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总则
北京外国语⼤学本科专业培养⽅案修订总则
北京外国语⼤学本科专业培养⽅案修订总则
(2015年6⽉修订)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2016版培养⽅案的修订,以教育部《关于全⾯提⾼⾼等教育质量的若⼲意见》(教⾼[2012]4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的实施意见》为指导,以全⾯提⾼⼈才培养质量为核⼼,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针,遵循⾼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巩固办学优势,强化育⼈特⾊,充分吸收国内外优秀教育教学改⾰研究成果,利⽤现代教育技术扩充教学⼿段,更新课程内容,借助优秀⽹络课程等资源丰富和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才培养模式,构建特⾊鲜明的世界⼀流外国语⼤学本科⼈才培养体系。
(⼆)基本原则
1.继承传统与改⾰创新结合:本次培养⽅案的修订要在继承和发扬北外教学传统和办学特⾊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进⾏稳中求进的改⾰。改⾰应着眼当前⾼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并将各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纳⼊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遵循教育规律的⽅针下,积极探索有利于⼈才成长的培养路径。
2.拓宽⼝径与多元培养结合:牢固树⽴育⼈为本的教育价值导向,针对学⽣的差异性提供多元选择,拓宽⼈才培养⼝径,满⾜学⽣个性化发展需求。积极搭建相近学科共同开设的学科基础课程,区域国别研究性课程,⿎励跨开设跨学科课程,提升学⽣的综合专业素养。
3.打破壁垒与联合培养结合:⽴⾜学校⼈才培养⼤局,突破院系、部门之间的壁垒,发挥各个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院系课程向全校开放,为学⽣搭建各种成长发展的可能性,共同构建互联互通的⼈才培养体系。
4.保持特⾊与学科交叉结合:本次培养⽅案的修订要充分考虑到各专业的特点,兼具统⼀性,全校制定学分总量上限和总课时量参考线。各院系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际条件,科学论证所属学科专业⼈才培养⽬标,合理规划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凸显专业优势与培养特⾊。体现多样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修订重点及主要内容
(⼀)修订重点
适度降低总学分、总学时要求,⿎励学⽣⾃主构建知识结构,跨院系选修课程。此次⽅案增设优等学⼠学位,为学⽣多元发展提供⼴阔平台和更多可能。
(⼆)修订内容
1.调整课程结构,加⼤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度,构建⼈才培养多样化发展路径。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决定了⼈才培养的多元化机制。通过建⽴单⼀主修专业和主辅修专业机制,为多元化⼈才培养提供不同的发展路径。外语类专业,调整后的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主修专业课程和学科⽅向课程;⾮外语专业,调整后的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主修专业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学分占三分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主修专业课学分占⼆分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科⽅向课程或任意选修课程学分占六分之⼀。具体分配如下:外语类专业:
⾮外语类专业:
通识教育课程。该部分课程包括“哲学与历史”、“⽂学与艺术”、“社会科学与区域研究”、“语⾔、交流与新闻传播”、“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健康与⾃我发展”六⼤模块。每个模块中包含选修性质的学科基础课1(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语⾔学等课程)、选修性质的通识课和必修性质的公共课(如公共政治理论、公共计算机、公共外语、公共体育等课程);
主修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课程均为主修专业的基础课程,必修课为核⼼课,选修课为⾮核⼼课。
任意选修课程均为选修课。学⽣可修读原主修专业⽅向⾼级课程(普通),创新研究型课程(优等),也可修读另⼀专业⽅向课程(普1原则上,建议全校所有外语专业学⽣在学期间选修⼀个或两个学科⽅向的基础课程。
通),创新研究型课程(优等)。修读创新研究课程的学⽣毕业时,专业课程分数排院系前列(院系前8%)且毕业论⽂质量优秀者可获得优等学⼠学位荣誉证书。不达标者,所选课程学分兑换为普通课程学分,按期毕业。
2.重划通识教育选修课模块,搭建学科模块与能⼒培养交叉的课程矩阵
基于对我校通识教育现状的总结和对外语类院校专业教育特点的分析,并借鉴国内外著名⾼校教育课
程体系和选修机制,⽅案通过搭建学科模块与能⼒培养交叉的课程矩阵(如下表),对通识选修课课程体系和教学⽅法进⾏改⾰。
其中,“哲学与历史”模块旨在通过对⼈类⾏为(包括个体与社会)、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的思考,培养学⽣正确的世界观、⼈⽣观和价值观。通过对⼈类历史的学习和了解,使学⽣洞悉⼈与⾃然、社会的互动经验、规律。此外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2实现“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才培养⽬标。该模块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修)”、“⽑泽东思想与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必修)”和原“哲学与⽅法论(选修)”模块课程。学科⽅向性课程包括哲学和历史学两个⽅向。
2我校出国交流的学⽣以及国外来华留学⽣都须完成“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教学实践学分,即选取中国历史与⽂化(包括当代中国)的⼀个⽅⾯,⽤对象国语⾔向对象国某社区⼈进⾏宣讲和交流。建议我校公共外交研究中⼼为该教学实践项⽬提供专业指导。
2.“⽂学与艺术”模块旨在通过对中外⽂学、艺术作品的研读和赏析,侧重对⼈类思想、情感表达⽅式的学习和研究,促进学⽣对蕴藏在⽂学和艺术中的内在精神价值的体悟与感知,提⾼学⽣的品鉴能⼒。该模块包含原“中国⽂化”和“外国⽂化”中的⽂学课程,扩⼤经典研读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艺术史类、
艺术理论类、艺术鉴赏类)。
3.“社会科学与区域研究”模块供社会与⾏为科学基础训练。该模块包含“形势与政策”(必修)和原“社会科学”模块课程,区域研究课程(外语院系⽤中⽂或英⽂讲授的院系平台课程可纳⼊),新开“社会可持续发展”、“公民责任与社会发展”等⽅⾯课程。学科⽅向性课程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四个⽅向,每个⽅向下都有⾄少⼀门基础理论与概念课程、⼀门专题类课程、⼀门世界纵览课程和⼀门中国相关课程,这个模块下将统⼀开设⼀门“社会科学研究⽅法”课程。
4.“语⾔、交流与新闻传播”模块主要发展学⽣的多语⾔能⼒,并掌握跨⽂化交际,传播等⽅⾯的知识和能⼒。包含“公共外语(⼆外)”(必修)和原“中国⽂化”和“外国⽂化”模块中的⽂化类、理论性、概论性课程(含语⾔学通论课程),第三外语课程(德、法、⽇、西等中等语种+⾮通⽤语种),翻译理论与实践类课程、“跨⽂化交流”等课程。学科⽅向性课程包括语⾔学、翻译学、传播学、新闻学等四个⽅向。
5.“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模块旨在培养学⽣的数理思维和科学认知能⼒。该模块包含计算机课程(必修)和原“数学与⾃然科学”(选修)模块课程。
6.“⾝⼼健康与⾃我发展”模块旨在⿎励学⽣提⾼思想修养和⾝
⼼健康意识,关注职业⽣涯发展,平衡⾃⾝与他⼈以及社会的关系。该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公共体育课程(必修)、“⼤学⽣⼼理健康”(选修)、“⼤学⽣职业发展规划”(选修),以及原“⼼理学”模块课程(选修),扩⼤体育选修课程,建设外交礼仪等课程。50岁外公抱2个月外孙女村里炫耀
3.引⼊和推⼴多种课型,提⾼学⽣的分析、表达、思辨和⼈格塑造能⼒
课程类别包括讲座型、实践型、写作型。“讲座型”课程为模块基础课程,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实践型”课程指外语技能课和艺术表演类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写作型”课程为中⽂开设的⼩班课程,⼈数不超过26⼈,上课模式为讨论型,同时有规定量的中⽂写作作业,并要求⽼师对学⽣的中⽂写作给予指导。规定每位学⽣在校期间必须选修两门写作型课程,其中⼀门为“⼀年级研讨课”。“⼀年级研讨课”为⼀学期课程,修读时间设定在⼀年级,由各院系和教务处共同建设。课程要求⼩班上课(不超过24⼈),中⽂讲授,将⽂献阅读、报告和讨论、分析性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旨在帮助学⽣认识⼤学教育的⽬标是提⾼思辨能⼒、塑造理想⼈格,⽽⾮单纯的知识积累。讲座型和实践型课程可以中⽂、外⽂(英⽂为主)或者双语授课,写作型课程为中⽂授课,强调通识教育过程中母语分析和表达能⼒的提⾼。
4.适当调整课时与学分折合标准,体现课程难易程度。各专业可根据⼈才培养⽬标和教学的需要,适当调整专业课时。外语专业(主要为零起点外语专业)专业课总课时控制在1700-1900课时左右,⾮外语专业专业课总课时不超过2000课时。原则上每18课时折合1学
分,课程可根据难易度折合学分。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可设修读总体要求,以课程学分选修总体要求替代选修门数的总体要求。
5.将创新创业、各类竞赛、论⽂发表等纳⼊实践教学学分
根据教育部最新精神,我校拟在2016版培养⽅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增设“创新创业学分”(2学分)。学⽣可通过各级各类⼤学⽣创新创业项⽬、各专业学科竞赛、科技竞赛、创业竞赛、学⽣科研项⽬、学⽣以助教、助研⽅式参与教师科研项⽬以及公开发表⾼⽔平论⽂等⽅式申请获得上述学分。
6.有效实施各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监控和管理。
(1)改⾰课程考核⽅式。新培养⽅案中,课程的考核要注重形成性评价的作⽤,积极探索适合各种课型的考核⽅式,以最⼤限度的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标的要求。
(2)进⼀步落实培养⽅案的监控与管理。2012版培养⽅案中已经提出对⽅案本⾝的监控与管理,取得了⼀定效果,2016版培养⽅案的修订,将加⼤落实⽅案监控管理的⼒度。
三、培养⽅案的框架结构和具体要求
培养⽅案应由培养⽬标、培养要求、学制、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教学计划表、课程简介等部分组成。
(⼀)培养⽬标
培养⽬标主要阐述本专业⼈才培养特点、专业⾯向及未来可适应的⼯作岗位。如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素质,较强的××⽅⾯的能
小清新网名贴吧
⼒,能够在××部门从事××⼯作的××类型的⼈才。
(⼆)培养要求
培养要求主要阐述本专业⼈才的培养,在德、智、体、美等⽅⾯的培养规格以及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和素质等要求。
(三)学制
我校本科教育实⾏学年学分制,学制四年,培养⽅案按四年设计。学⽣修业四年正常毕业。个别学⽣可放宽为三⾄六年,如保送⽣可提前⼀年毕业,⽽因疾病等原因可延续⾄六年。
学校实⾏主、辅修制,学⽣可在修业年限内,在主修本专业的同时,辅修另⼀专业。
我以为我的温柔(四)总学分与总学时
学⽣修读的课内总课时不超过2900课时,总学分应控制在170学分,含课外实践教学环节10学分。
(五)课程设置及要求
所有课程分为通识类课程、主修专业课程和学科⽅向课程/任意选修课程三⼤类。
●通识类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主修专业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学科类课程/任意选修课程计划设11个⽅向,每个⽅向开设3门学科必选课程,若⼲门学科任选课程。对我校外语类专业来说,当院系课程资源不⾜时,该部分课程可⽤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学科类课程替代;对⾮外语专业⽽⾔,任意选修课的修读⽅式,由院系⾃⾏决定。
(六)实践性教学安排及要求
我校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军训、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专业
及毕业实习、店铺、毕业论⽂等活动。学校对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如下:
云顶之奕阵容阵容攻略2020
1.军事训练:第2学期末,4周,2学分。忆江南的意思
2.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第2—第3学期暑期,2—4周,2学分。
3.专业及毕业实习:第6—第7学期暑期,2—4周,2学分。
4.店铺:第5—第6学期,期限为半年—1年,学校按《北京外国语⼤学学⽣店铺暂⾏规定》的有关规定,承认学⽣在对象国学校所修课程的学分,并相应兑换专业及毕业实习学分。
5.毕业论⽂:第7—8学期,4学分。
(七)教学计划的安排
为使教学计划的编制规范统⼀,规定如下:
1.每学期课堂教学时间为18周,原则上每18课时计1学分;也可根据课程难易程度折合学分。
2.教学计划中课堂教学周课时⼀般不超过34课时,含通识教育课。
3.为⽅便学⽣在四年级时安排与就业相关的⾯试、实习等活动,各专业在安排教学计划时,第7、第8学期的课程可相对减少,并尽量相对集中排课。
(⼋)各专业课程教学⼤纲
各专业课程教学⼤纲内容包括:
1.课程编号:根据教务处统⼀规定(见附件)拟定课程编号。
2.课程名称:要准确反映课程内涵,并与考试科⽬名称相统⼀,且需要有中英⽂名称。
3.课程类别:通识教育课程(必修、选修)、主修专业课程(必修、选修)和学科⽅向课程(选修)/任意选修课程(选修)。
4.开设年级:××级。
5.教学时数与学分:××课时,合××学分。
高考查分怎么操作6.教学⽬的:主要阐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的具体教学⽬标。
7.教学内容:指该门课程“教学计划进度表“中涵盖的主要内容。
8.授课⽅式:课堂讲授,讲授为主、辅以阅读讨论,案例教学,阅读分析等。
9.选⽤教材:教材名称、作者姓名、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适⽤范围等。
10.考核⽅式:平时考核⽅式(论⽂、测验、调研等,所占⽐例),期末考核⽅式(闭卷、开卷,所占⽐例)。
四、培养⽅案的监控与管理
(⼀)修订程序
1.根据社会经济、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校教学改⾰发展的需要,学校教务处原则上3—4年修订⼀次;
2.具体修订程序:由教务处提出修订本科各专业培养⽅案的基本⽅案,经校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后,以⽂件形式下发各教学单位;
3.各教学单位根据⽂件的要求,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拟订本
专业培养⽅案,由各教学单位⾏政主要负责⼈审定签字并加盖公章后按时交送教务处;
4.教务处对各教学单位提交的相关专业的培养⽅案进⾏审定;
5.教务处将审定后的各专业培养⽅案提交主管校长审核签字后印发执⾏。
(⼆)落实执⾏
1.为保证培养⽅案的严肃性和稳定性,各教学单位在落实培养⽅案、制定教学计划(学期课程表)时,应严格按照培养⽅案、按学期编制。
2.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各教学模块设置的课程原则上不宜变动,如因特殊原因确需修改的,由教学单位提交调整报告,并填写《教学计划课程调整审批表》报教务处。
3.教务处对《教学计划课程调整审批表》进⾏审查,并根据审查结果对该专业培养⽅案的教学计划进⾏调整,并将调整结果上报主管校领导审批。
4.教务处要定期检查或抽查各教学单位的教学计划(学期课程表)与培养⽅案的教学计划是否⼀致,对⽆故变动教学计划者要进⾏通报批评并追究其责任。
五、其它
1.本⽅案⾃2016级本科⽣开始执⾏。
2.本⽅案的解释权在教务处。
教务处 2015年6⽉28⽇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