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徐汇部分)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及其他机构
∙泾【公布日期】2012.02.02
∙【字 号】徐府发[2012]6号
∙【施行日期】2012.02.0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经济技术开发区
正文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徐汇部分)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徐府发〔2012〕6号)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华泾镇,有关单位:
现将《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徐汇部分)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二月二日
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徐汇部分)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加快推进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徐汇部分)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早日将其建成具有国
际一流水准的多功能综合性科技产业园区,根据《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特编制《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徐汇部分)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产业发展情况回顾
“十一五”以来,漕河泾开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建设国际一流水准的多功能综合性科技产业园区为目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在园区建设、创新发展、促进二、三产业融合以及服务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总体呈现以下四方面的特征:
(一)园区功能开发稳步推进,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开发区重点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知识产品集散中心、大学生创业创新园等产业发展、科技孵化基地,被认定为首批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成为首批上海市品牌园区和上海市知识产权园区。同时,作为全国和上海低能耗、高产出、集约发展的示范区域,多年来开发区发展与效率指标保持全国第一,技术创新环境指标名列第二。产业载体
建设加快推进。2005年以来新开工建设楼宇建设达140万平方米,开发区东区仪电、INTOWN、怡虹科技园、广电SVA越界等园区改建成功并开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持续提高,2004-2010年开发区注册在徐汇企业纳税由12.5亿元增至41.3亿元,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由7.6亿元增至234.5亿元,年均增长59.6%。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2004年和2008年经济普查结果显示,第三产业营业收入占开发区营业收入比重从29.6%增至59.4%。
漕河泾开发区(徐汇部分)主要经济贡献指标
单位:亿元
项目\年份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年均增幅% |
*税收收入 | 12.5 | 11.9 | 21.6 | 29.8 | 33.8 | 41.3 | 28.2 |
现代服务业营收 | 27.6 | 44.1 | 93.4 | 102.3 | 178.9 | 234.5 | 59.6 |
#工业产值 | 441.8 | 327.2 | 286 | 276.2 | 258.1 | 326.3 | -12.6 |
注:*来自徐汇区税务分局关于徐汇纳税企业上缴数
#来自徐汇区统计局关于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值报表数
(二)注重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和集效应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开发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布局,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开发区徐汇区域已建设成为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研发和技术创新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不断集聚的多功能综合性科技产业园区。目前,开发区拥有中外高科技企业及研发、服务机构近千家,开发区徐汇区域内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290家,已基本形成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航天航空等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企业集聚度不断提高。特别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计算机制造、集成电路、光电子和通信设备、电子元件等领域企业达到106家,其中年产值在3亿元以上的企业有9家。
漕河泾开发区(徐汇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基本情况表
产业 | 2009年产值 | 企业数 | 代表企业 | 从业人员 |
高新技术产业 | 137亿 | 290家 | 39021 | |
电子信息制造 | 109.7亿 | 106家 | 捷普科技、先进半导体等 | 16194 |
生物医药 | 4.5亿 | 22家 | 交大昂立、克隆生物等 | 1662 |
仪电仪表及设备 | 20.1亿 | 42家 | 自动化仪表、福克斯波罗等 | 6969 |
注:数据来自徐汇区统计局关于漕河泾开发区徐汇区域经营的高新技术产业情况
(三)坚持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在市、区政府支持下,漕河泾开发区于2005年底在全市率先启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集聚区占地23万平方米,定位为总部经济、研发设计、创意孵化和综合服务四大功能平台。紧紧把握制造业服务化的国际化大趋势,关注新型业态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引进培育了一批从事金融服务、信息服务、质量认证、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源服务、研发设计和创意设计为代表性的企业。现代服务业行业龙头企业迅速成长壮大,如软件信息服务业的巨人网络,科技商务服务业的申通地铁等企业年产值均突破10亿元。“十一五”以来,现代服务业呈现高速发展的势头。
(四)区区合作机制逐步健全,园区经营管理与产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
随着区域化管理体制的深化,市级政府的事权审批权下放、财税体制改革等,区政府在开发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发区在徐汇区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等领域的作用也日益突出。2006年5月,徐汇区政府与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签署了新一轮(2005-2007年)区
区合作战略联盟协议,明确了区区合作领导小组、综协办和五个合作平台合作组织框架。第二轮合作期间,区政府拨付给开发区的建设发展资金达到10740万元,提升了开发区的环境、绿化和配套服务水平。同时,双方在产业集聚与企业属地方面达成共识,共同开展“一园五楼”现代服务业专业楼宇工作,吸引总部经济、研发中心、外包服务等企业入驻。2009年4月,区区合作领导小组会议又进一步明确了第三轮战略合作(2009-2011年)的工作目标任务,目前各项任务正在积极落实。
“十一五”期间,漕河泾开发区始终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近几年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对区域的贡献度不断提高,但也清醒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十一五”期间,一些重点工业企业不断外迁,工业产值逐年下滑,同时生产型企业受外向型订单需求的影响较大,特别国际金融危机,对先进制造业的冲击较大,工业总产值跌至近几年“谷底”。
二、“十二五”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发展环境
从国际来看,和平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随着世界多级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战略竞争和矛盾发生着变化,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力量对比呈现新的态势。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发展以绿为导向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已成为共识。从国内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加快转型的关键期,发展模式逐步转向内需主导、消费驱动,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从长三角来看,作为国家优化开发区域,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出台与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长三角地区向着“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的方向发展,努力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和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从上海来看,“十二五”时期,上海将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围绕实现“四个率先”的总体要求与建设“四个中心”的总体目标,以率先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利用世博效应的持续释放,推动经济结构将加快向服务型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将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增长模式将加快向消费拉动为主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将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将不断深化。从徐汇区来看,“十二五”时期,将紧紧围绕上海的发展主线,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科技创新优势,充分利用后世博效应,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