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真正的剑法,还原古代真实的战争场面!
聊一聊真正的剑法,还原古代真实的战争场面!
说起剑法,很多人想起的可能是武侠小说或影视作品里那些神乎其技的描写。实际上,现实中的剑法并非那么奇妙,如明代吴殳在其著作《手臂录》中提及剑诀所说:'长兵柄以木,短兵柄以臂,长兵进退手已神,短兵进退须足利,足如舞兔身如风,三尺坐使丈八废。'可见剑法的精髓在于步伐急促、近身而击,直来直去并不带点花哨。 吴殳在《后剑诀》中又说:' 剑术真传不易传,直行直用是幽元。若唯砍斫如刀法,笑杀渔阳老剑仙。'可见大开大合的劈砍与其说是剑法,还不如说是刀法更准确一些。 剑法的关键在于如何迅速地接近对手,迫使对方无法脱离自己的攻击范围,进而压缩对方的移动和攻击范围。如果以日本剑道技法来形容的话,就是'切入一攻击—残心'的连续动作。突入合适的攻击距离是用剑的不二法门,畏惧退缩对于剑手来说是最为致命的弱点。不畏对方的刀刃,突破其防御尚能活命,而一旦退却便是万劫不复。
剑相对于其他武器胜在灵巧。尽管剑在劈砍方面并不落下风,但是其戳刺的威力却更在劈砍之上。同时我们]应当注意,无论剑的形制和长度如何变化,可以单手或者双手灵活使用这点一直是剑类武器必备的要点。这便要求剑在刺击和斩斫两方面均需有优秀的表现。这一要求也被延续自汉环首刀的唐代横刀所继承,并流传至日本,融入日本剑道的技法之中。
除了传统的剑法外,从匕首演化而来的剑同样具有投掷这种出其不意的攻击方式。在战国时代,便已经出现了在匕首篇中说到的'兰子弄剑'的故事。'飞剑'在当时是一种独特的实战技艺,
而非后世我们所谓'踏剑虚空'的幻想。与画圣吴道子、 '草圣'张旭并称'开元三绝'的裴旻便擅长飞剑。其中裴旻剑术神乎其技,在走马如飞中,掷剑入云数十丈,依然可以稳稳地用剑鞘接住落下的宝剑。这等技艺也并非独见于此,在宋太宗时代,这种'舞剑'技艺多为鼓舞士气而在军中盛行。在当时剑已经成为一种表演性的武器,而非用于上阵搏杀的实战兵器了。明代成宗猷的《单刀选法》中也记载有从日本倭寇传入的'扔刀入空'等技法,据称是唐代传入日本而后反向流传回来的。
上面说到的大多是个人剑法的使用,要论及在战阵中用剑,其作为战场主流兵器时战争的主要形态是我们不能不考虑的客观因素。著名的《战国水陆攻战图》给我们展示了战国时代的战场。图上武土都佩戴剑作为副兵器,但站在后排的弓箭手或使用长杆兵器的战士并没有拔剑。使用长剑的都是在第一线进行激烈肉搏的勇猛 士兵,甚至有手中双持戈剑或舍弃戈而只持短剑杀敌的画面。
聊因此可知,战场上用剑的基本都是一线最精锐的士兵,近身格斗是用剑的关键。剑的长度和
便于戳刺等特性,对于勇猛而又技巧娴熟的战士来说,在对攻中甚至可以单纯依靠灵活的移动来制敌,舍弃戈而拔剑奋进的武土形象便是其代表。但搏命的突击并非什么情况都是如此,在攀梯而上的强攻中便需要配合盾牌来进行防御,并非仅靠悍勇就可以成功。
就如《战国水陆攻战图》中所展示的一样,剑之利在险在疾。相对仅戈头有杀伤力的戈而言,剑的杀伤范围更广,使用也更为灵活,但是却需要更加贴近敌人。我们可以在图上看到,几乎所有拔剑在手的人都保持着一种前冲姿势。在这种姿势中,剑手使用刺击和砍削这两种格斗方式是最为有效的。
剑又被称为'直兵',《晏子春秋》中记载崔杼在杀了齐庄王后威胁其他将军、大夫时言道:'有敢不盟者, 戟拘其颈,剑承其心。'可见当时剑戳刺的威力更胜于砍削,一击便可以制敌。但是在战阵中这两种格斗动作都不能做得很大,持剑左右游走或者大开大合地劈砍都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做不仅会导致周围同袍受到影响,同时闪开的空当极有可能被对方的锐卒突破而入,从而导致整个阵线的崩溃。因此'有进无退'便可以说是剑阵剑法的真谛。对剑手的掩护并非依靠剑手自身或手中的盾牌,而是依靠后面手持长柄武器同袍的支援。只有战阵整体配合紧密,前后一致直行而进才能攻破敌人阵线。另外我们也可以在图上看到,除了格斗外,割取首级的人也是持剑在手而非使用其他武器,可见剑在给予敌人最后一击上也是作用不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