母,也强调: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就要声音柔顺地劝谏,如果确实劝不过来,那也要恭敬,不要违抗、违背父母,即使劳作、劳累,也不要有怨心
这也是儒家常说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会不会犯错?也会,但是作为子女不能因为父母的“不是”而失去感恩之心,不讲孝道。就如:舜帝从小受他父亲和后母地虐待,甚至有几次,他的后母还设计准备杀死他,他得幸逃脱,但是每次都不会埋怨自己的后母,对他们的孝心一
点也没有减弱。而且后边叶公跟孔子说“我们这边有一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羊之后,儿子去揭发、举证他”,孔子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见《子路篇.第十八》)”
【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礼记.曲礼》中有“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作为子女的,外出的时候一定要当面禀告父母,回家也要向父母禀告,这是避免让父母担心,“所游必有常”,出游的时候,一定要有地方,这个“常”应该是固定的地方,这样一旦不按时回家,父母也有地方去寻,“所习必有业”的“业”,应该是成果、进展或记录,也就是学习一定要有记录,这也是让父母省心。
这里孔子强调“父母在,不远游”是强调为子女者,要以孝敬父母为重,没有重大的事情,不要走的很远——这样的话,父母一旦有疾病或其他事,就没办法知道,也没办法孝敬了。“游必有方”就是前边的“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不要出去瞎胡闹。
这句话最重要的,不是不出门,而是出门要让父母少担心,所谓“父母唯其疾之忧”。
【20】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在《学而篇.第十一》中出现过,这里进一步强调了坚持向仁、向善得道德追求,不要说一套做一套,这样才能让父母不失望,也算是对父母的孝心。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包括了生日,这些不能不记着,第一是因为父母健康长寿而高兴,另外一个是为了父母渐渐变老而担忧,别到了“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时候再后悔。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