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景观资源的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一、课题背景
在国家大力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如何系统有效地开展成为学者们共同探讨的一个热点。不同专业因其学科本身的特点与传统不同,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形式各异。人文学科特别是外语专业深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机制,很多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师生共同开拓创新。文科实践教学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又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主要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基本文字应用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刘洋 2014)。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主要是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资源,创新师生关系,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期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与此同时,英语专业课堂教学存在困境。我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充分接触目标语言并进行大量操练是外语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两个关键条件。然而,在非母语环境中,学生接触和练习英语主要是在语言课堂内进行,课堂外机会寥寥。外语教师常常苦于无法将学生的课堂所学与课堂之外的真实世界联系起来,英语教学的实践环节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语言景观是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成为近十年来的研究热点。语言景观研究关注公共空间和场所中各类语言标牌的象征意义,不仅考察现实环境中语言使用的特点与规律,更重要的是探究语言选择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政策取向、权势、身份等问题。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借助语言景观理论,把现实世界中的英语变成真实的外语教学资源,能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提升他们的语言意识和语言运用能力。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背景,本研究试图将语言景观资源融入到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中,改革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运用课堂所学去解读真实世界中的双语现象,使新的教学资源能被充分利用,进而完善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语言景观的概念最早由加拿大学者Landry & Bourhis(1997)共同提出,他们认为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地区或城市的语言景观,这是语言景观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定义。此外,其他学者从不同维度对语言景观作出界定。Itagi & Singh(2002) 强调语言景观是公共场合可见的语言书写形式;Shohamy(2006)认为任何公共空间上存在的语言都可看作是语言景观;
单考单招Ben-Rafael(2009)又提出语言景观指的是公共空间的“象征性建构”;Jaworski & Thurlow(2010)则从社会符合学将语言景观界定为以文本为媒介并利用符号资源所进行的空间话语建构。
语言景观标识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上而下的官方标牌,包括政府机构名称、官方公告语、路牌、街牌、交通指示牌、政府部门的公益广告等;一类为自下而上的私人标牌,是私人或企业所设立的用作商业或信息介绍的标牌,如店牌、广告牌、宣传海报等。语言景观具有两大主要功能: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信息功能主要是指语言景观能提供某一地区语言特征、语言多样性、语言社会地位以及使用状况等方面的信息;象征功能是指语言景观能映射语言权势和地位,包含语言体成员对语言价值和地位的理解。信息功能是语言景观的基本功能,是显性的;而语言景观研究的重点是挖掘语言标牌的象征功能,看现实环境中的语言使用如何反映权势关系、身份认同和不同语言变体的价值。
语言景观的研究不仅能系统梳理某一城市或地区的语言使用状况和社会文化语境,也能衡量一个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实施情况(Ben-Rafael,2006)。Gorter(2006)认为语言景观为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多语使用研究提供了新路径。同时,语言景观还与城市规划密
切相关,研究语言景观也是在研究城市文化遗产。Spolsky(2009)把研究语言景观看作是探究城市多语生态和语言选择价值的一种有力工具。
国内的语言景观研究近年来刚刚起步。尚国文、赵守辉(2014)对国外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分析方法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做了比较详细的综述,其他学者如李怡(2011)、徐红罡和任艳(2015)等则开始采用实证研究对特定街道或地区的语言景观进行调查。另外,国内对类似语言景观的研究大多以汉英公示语的主题出现,虽然研究对象和语言景观相似,但我国公示语研究主要是从翻译学的视角,分析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对策(赵湘,2006)。相比之下,语言景观的内涵更丰富、更全面,语言景观属于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分支领域,可以从语言学、社会学、符号学、语言政策等层面入手,拓宽了公示语翻译研究的视野。
在语言教育领域,语言景观如何影响语言(尤其是二语或外语)的教学与习得,研究成果则十分有限。一些学者指出,现实世界中的语言景观是很有价值的语言资源,在语言教学中应合理利用,促进语言学习。 Cenoz & Gorter(2008)认为,语言景观是学习者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输入来源。Hanauer(2009)对实验室里面的语言景观进行体裁
分析,强调了语言景观能用来提升学术读写能力。Shohamy & Waksman(2009)提到,语言景观是个有力的教育工具,强调学生有必要留意公共空间所展示的多层次的意义。Sayer(2010)指出,开展以学生为主导的语言景观研究项目,能有效提高学生二语学习的兴趣。国内目前尚无把语言景观应用于外语教学的研究。
基于以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述,结合本研究关注的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我们认为语言景观作为一种真实的语言资源和人文景观,对全球化语境中的语言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身处的城市街道及校园周边的语言景观十分丰富,而这些语言景观如何在教育领域发挥作用值得研究。具体到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语言景观对于英语的教与学到底能发挥哪些作用?语言景观在相关课程教学中应如何加以利用?学生对于语言景观资源融入实践教学的反馈和效果如何?本课题将重点探讨这些问题,以期为高校英语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启示。
三、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理论意义
元旦的祝福语
本课题拓宽了语言景观的研究主题,把语言景观研究与二语习得研究相结合,探究语言景观在英语实践教学中的适用性,丰富了语言景观研究的内涵,同时也为高校英语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特别是外语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优化,提供了新思路。
应用价值
第一,语言景观作为教学资源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真实的、语境化的语言输入,增加外语学习者偶发性学习的机会,为语言学习中的意义构建服务。语言景观可以用作教学工具,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语用能力、多模态能力、批判能力等。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把语言景观纳入语言课堂,将其从潜在的语言资源转化成实际的教学工具,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促进了外语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第二,在具体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习者开展与语言景观相关的研究活动,走出教室,亲身体验和思考现实环境中的语言实践,使课内所学延展到课外实践,既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也使得英语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自然衔接、相互促进,有效解决了英语教学课内课外割裂的难题。
秋天的景作文 第三,语言景观研究的实证数据可以为语言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语言的教育政策和传播规划都需要依据现实的语言使用情况和语言教学现状(沈骑,2017)。把语言景观研究纳入外语教学实践,不仅创新了教学方法,也推进了对城市语言景观现状的考查与研究,为相关部分决策者修订语言政策和规划提供有益参考,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使用价值。
四、课题创新点
第一,随着都市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国内官方和私人标牌上的英语使用也越来越多。在我们这个“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人数最多的国家,英语和汉语在中国语言景观中的使用情况和功能,以及语言景观如何促进语言教育(尤其是外语学习),国内目前尚无具体深入的考察。语言景观与二语习得相结合的研究在国外也十分有限,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这是本课题在研究主题上的创新。
第二,本课题试图采用多维度的研究视角,不仅关注相关课程融入语言景观而开展的实践教学创新,还尝试建立小型语言景观教学资源库,并检验学生在教学方法和资源优化后的学习效果。课题研究方法注重多样性和综合性,把田野徒步法、课题驱动法和访谈调查
法相结合。这是本课题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的创新。
华硕笔记本电池五、研究目标、内容、思路
武汉有什么好玩的地方研究目标
消防广播 研究旨在通过构建语言景观资源,创新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方法,优化语言教学资源,探究与语言景观相结合并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并检验参与教学改革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为提升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丰富人文学科创新创业教育途径提供启示。
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对象为语言景观资源在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参与实践教学创新的师生包括项目组4位教师和英语专业2015级和2016级相关班级的学生。具体的研究工作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一:建立小型语言景观教学资源库。该研究任务为项目组成员通力完成,基于全面的语言景观文献的整理和理论学习,确定小型教学资源库的取材标准和分类框架,
选取所在城市不同类型的典型街区,组织课题组成员和学生收集语言景观语料。语言景观资料库着眼于现实生活中真实使用的英语(双语)景观,第一轮语料收集主要由教师完成,确定基本范例;第二轮语料收集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扩展不同类型的语言景观素材,并修订部分语料,从而满足基本教学需求。
(2)任务二:融合语言景观资源开展实践创新教学。本课题将在英语专业三年级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高级阅读》、《应用文写作》等四门课中开展实践创新教学,前两门为专业知识类课程,后两门为专业技能类课程。项目组4位教师分别给英语专业学生讲授这四门课,在课程中设置部分实践学时,以开展研究项目的形式融入语言景观资源,学生项目成绩纳入课程总评。一方面,我们探究如何借助语言景观资源改进传统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我们也探究在不同类型课程中语言景观资源的适应性,即语言景观作为一种语言输入,能更好地促进哪类课程的语言学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