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齐家篇:仁义
《论语》齐家篇:仁义
(二)治家之道--仁义
10、不仁义的事不做!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③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④必于是⑤,颠沛⑥必于是。”
【注释】
①处:处置,相处,此指拥有或享用。
②恶wu:厌恶,嫌弃。
③恶wu:怎么,哪里。
④造次:如此,这般,此指求取富贵这件事。
⑤必于是:必然是如此。
⑥颠沛:贫困,困顿。
【译文】
孔子说:“富有和尊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取得,是难以长期拥有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弃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是难以摆脱的。君子如果脱离了仁,还怎么成就君子的好名声呢?(君子之仁是长期修身的结果)君子没有哪怕一顿饭的时间而背离仁的,求取富贵是如此,安于贫困也是如此,都是长期行仁的结果。”
【评析】
仁,即人的德性品质,或其内在的道德素质,是德之内涵。以道德为例,德性则为仁,德行则为德,仁是内在的美,德是外在的美。所以,一个人没有仁即内在的德性品质不行,就走不远,而如果没有外在的德行表现亦不可,道德全在于践行,没有实践就没有道与德,或表现不出道德,亦等同于没有德,内外结合,二者相辅相成。
义,是德之另一个重要内含,主要表现为正直、直率、助人、追求公平、公正,有些则侠肝义胆,专爱打抱不平等。仁义,则是二者的结合,即德义之内涵。
追求富贵,力避贫贱,是每一个人或每一个家庭所极力追求和向往的,且为毕生之追求或向往,可谓悠悠万事,唯此伟大!因为,作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就物质方面而言,除此之外还追求什么?--然而,还有比这更重要的,这就是作为一个人,而不能混同于动物,如果混同于动物,还何以富贵?贫贱?即为人类,就必然高贵于动物类,所以是否应当先做一个高于动物之人,然后再求人之富贵而避贫贱?这也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然,人者,仁也!即人之所以为人,就因为一个“仁”(德)字,舍此,则与动物性无区分矣!即到目前为止,除了“仁”谁还能出第二个将人与动物性相区分之标准或标志呢?
这就是“不仁义的事不做”也是不能做的道理,否则就不是人了,还做之何益?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仁义的事不能做呀!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贫贱也不能不是人呀!
那么,为什么要像君子或学习君子呢?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因为君子太重视仁义了,否则难以称其为君子!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而且,君子自己对于仁义之要求,非常认真严格!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无论富贵还是贫贱,都泰然处之而不失其仁。
故,何为君子?君子就在于仁,即有仁,行仁,无论何时、何事都不脱离仁!
因此,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为君子所动--这就是君子之仁!
所以,在传统的中国,君子是道德的化身、文化的化身、有知识有品位有素养的化身。知性女士必追求君子,求贤者必求君子,老百姓最仰慕、信赖、赞赏的亦为君子。
而“不仁义的事不做”,则几乎成为了“纯真质朴”善良的传统中国老百姓的口头禅,或座右铭,可以说是老少皆知,并成为一个人自觉自发的行为规范!因为长期生长、生活在被仁义礼知信等侵润了已达数千年的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焉能不如此?
特别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更心存道德敬畏、天地敬畏,坚信“因果”,坚信“头上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等。
这就是文化,这就是此种文化的“中国人”。
不仁义的事不做!
11、缺德的事不干!
【原文】
子曰:“苟①志于仁矣,无恶②也。”
【注释】
①苟:姑且,如果,假如。
②恶:坏事,恶事,缺德事。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确立了行仁的志向,就不会做坏事了。”
【评析】
该篇可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方面,从正面理解,即“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确立了行仁,或仁者的志向,那么就只会做好事善事而不会做坏事或不仁、不义之事了,如此便可做到凡事或人生的善始善终!为何?
善者,才可以做到善始善终。而仁者,或德者,不就是善者吗?
人生最大的平安,就是道德,有道德就有平安!因为,自然万物皆为因果,有因就有果,因果相应,故常言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切必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颗蒺藜长出刺。--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也是善者或仁者,为何会善始善终的道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