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典故。
萱草又名忘忧草,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诗经·卫风·伯兮》里,被称为谖草。因为《博物志》中有记载:“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萱草在文人雅士的咏吟中,成为了母亲花的象征。它的意义在于儿子远行怕母亲担忧,于是就在母亲的堂屋前栽种一些萱草,让母亲望之食之而忘烦忧。这个习俗寄托了游子之心,又表达了母爱之情。萱
此外,还有一个关于萱草的典故。相传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在起义前家境贫寒,又身染疾病,全身浮肿,生活十分艰难。一日,有位姓黄的妇人蒸了一些萱草花送给陈胜。陈胜见萱草花香气扑鼻,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吃完后赞不绝口:“好吃,好吃!”不久陈胜发现自己身体舒坦多了,浮肿渐渐消退了。后来陈胜称王之后,感激黄母恩情,将她请进宫廷盛宴之中。陈胜对无数佳肴珍馐毫无食欲,黄母见状又蒸来萱草花,陈胜端起碗却更难咽下,连说:“味不及当年。”黄母笑道:“饥饿之时,萱草无异于山珍海味;吃腻了鱼肉之后,萱草堪比良药苦口。”陈胜听后羞愧地跪地而拜。自此之后,萱草又称“忘忧草”,并流传开来。
这些典故不仅展现了萱草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表达了人们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